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远离“垃圾食品”
人民网北京6月1日讯 记者王鹏报道: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由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发起,林佳楣、胡亚美、张金哲、丁宗一、于小冬、李启民等全国百余名儿科和营养专家、儿童工作者联名呼吁:为保护中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儿童青少年远离“垃圾食品”。
在记者看到的呼吁签名中,既包括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林佳楣,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美、张金哲,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儿科营养联盟主席丁宗一,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共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启民,中国女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李紫阳,复旦大学副校长王卫平等目前儿童健康和营养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有刘湘云、宁寿葆、郑德元、郑惠莲、钱幼琼、杜文慧、魏克伦、易著文等中国儿科界的老前辈,涵盖广泛。
“呼吁”的发起人丁宗一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独家采访时介绍,美国费明翰研究揭示,西式快餐的食物组合特征是成人期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这种严重危害健康的饮食模式,人为强化了自然食物中危险因素的组成,破坏了传统膳食中天然营养素合理组成,不具备营养素应有的健康作用,被美国学术界首称之为“Junk Food,垃圾食品”。晚近的研究表明,垃圾食品的加工和食物配制模式除了构成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外,其所用的经过氢化脂肪改造的反式脂肪酸和加工过程中无法避免产生大量的丙酰醯胺(俗称丙毒)均为强力致癌剂。这种危害潜伏期可以长达数十年,不易为人们了解。作为快餐文化形象代表的垃圾食品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不仅限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致癌,还在于打击智力、能力发育,扭曲行为、性格发展,降低社会进取心,障碍合作、和谐与协调精神。西方社会所走过的弯路是值得我们警戒的。
迫于社会舆论和群众压力,制造商不得不改变旧配方,这无疑会降低口感,提高成本。某些制造商为了降低新配方成本,大量使用添加剂和调味剂,垃圾食品进入了“滥用添加剂时代”,苏丹红、丙毒等现象频繁出现,屡禁不止。某些所谓“专家”,频频与制造商联手制造学术理论如“超标无害”、“少用无毒”,或者提供所谓“近期未见明显损害”等似是而非的论证。鉴于这些现象,美国司法界多次提出以法律形式规定垃圾食品应当撤出儿童青少年经常活动的地方,如学校、游乐场等地。严禁学术界、教育界参与垃圾食品的宣传、推广。
我国有悠久的饮食文化,我国的传统饮食源于自然食物,烹调原则和加工过程均衡合理,又有传统医学“药食同源”理论的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自民间的家居日常饮食到重要场合的盛宴均按统一原则、统一配料、统一操作烹调,贵庶不分。丁教授最后说:“国际营养界和儿科界都推崇中国饮食文化为新世纪健康饮食。为了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为了保护我国儿童青少年不受垃圾食品的伤害,我们向广大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儿童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呼吁:为保护中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儿童青少年远离垃圾食品。”
附:签名名单
林佳楣 胡亚美 张金哲 丁宗一 于小冬 李启民 刘湘云
宁寿葆 郑德元 郑惠莲 钱幼琼 杜文慧 魏克伦 易著文
徐黎明 陆 权 向 伟 赵 霖 刘宇隆(香港) 王卫平
桂永浩 李紫阳 朱建辛 钱 渊 秦畹江 曾冬漉 傅 平
赵正言 进 静 伍佰文(香港) 郭来城 麻宏伟 夏 黎 郭新标
等百余名儿科和儿童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