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品安全 > 食品安全常识 > 正文
编号:13074917
食品致癌疑云 被夸大的恐慌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25日 南方周末
     ■“3·15”专题 行业评定

    网上流传的《中国人一天的生活》帖子,描述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不安———

    一早起床用高露洁致癌牙膏刷牙,给儿子冲一瓶碘超标的雀巢奶粉,自己喝杯过期牛奶(———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吃几个超标面粉做的馒头,夹点臭水池里面腌的榨菜。

    中午跟同事一起到肯德基吃顿苏丹红炸鸡。下午给朋友打电话,约她到新开的菜馆吃顿地沟油炒的菜,再喝点含甲醛的啤酒……

    晚上叮嘱老婆别忘了做掺入白蜡油大米的米饭,再做一份敌敌畏泡过的金华火腿小菜。

    在权威部门的调查中,食物被列为最让人不放心的商品之一。但问题是:这些被媒介大肆渲染的事件,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在众说纷纭的“毒”与“无毒”,“有害”与“有益”中,消费者应该相信谁?或许,对“某食品致癌”的分析就可窥斑见豹。

    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两周之前,食品安全的话题再次摆上了我们的桌子,这次遭遇麻烦的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国际饮料巨头。

    3月4日,国内媒体披露了芬达汽水、美年达橙汁等软饮料可能致癌的消息。消息援引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称如果汽水同时含有苯甲酸纳(防腐剂)与维生素C(抗氧化剂)这两种成分,可能产生致癌的苯。

    随后,媒体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咨询,但有关部门均表示:“目前无法答复,具体情况需按照相关程序讨论。”

    但中消协会发出警示:谨购碳酸饮料,并希望“相关行政主管机关要尽早出来给个说法”。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公司分别对“致癌说”作出反驳:称其产品是安全的,完全符合有关苯的所有规定。

    面对不同说法,消费者在致癌疑云面前显得无所适从。从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超市商场的调查来看,人们的反应很迷惑,芬达、美年达等饮料并未撤架,一些不知情的消费者在继续购买、消费这些饮料;但网上的恐慌情绪还在蔓延———新浪网一项有58000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有54912人表示不再或减少消费芬达、美能达等软饮料,占投票者的94.68%。

    3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软饮料产品检验结果:检测中软饮料样品的苯含量均未超标,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为“芬达、美能达”平反。这样,一场闹得沸沸扬扬的“致癌”事件方告一段落。

    这种场景并非孤立———从去年涉及苏丹红的肯德基鸡翅、麦当劳薯条里的丙毒到高露洁致癌牙膏、碧螺春茶叶、啤酒甲醛超标、油炸方便面致癌,再到近期的雀巢婴幼儿奶粉碘超标、杜邦特富龙不粘锅致癌等事件。一些观察者发现,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新闻模式似乎都有迹可寻。致癌、有毒的“猛料”最先被国外媒体或科研机构抖出,然后国内媒体“进口”、跟进,形成“舆论监督”的高潮,而相关产品销量出现骤减,“问题公司”疲于奔命,四处“灭火”。等到权威机构发布“最终结论”,已有一些时日。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食品营养和安全研究所吴永宁博士提醒消费者,要分清食品包含有害物质与食品有毒是两码事。“实际上,消费者期待的食品100%安全是一种理想状态。”他解释说,“按现有科学检测水平,绝大多数食品都存在有害物质。检测机构通过对食品中有害物质进行健康危害风险评估,根据‘剂量决定毒性’的原则,当有害物质达到一个临界区域时,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吴永宁强调,媒体时常截取食品中含“有害物质”的片段信息,向公众传递出去,造成恐慌和误解。例如在美能达、芬达致癌事件中,最后检测结果发现软饮料中的苯含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苯限量为10ppb(即1升水中允许含有苯10微克),它是安全的。

    “而权威部门公布检验结果相对于新闻媒体报道和公众的迫切要求,肯定会有滞后性。”吴永宁说,“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跟踪,其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科学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检测和风险评估。而政府暂时不表态不等于不作为,当然这需要他们与科学家、媒体更好地沟通、交流。”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安全专家陈永泉教授介绍说,中国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原则,涉及的部门较多。其中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分别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工作。

    “目前的监管体制较好地照顾了各部门的利益,但分散管理力量。”吴永宁说,吴同时是《中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参与专家之一,“食品监管职能分散、交叉重叠,很多工作各部门都从头去做,没能有效地分配资源、提高监管效率。”

    吴永宁说,《中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结合正在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建立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信息体系和风险评估预防体系四大体系,逐步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对“洋品牌”食品安全问题,有学者也表示出担忧。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展江认为,商业化媒体因为竞争压力,不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调查,抛出所谓猛料以吸引读者眼球,是一种炒作,“虚假的舆论监督”。“因为批判外国公司很安全,不会有体制性压力。”展江说。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在高露洁致癌事件中,国内部分媒体没有掌握科学证据情况下,断章取义,误导了公众。而甲醛啤酒事件中则有同业对手操纵之嫌。

    “针对有些媒体不负责的报道,其它媒体和公众应该进行二次监督。”展江说,“媒体引述国外消息,应明确消息来源,同时在制作标题时不应该追求耸人听闻的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则表示,作为“社会环境守望者”的媒体,有责任第一时间报道食品安全事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夸大反应并不影响媒介的“看门狗角色”。喻国明说,但考虑到转型期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和普通公众科技知识有限,媒体应加强采访专家,并及时与政府部门沟通,尽量完善报道内容。(成功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