15.4 诊断
坏血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膳食史、典型症状和体征以及生理、生化检验,还可进行治疗试验。现仅就血、尿生化检验及生理功能检查叙述如下。
(1)血尿维生素C含量测定
①血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人体内维生素C主要是还原型,一般认为血浆中约有80%为还原型;20%为氧化型。血浆维生素C可以反映膳食维生素C摄取情况。据研究,血浆维生素C含量(y,mg%)与维生素C摄取量(X,mg.d-1)呈直线相关,y=0.007x-0.045。但有的报告指出,血浆维生素C降至0.1~0.3mg%时,也不会出现临床症状,故认为血浆维生素C只能反映维生素C摄入情况,但不能反映体内维生素C的储存情况。
白细胞中维生素C含量能够反映组织中的维生素C储存情况,而且不受维生素C近期摄取量的影响。若成人每日经口摄入70~100mg维生素C,其白细胞中维生素C含量可达20~30mg.100g-1,表示组织中已达饱和;也可以10亿(109)个白细胞含维生素C20μg以上作为维生素C充足的指征。平时维生素C营养状况好的人,如摄入完全不含维生素C的膳食,3-5个月后白细胞中维生素C含量可降至零,比时维生素C缺乏症状将相继出现。
据我国研究,空腹血浆维生素C含量评价标准(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可分为四级:〈0.4mg%为不足,0.4-0.8mg%为足够,>0.8mg%为充裕,1.4mg%为饱和。
②尿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尿中维生素C含量因膳食摄取量及体内储存情况而改变,亦可作为维生素C营养状况评价指标。常用方法如下:
全日尿维生素C含量测定:有人提出以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尿中维生素C含量,<7mg%不足;7-12mg%为足够;>12mg%为充裕。但据王成发等研究,全日尿排出量在摄取50mg以下时,与摄入量无关;摄入70mg以上则相关良好,故认为全日尿维生互C含量只能评价维生素C营养状况良好或不良,更精细的分级意义不大。
由于全日尿收集不便,许多作者试图用收集空腹2小时尿以及相当于1g肌酐空腹尿量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评价维生素C营养状况,但结果尚不甚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负荷实验: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例如按每公斤体重口服100,200,400,500mg后,收集全日尿测定维生素C排出量,一般认为能排出负荷剂量的50%以上,表示体内已达饱和。但也有人认为此标准太高,应以排出负荷剂量的25%为饱和标准。
由于收集全日尿不便,多主张收集4h尿,并认为,口服500mg用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总维生素C,负荷4小时尿维生素C排出量<5mg为不足;5-13mg为正常;>13mg为充裕。如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还原型维生素C,则负荷4h尿排出量<3mg为不足;3-10mg正常,>10mg为充裕。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①压迫法: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用两手拇指与食指在受试者的皮肤上用力夹紧1分钟,然后仔细观察受试者的皮下有无出血点,并计算出血点的数目。
②正压法(量血压法):按一般量血压的方式,使水银柱升高至6.7kPa(50mmHg)时或收缩压与舒张压的中值,维持此压力约15分钟,然后以直径60mm的橡皮圈印在受试者的肘窝部,记录圈内出血点数。据Gothlin报告,圈内出血点<5个为正常;>8个为不正常。
③负压法:有人用直径1cm漏斗状玻璃小杯,杯底口与橡皮管相连,以抽气筒造成负压,然后观察皮下出现出血点所需压力。正常人在4kPa(30mm Hg)压力下维持1 min不出现出血点。
(3)滴舌试验 将0.06%的2,6-二氯酚靛酚染料1滴(约0.045g)滴在舌上,观察退色时间,正常人1-3分钟内退色,相当于血浆维生素C 0.4-0.8mg%;颜色消退超过3 min者为维生素C不足,相当血浆维生素C在0.4mg%以下。
(4)X线检查 可见长骨骨骺端先期钙化带变密与增厚,以及出现普遍性的骨质稀疏,并可引起骨折及骨骺分离和移位。当增厚的骨骺盘向两旁凸出于骨骺端边缘之外,形成骨刺时,有特殊诊断意义。骨骺中的骨化中心与腕踝部中的小骨形成如显微镜下所见的红细胞,周围呈细环,中间呈毛玻璃状,骨小梁结构消失,为典型表现。此外,长骨骨骺区骨膜下出血可使松弛的骨皮质与骨膜分离。愈合时骨胳密度及骨小梁结构恢复,增厚的早期钙化带变为一细条,由正常骨质所组成的增白线,骨膜下血肿可钙化或吸收。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