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名著—《黄帝内经》
http://www.100md.com
《黄帝内经》
-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养生康复学的原则和方法
-顺应自然
-调摄精神
-调养精神的具体方法
-饮食在康复中的作用
-起居有常
-人的生命历程
-长寿的途径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名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津,《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以下从《内经》原文出发,分三个方面讨论其中的养生思想、原则和方法。
(1)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也很重要。《内经》中已把“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并提出能否抗衰老的关键是实行正确的养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敌。但《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从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①早衰的原因在于不知养生。
(原文)余闻上古之人,春秋(1)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2)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3)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4),食饮有节,起居有常(5),不妄作劳(6),故能形与神俱(7),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8),以妄为常,醉以入房(9)。以欲竭其精,以耗(10)散其真,不知持满(11)、不时御神(12)。务快其心,逆于生乐(13),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注释)
(1)春秋:指年龄。(2)人将:当作“将人”。将,选择连词,同抑,即还是的意思。(3)道:这里指养生之道。(4)法:效法,仿效;阴阳:即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法于阴阳,即仿效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以行养生之道。和,即调和;术数,指导引、按跷、吐纳等养生方法。和以术数,即运用各种养生方法,以调摄精神,锻炼身体。(5)起:活动;居:息止。有常,指生活、作息有规律。起居有常,是说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有一定的规律。(6)妄,为上文“常”之反,过分、无规律的意思。作劳,即劳作、操劳,包括形劳、心劳、房劳等。不妄作劳,是说不要过分地操劳。(7)形,指形体;神,指精神。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形与神俱,姚止庵注:“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形神相离,行尸而已,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8)浆:泛指饮料。以酒为浆,即把酒当作一般饮料来饮,是形容嗜酒无度。(9)入房,即房事。醉以入房,是指酒醉后肆行房事。(10)耗,胡澍说:“读嗜好之好。好,亦欲也。”(11)持,即保持;满,为盈满。不知持满,是说人们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12)时:善也;御:统摄、治理的意思。不时御神,即不善于统摄自己的精神。(13)生乐,即养生的乐趣。
(按语)
借用古今寿命不同的对比方法,说明养生之道对于延年益寿的重要性。“上古之人”,由于遵循养生的法则,故能度百岁乃去;而“今时之人”违背养生法则,则半百而衰。以此来说明人寿命的长短,不在于时世之异,而在于人之是否善于养生,从而突出了养生对于却病延年的重要意义。
本节原文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如“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形与神俱”,节制房事,劳逸适度,保精宁神等,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②防重于治。
(原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1)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2),斗而铸锥(3),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注释)
(1)药: 此处作“治疗”解。(2)穿井:即凿井。(3)锥:《太素》作“兵”,兵即兵器。
(按语)
本节以疾病与战乱相比拟,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这种未病先防的思想和现代“预防为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③养生的目的在于培补正气。
(原文)
风雨寒热,不得虚(1),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2),与其身形。两虚相得(3),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4)。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5),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6),上下中外,分为三员(7)。
——《灵枢·百病始生篇》
(注释)
(1)虚,这里指人体正气虚弱。不得虚,指邪气如果不遇到正气虚弱的人。(2)虚邪之风,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即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灵枢·九宫八风篇》称,一切正常的气候变化为“实风”,一切不正常的而能引起人体生病的气候变化为“虚风”,与此意同。(3)两虚相得、指外界的虚邪和人体正气的虚弱。相得,即相结合。(4)两实;指实风与人体正气充实。实风,即正常的自然气候,能生养万物。肉坚,指抗病能力强。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此言人的正气充实,“又逢自然界气候正常,人们的抗病能力强大,不受邪气的侵害。(5)虚实,指人体正气的虚实和四时气候的虚实。参以虚实,即人体正气的虚实和四时气候的虚实相互参合。(6)气:邪气;舍:留止之处,即病邪所在的部位。气有定舍,因处为名:病邪伤人有一定的部位,根据部位的不同而决定病名。(7)三员,即上、中(内)、下三部。
(按语)
本段提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理论,深刻地阐明了外感者的发病机理,关系到邪气和正气两个方面。“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指出正气充盛,外邪就无从侵入,疾病也就无从发生。“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邪气只有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才能乘虚侵袭人体而致病。因此,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决定因素,外来邪气是构成疾病的条件,这就是《内经》一再强调的内因为主的发病学理论。因此,中医养生学特别注重培补人体正气。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然,尽管疾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但并不否定外邪在疾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疫疠邪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在疫病发生中的重要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因此,预防疾病,除了充实正气外,还要注意“避其毒气”。
上述思想,在《内经》其他篇章中也有不少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意思是尽管风邪是各种疾病发生的始因,但是只要人的神志安静而无妄念,则腠理固密,虽有很厉害的邪气侵犯,也不能为害,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能循着时序变化以卫外的原故。
④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病邪深入。
(原文)
故邪风之至(1),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2),其次治筋脉(3),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4)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5),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6),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
(1) 邪风,泛指六淫外感之邪。至,入侵的意思。王冰注:“至,谓至于身形。”(2)其次治肌肤:邪气在皮毛留而不去,则内传入于肌肉,肌肉尚属外之气分,亦可使邪从外解。(3)筋脉,此指经络。(4)半死半生,指预时较差。(5)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这里是根据五气入通五脏而立论的。风热湿燥寒,不当其位,是为天之邪气。风气通于肝,热气通
于心,湿气通于脾,燥气通于肺,寒气通于肾,所以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6)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水谷之寒热,泛指饮食失节。饮食失节,病生于六腑,所以说感则害于六腑。(7)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阴湿之邪,从外侵犯人体,所以感则害皮肉筋脉。
(按语)
本节主要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感受外邪,必须早期治疗,否则病邪会由浅入深,由轻而转重,终至不可医疗的境地。
第二,指出了外感病的一般规律,是由皮毛而肌肤,由肌肤而筋脉,由筋脉而六腑,由六腑而五脏,所谓“从外到内,由浅而入深”。
第三,对外感致病因素传入途径作了进一步分析,无非是三个途径:一般天气之温热阳邪,多从鼻喉入肺,传变较快,易伤五脏;地之寒湿等阴邪,多从皮毛传入肌肉筋脉,传变较慢,主要伤害形体;水谷之寒热不适,清浊不分,饥饱无节,从口嗌而入肠胃,伤害六腑。掌握这三条途径及邪气致病的特点,治疗就能有的放矢。
(2)养生、康复学的原则和方法。
《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康复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实践。现分述如下:
①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内经》都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自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首先,阴阳协调,是健康的保证。
(原文)
阴者,藏精而起亟(1)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2)。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3),并乃狂(4);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5),九窍不通(6)。是以圣人陈阴阳(7),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人。
——《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
(1)起亟:起,扶持、支援的意思。亟,同极。阴精为阳气的物质基础,阴精不断充养表阳,是谓阴者藏精而起亟。(2)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言阳气护卫于外,起着固护内在阴精的作用。(3)脉流薄疾:薄,迫也;疾,速也。意谓脉中气血流通加速。(4)并乃狂:并,合也。这里指病本阳盛,又受阳邪侵袭而言。(5)争,彼此不和也。五脏气争:即五脏功能失调。(6)九窍,指上五官之七窍与下二阴窍也。由于阴盛阳微,浊阴填塞,清阳不升,五脏之气不和,致使上窍不通,而下窍亦塞。如目视不明,耳闭不闻,二便癃闭之类。(7)陈阴阳:陈,谓布陈、摆设也,可引申为顺应、调和的意思。意谓使阴阳相等,各无偏胜。(8)气立如故:气立,即真气独立。如故,为如常的意思。
(按语)
本节原文指出了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精与阳气是处在不停地相互消长而又相互制约的状态中。阴精与阳气如果因某种原因出现一方的偏盛或偏衰,即成为病理状态。因此,阴阳协调,内外和调是使人“气立如故”的基本条件。
其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2),是谓圣度(3)。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阴阳离决,精气乃绝(5)。因于露风(6),乃生寒热(7)。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8)。夏伤于暑,秋为痎疟(9)。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10)。冬伤于寒,春必温病(11)。四时之气,更伤五脏(12)。
——《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
(1)阳密乃固:阳气致密,无所妄耗,才能使阴精固守于内。以此说明阴阳的协调,关键在于阳气的固密。(2)因而和之:即因不和而和之。(3)度,即法度;圣度,即圣人养阴阳之法度。(4)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平,和也;秘;密也。平秘,即平和协调的意思。精神乃治,就是精神活动正常。(5)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离决,意为分离决绝。阴阳的协调破坏,达到分离决绝的地步,则精气竭绝,生命终结。(6)露风:泛指一切外感病的致病因素。(7)寒热:指感受外邪时病变的总称,如下文的洞泄、疟疾、咳嗽诸病。(8)洞泄:水谷不化,利下无度,胃肠如空洞无底,故称洞泄。(9)痎疟:即疟疾的总称。(10)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秋气通于肺,湿郁成热,上乘肺金,故气逆而咳。痿厥,病名;即一般所说的痿症。这里,痿症的成因是因为湿气在下。(1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张志聪注:“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12)四时之气,更伤五脏:更,即变更、更换之意。吴鹤皋注:“寒暑温凉,递相胜负,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之和也。”
(按语)
本节原文在论述阳气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阴阳协调,在养生和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阴阳离决,人的生命也就停止。最后所论阴阳不能固密引起的四时病变,不仅说明了季节的多发病与上一季节的养生有关,而且还提示出外邪致病有潜伏期的论点。
本文提出阴阳二气处在平衡状态,是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一理论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准则。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早就指出:”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主要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主要条件”。
②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首先,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1),失其所(2),则折寿而不彰(3)。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4)。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5)。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6),平旦人气生(7),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8)乃闭。是故暮而收拒(9),无扰筋骨,无见雾露,仅此三时(10),形乃困薄(11)。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注释)
(1)若天与日:与,《玉篇》:“用也”。此句指人体的阳气好比天空中太阳的作用一样。(2)失其所:所,处所或场所。失其所;即指人体阳气运行规律失常。(3)彰:明显、显著。不彰,即不显著。人体阳气失常,则非病即亡。故云其生命不彰著于人世。(4)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即依、顺着的意思。此句承上文阳气作用强大而言。言阳气作用强大,向上向外起着卫外的作用。(5)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精,即神志爽慧的意思。本文为倒装句,即阳气养神则精,养筋则柔。张景岳注:“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6)一日而主外:卫气一日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亦二十五度。一日而主外,即卫气昼行于阳。(7)人气:这里指卫气。(8)气门:即汗孔,又名玄府。“因为汗孔是阳气宣泄的门户,所以称为气门。(9)暮而收拒:暮,日落之时。暮则阳气内藏,故人亦应之,将阳气收敛于内,以抗拒外邪的侵袭。(10)三时:指平旦、日中、日西,(11)形乃困薄:即形体被邪气所困迫。
(按语) 、
本节原文重点阐发了阳气的功能,有“因上”、“卫外”的作用。其于人体,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说明保养人身的阳气,是协调阴阳,保证人体腱康,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最后,强调阳气的消长进退与昼夜晨昏的变化相应,人的生理机能应当顺应天的阴阳变化,否则即产生病态。
其次,阴精是生命的基础。
(原文)
人始生,先成精(1),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2),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3)。
——《灵枢·经脉篇》
(注释)
(1) 人始生,先成精:人在孕育初期,是由父母之精所媾成。(2)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指骨、脉、筋、肉的功能。骨胳能支撑人体故为干;脉能营运气血以灌溉周身故为营;筋能约束骨胳,使人刚劲有力故为刚;肉能保护内脏组织,如同墙垣故为墙。(3)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张景岳注:“前言成形始于精,此言养形在于谷。如《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故脉道通,血气行。”
(按语)
本节原文论述了人的生命起始于先大之精,男女两精相合而形成胚胎,逐渐发育而形成五脏六腑、筋、骨、脉、皮毛、肌肉,成为新的生命。人体出生之后,必赖水谷之精的营养,才能化生气血,流通于经脉。经脉具有依次内行于五脏、外行六腑的功能。
(原文)
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1)?何立以为楯(2)?……以母为基,以父为楯(2)……。
——《灵枢·天年篇幅》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3)。
——《素间·五脏别论篇》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4)。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注释)
(1)基:基础。(2)楯(shun音吮):《说文》曰“阑栏也。”《康熙字典》引王逸语:“纵曰栏,横曰楯”。又楯音义同“盾”,为古时战斗中起保护作用的兵器。综上二说,楯在此处引申为卫护解。(2)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体胚胎的形成,全赖父精母血,阴阳两性结合而成。由于阴主内,阳主外,所以认为母之阴血在内为基础,父之精化为阳气、为外卫,阴阳互根,从而促成了胚胎的发育生长。(3)满而不能实:满,指精气盈满。实,指水谷充实;意谓五脏贮藏的都是精气,而不是水谷或废料。(4)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张景岳注:“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耗精则阴虚,阴虚则阳邪易犯,故善温病。”
(按语)
本节原文共分三小节:第一小节是论人形成的基础,说明父精母血是生命形成的物?, 百拇医药 参见:
首页 >
药业版 >
医疗器械 >
医械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