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急性疼痛的治疗总则
疼痛的治疗总则为明确诊断,并尽可能去除病因;提高痛阈;减慢神经传导速度,包括针对某些与传导疼痛有关的神经介质之处理;以及尽可能减弱乃至消除疼痛刺激对疼痛感受器的作用。
一、非麻醉性止痛药
(一)作用范围 非麻醉性止痛药治疗周围性(源于皮肤、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疼痛有效,能止痛而不影响意识。
(二)作用机理 前列腺素刺激伤害感受性神经末梢而致痛,水杨酸类及其他非类固醇性消炎药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起止痛作用,但对其他伤害性、传导疼痛的神经介质,如缓激肽和组胺等,无作用。
(三)制剂及用法 可用阿司匹林,每次300~600mg,每4~6h一次,或乙氨酚(Tylenol),每次650mg,每4~6h一次,或非那西丁,每次600mg,每3~4h一次。将此三种成分以不同比例相配,或再加咖啡因,即成市售止痛成药。
(四)副作用 所有非类固醇性消炎药物均有胃肠道刺激和致变态反应等副作用。乙氨酚则无消化不良、胃肠道出血和血小板凝集抑制等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故较为安全;且于许多情况下更有效。
(五)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和乙氨酚合用的止痛作用并不比单用强。但其任一种与可待因合用,则比单用可待因有效。
二、轻度麻醉药
若用上列药物治疗无效,则需急用(5~7天)轻度麻醉药,如可待因、氧可酮(Oxycodone)。其止痛效果稍好些,但短期内有成瘾的危险性。心肌梗死、肺梗死、胆绞痛和肾绞痛常需用更有效的麻醉剂。
三、恶痛的治疗
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可致不易控制的剧痛,如丘脑综合征、灼性神经痛、幻肢痛和疱疹后神经痛等。这些恶痛的发生机理是由于丧失了对痛觉传导和感受和正常抑制,或者由于在中枢传导途径形成了异常兴奋。
近年开始研究加强对痛觉传导通路的抑制来治疗恶痛。强刺激粗纤维能减轻疼痛。在灼性神经痛病人的损伤近端,以其电压不引起运动效应和疼痛的单向波刺激神经2~3min,可使疼痛缓解。把10%盐水注射到下肢幻肢痛病人的腰椎棘突间韧带,在发生牵涉到正常侧下肢的放射痛同时,幻肢渐出现麻木而疼痛中止,可持续24~36h。重复注射均有效。
2000/06/27/校对、排版/马海茸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