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发表园地 > 正文
编号:13074607
我国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学21世纪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1日 中国健康教育网
     我国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学21世纪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沈渔邨

    一、我国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是迄今中国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时代。中国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中,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稳步改善。但中国仍是一个低收入国家,1997年底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5160元($621)、2090元($252),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3.4%和4.6%。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也取得很大进步。例如:到1996年平均预期寿命70.8岁,男性68.71岁,女性73.4岁,高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男性66岁和女性67岁。中国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人民的健康状况。尽管躯体健康得到明显改善,但精神卫生却不然,面临着新、老问题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济体制经历着日益深入的变革,劳动的重新组合,价值观念的改变,竞争机制加剧,人们的心理负荷不断增加;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日益小型化,使得传统的抚养儿童和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受到冲击;环境的污染和缺乏社会保障流动人口等等带来新的心理行为问题。

    l.心理问题增多,特别是青年人和儿童

    根据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调查表明,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增加。北京小学生1983年和1993年的调查,小学生中的行为问题从8.34%增加到10.9%,有明显增加。据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因病辍学情况统计,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性疾病,1982年后则为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学生中的心理疾病己成为辍学和休学的主要原因,其中神经官能症占辍学原因的74.38%。

    2.老年人口中的精神疾病问题日益突出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日益增大,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到200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高达总人口的9.81%,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中,以老年痴呆问题最为重要。后者以获得性智能的丧失为主要特征,随着症状的发展,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根据北京城区老年痴呆问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度和重度痴呆患病率60岁以上人口为1.28%,65岁以上人口为1.82%,8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高达10%。随着核心家庭的增多,家庭照料老年痴呆病人的能力必将下降。因此,亟需要发展社会精神卫生服务以及社区支持系统,为家庭老年痴呆病人提供服务。

    3.酒瘾、药瘾明显上升

    我国的酒瘾过去一直处于低水平,但改革开放以来,有明显上升。酒瘾患病率从1982年的O.12‰上升到1993年的0.68‰。据1989年10个城市4种职业的调查,平均患病率为37.27/‰,以重体力劳动者为最高达66.89‰。据报道,1998年全国登记的吸毒人数已逾54万人,值得注意的是80%是青年,这些问题对我国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

    4.精神分裂症是成年人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仍是我国防治重点1982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4.75‰,终生患病率5.69‰;1993年的调查结果分别是5.31‰和6.55‰,均呈上升趋势。虽然药物治疗方面近十多年来有新的发展,充分治疗以后,病情能基本痊愈或明显好转者可达60%左右。但由于病因尚未彻底解决,一级预防困难,社区精神病康复工作没有充分开展,因此社会上慢性精神分裂症有积累的趋势。

    二、现代精神病学学科的进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神经科学、医学遗传学、神经免疫和精神药理学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精神病学的治疗学、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1.精神药理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有了迅速发展。神经阻滞剂、抗抑郁药最早的发现是经验性的。为了了解这些药物在脑内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先后发现抗抑郁药物抑制脑内NE神经元对NE的摄取,使研究工作者致力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单胺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假说。由于发现抗精神病药物是阻滞DA受体功能而发挥作用,并进一步证实抗精神病药物的效价与DA2受体的亲和力强弱有关。这些发现使研究者将药物的治疗作用部位和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相联系。

    DNA重组技术在体外可以进行,药物与受体相结合的部位的分子结构得以进一步阐明,可分为不同的受体亚型。如5HT受体的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抗焦虑性能。使抗焦虑药物不断推陈出新。

    随着精神药物发展,发现氯氮平的作用与传统的抗精神病药不同,它很少引起锥体外系反应,不引起静坐不能,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临床前期研究发现此药涉及到多个神经介质,包括D2,D3和D4以及5HHT-2系统的51rr—2系统、a—2受体、Histamine受体和胆硷能受体。导致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产生,如作用于D2受体,又作用于5HT—2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Risperdol、Olanzapine等。

    当前精神药物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入到信号传递(Signal Transduction)和基因表达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精神药物的神经生化作用机制。

    2.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现有的资料研究表明,精神疾病的发生是主遗传和素质的因素以及化体内外环境中有害的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遗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说明,某些精神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躁郁性精神病、酒瘾等有明显家族聚集性。

    分子遗传学研究已发现一些相关基因。如阿尔茨海默病的脑内淀粉洋蛋白的前体基因(简称APP)位于21号染色体,阿尔茨海默病的早发性类型与14号染色体有关(1995)。早老蛋白2基因位于l号染色体位。位于19号染色体上的载脂蛋白E的水平升高,发生冠心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性增加。这方面的研究正在深入过程中。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最主要的是对ANP的影响——最终造成Amyliod的病理积累。了解这些最终形成病理Amyloid沉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