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性接触者与艾滋病性传播感染
男男性接触者与艾滋病性传播感染
张北川
1 从历史角度审视
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20世纪中国,会看到国民的性文化伴同时代的进程处于不断变迁之中。在20世纪初,随2000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束,虽然20世纪前半叶中国战争繁仍,但西风东渐,"妇女解放"、"恋爱自由"、"结婚自由"被作为革命口号提出,"性科学教育"被从西欧引入。1950-197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时,一方面"男女平等"得到举世瞩目的倡导,另一方面,与前苏联1930-1940年代相似,国人的性权利如同许多方面的民主权利一样,受到严格的"钳制"。这种"钳制"在"文革"(大量思想者把这一时期界定?quot;封建主义专制复辟"时期)中达到顶点。1980年代至世纪末,中国又迈入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子――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与中国社会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变,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再婚自由在不同范围内被人们重新认定和实践。同时,自愿不育的自由、独身者选择独身和同居生活的自由、对性别选择的自由等,也在某些特定条件中成为现实。
国人中长期存在但被严重忽视的同性爱现象/人群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浮出水面"的。
历史的变革历来伴识着人们在生活不同侧面的知识、观念和实践的倾覆和重建,在性方面也不例外。变革或说进步的过程,常常有不可预知因素的冲击。冲击,从正面或从反面角度推动历史的发展。20世纪末中国的性革命,遭遇的重大冲击是艾滋病(AIDS)在全球范围,乃至中国的流行。由于主流社会对男同性爱者(gay)群体的态度、同性爱亚文化的特点和男性生物学特点所决定,男男性接触成为AIDS经性传播的主要高危行为人群之一。在国际间,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特别是gay,是最早被确认的AIDS高水平流行的群体之一。在我国,最早确认的经性传播HIV者,即为MSM。AIDS在MSM中的流行,一方面对该人群造成重大伤害;另一方面,造成了相关性学知识的普及和该人群"通过灾难合法化"的进程。
2 同性爱性取向的发生原因
对于同性爱,科学界的研究史已达100年以上。研究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分支。
已经发现,从马、牛、羊到黑猩猩,以及多种鸟粪都可以观察到同性性行为,特别是在一些单配偶动物中,也存在这一现象。据报道,已观察到20%的有性别生物物种存在同性性行为。在某些灵长类动物,如与人类基因结构极其相似的黑猩猩,同性性行为并伴随着依恋行为。
关于哺乳动物出现同性性行为原因的最新研究,发表于2002年2月出版的《Science》。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意外地发现,采用基因手术的方法剔除雄鼠特定基因的主要片断后,雄鼠在仍然存在异性性行为的同时,会出现同性性行为,包括与同性的交配和性意义的摩擦行为。虽然已确定这一状况与人类同性爱无关,却提示人类的同性爱可能存在我们尚不知道的基因基础。
有关同卵挛生子、双卵挛生子、亲兄弟、被领养兄弟性取向的对比研究发现,如果他们之中有一人是同性爱者,另一人也是同性爱者的可能性为同卵挛生子>双卵挛生子>亲兄弟>被领养兄弟。一些研究表明,同性爱者的出现具有家族性聚集的特点。分析显示,影响同性爱者性取向的基因可能通过母亲亲属传递。已经发现,同性爱者与异性爱者大脑性中枢内与性行为有关的脑细胞显著不同。此外,个体在胎儿期时母亲的心理创伤性际遇、母亲内性激素水平等,都有可能对个体未来的性取向产生影响。
在有关同性爱起因方面,心理学界主要强调个体在出生后18-36个月的状况。已经发现一些幼儿在这一阶段的性别自认并不等同于大众对其性别的认定。这种儿童成年后,高比例的人成为同性爱者,还有一些人成为变性欲者和有异装嗜好者。总体上看,应该把人类性取向的不同视作人类在生命表达各方面都存在的无数中差异中的普通一种。而且应当知道,异性爱、双性爱(Bi)和同性爱并不是孤立的三个"点",它们不过是学界为便于区分一些状况而给出的僵硬的概念。还有很多人的性取向处于这"三个点"之间。此外,对部分人而言,影响或确定他们性行为的,并不是对方性别特征的吸引力,而仅仅是自身感官的愉悦程度。
3 关于同性爱者和MSM的人口数量
欧洲国家自1900年代开始了gay占男性成年人口比例的调查。在20世纪,许多国家进行过相似调查。一些调查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间(即文化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后)进行的。调查发现,同性爱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是相当恒定的。无论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如何,成年男性中都有2%-5%的人是gay(及Bi),而女同性爱者在成年女性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前者的一半。如荷兰1902年的调查发现,2%大学生是同性爱者,4%是双性爱者。美国1948年的权威调查发现,专意于同性和既有同性性关系又有异性性关系的男子各占>18岁男性人口的3%。美国1993年的权威调查发现约3%男子自认为gay/Bi者。对新几内亚一原住民部落人(在那里,民俗认为男孩接受精液可以生长健壮,所以男孩自8岁起,即被鼓励与青春期男孩发生口交)的调查发现,虽然男男性活动完全不是社会禁忌,但成年男人(包括已婚者和未婚者)中,仅5%的人仍有男男性活动。
以上科研表明,同性爱者的数量并不因社会态度是"纵容"还是"反对"而改变。可以发生改变的,仅仅是同性爱者参与同性性活动的状况。例如,在残酷惩处同性爱者的社会,同性爱者为了保护自己,同性性活动通常很少,甚至只是通过有关同性性活动的性幻想来维持性心理平衡。但在宽松的环境中,他们不仅通过同性性活动达到性生理满足,而且与异性爱者相同,他们以丰富的情感生活,来表达自己正常的性心理需求。
MSM所包括的人口,不仅有gay、Bi者、未行变性术的男变性欲者,还包括了大量因环境制约、因好奇心等因素参与男男性活动的异性爱者。一般说来,在严厉惩处男男性活动的社会文化中,这种活动少见,但在对男男性活动没有明显社会禁忌的社会,男男性活动多见。
根据国际社会20世纪的大量调查和我国学者1990年代公布的许多调查估测,以gay占成年男性人口2%-5%的中间值计算,以我国2001年人口统计公报中≥15岁的男性人口为基数,我国gay(含Bi)人口总计约1800万,生活在城市和农村进入城市的15-60岁的gay大约800万。女同性爱者人口约900万。同性爱者人口总数大约2500-3000万。由于女同性爱者之间的性行为伴有很少的体液交换,所以女同性爱者不属于HIV/AIDS高度行为人群(女同性爱者人群中的HIV感染率低于一般的异性爱人群)。
1990年代UNAIDS组织的对多个国家的调查发现,与男女均有过性行为的男性占男性总人口的百分数,在墨西哥为0.5%-3%,挪威3%,巴西5%,美国10%-14%,博茨瓦纳和秘鲁15%,泰国6%-16%。在我国许多地区和一些民族,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民间大众都不把青年人,特别是未婚者的男男性活动列为禁忌。根据调查估测,我国男性中10%-15%有男男性行为史。
张北川
1 从历史角度审视
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20世纪中国,会看到国民的性文化伴同时代的进程处于不断变迁之中。在20世纪初,随2000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束,虽然20世纪前半叶中国战争繁仍,但西风东渐,"妇女解放"、"恋爱自由"、"结婚自由"被作为革命口号提出,"性科学教育"被从西欧引入。1950-197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时,一方面"男女平等"得到举世瞩目的倡导,另一方面,与前苏联1930-1940年代相似,国人的性权利如同许多方面的民主权利一样,受到严格的"钳制"。这种"钳制"在"文革"(大量思想者把这一时期界定?quot;封建主义专制复辟"时期)中达到顶点。1980年代至世纪末,中国又迈入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子――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与中国社会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变,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再婚自由在不同范围内被人们重新认定和实践。同时,自愿不育的自由、独身者选择独身和同居生活的自由、对性别选择的自由等,也在某些特定条件中成为现实。
国人中长期存在但被严重忽视的同性爱现象/人群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浮出水面"的。
历史的变革历来伴识着人们在生活不同侧面的知识、观念和实践的倾覆和重建,在性方面也不例外。变革或说进步的过程,常常有不可预知因素的冲击。冲击,从正面或从反面角度推动历史的发展。20世纪末中国的性革命,遭遇的重大冲击是艾滋病(AIDS)在全球范围,乃至中国的流行。由于主流社会对男同性爱者(gay)群体的态度、同性爱亚文化的特点和男性生物学特点所决定,男男性接触成为AIDS经性传播的主要高危行为人群之一。在国际间,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特别是gay,是最早被确认的AIDS高水平流行的群体之一。在我国,最早确认的经性传播HIV者,即为MSM。AIDS在MSM中的流行,一方面对该人群造成重大伤害;另一方面,造成了相关性学知识的普及和该人群"通过灾难合法化"的进程。
2 同性爱性取向的发生原因
对于同性爱,科学界的研究史已达100年以上。研究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分支。
已经发现,从马、牛、羊到黑猩猩,以及多种鸟粪都可以观察到同性性行为,特别是在一些单配偶动物中,也存在这一现象。据报道,已观察到20%的有性别生物物种存在同性性行为。在某些灵长类动物,如与人类基因结构极其相似的黑猩猩,同性性行为并伴随着依恋行为。
关于哺乳动物出现同性性行为原因的最新研究,发表于2002年2月出版的《Science》。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意外地发现,采用基因手术的方法剔除雄鼠特定基因的主要片断后,雄鼠在仍然存在异性性行为的同时,会出现同性性行为,包括与同性的交配和性意义的摩擦行为。虽然已确定这一状况与人类同性爱无关,却提示人类的同性爱可能存在我们尚不知道的基因基础。
有关同卵挛生子、双卵挛生子、亲兄弟、被领养兄弟性取向的对比研究发现,如果他们之中有一人是同性爱者,另一人也是同性爱者的可能性为同卵挛生子>双卵挛生子>亲兄弟>被领养兄弟。一些研究表明,同性爱者的出现具有家族性聚集的特点。分析显示,影响同性爱者性取向的基因可能通过母亲亲属传递。已经发现,同性爱者与异性爱者大脑性中枢内与性行为有关的脑细胞显著不同。此外,个体在胎儿期时母亲的心理创伤性际遇、母亲内性激素水平等,都有可能对个体未来的性取向产生影响。
在有关同性爱起因方面,心理学界主要强调个体在出生后18-36个月的状况。已经发现一些幼儿在这一阶段的性别自认并不等同于大众对其性别的认定。这种儿童成年后,高比例的人成为同性爱者,还有一些人成为变性欲者和有异装嗜好者。总体上看,应该把人类性取向的不同视作人类在生命表达各方面都存在的无数中差异中的普通一种。而且应当知道,异性爱、双性爱(Bi)和同性爱并不是孤立的三个"点",它们不过是学界为便于区分一些状况而给出的僵硬的概念。还有很多人的性取向处于这"三个点"之间。此外,对部分人而言,影响或确定他们性行为的,并不是对方性别特征的吸引力,而仅仅是自身感官的愉悦程度。
3 关于同性爱者和MSM的人口数量
欧洲国家自1900年代开始了gay占男性成年人口比例的调查。在20世纪,许多国家进行过相似调查。一些调查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间(即文化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后)进行的。调查发现,同性爱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是相当恒定的。无论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如何,成年男性中都有2%-5%的人是gay(及Bi),而女同性爱者在成年女性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前者的一半。如荷兰1902年的调查发现,2%大学生是同性爱者,4%是双性爱者。美国1948年的权威调查发现,专意于同性和既有同性性关系又有异性性关系的男子各占>18岁男性人口的3%。美国1993年的权威调查发现约3%男子自认为gay/Bi者。对新几内亚一原住民部落人(在那里,民俗认为男孩接受精液可以生长健壮,所以男孩自8岁起,即被鼓励与青春期男孩发生口交)的调查发现,虽然男男性活动完全不是社会禁忌,但成年男人(包括已婚者和未婚者)中,仅5%的人仍有男男性活动。
以上科研表明,同性爱者的数量并不因社会态度是"纵容"还是"反对"而改变。可以发生改变的,仅仅是同性爱者参与同性性活动的状况。例如,在残酷惩处同性爱者的社会,同性爱者为了保护自己,同性性活动通常很少,甚至只是通过有关同性性活动的性幻想来维持性心理平衡。但在宽松的环境中,他们不仅通过同性性活动达到性生理满足,而且与异性爱者相同,他们以丰富的情感生活,来表达自己正常的性心理需求。
MSM所包括的人口,不仅有gay、Bi者、未行变性术的男变性欲者,还包括了大量因环境制约、因好奇心等因素参与男男性活动的异性爱者。一般说来,在严厉惩处男男性活动的社会文化中,这种活动少见,但在对男男性活动没有明显社会禁忌的社会,男男性活动多见。
根据国际社会20世纪的大量调查和我国学者1990年代公布的许多调查估测,以gay占成年男性人口2%-5%的中间值计算,以我国2001年人口统计公报中≥15岁的男性人口为基数,我国gay(含Bi)人口总计约1800万,生活在城市和农村进入城市的15-60岁的gay大约800万。女同性爱者人口约900万。同性爱者人口总数大约2500-3000万。由于女同性爱者之间的性行为伴有很少的体液交换,所以女同性爱者不属于HIV/AIDS高度行为人群(女同性爱者人群中的HIV感染率低于一般的异性爱人群)。
1990年代UNAIDS组织的对多个国家的调查发现,与男女均有过性行为的男性占男性总人口的百分数,在墨西哥为0.5%-3%,挪威3%,巴西5%,美国10%-14%,博茨瓦纳和秘鲁15%,泰国6%-16%。在我国许多地区和一些民族,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民间大众都不把青年人,特别是未婚者的男男性活动列为禁忌。根据调查估测,我国男性中10%-15%有男男性行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