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悟道养生 > 正文
编号:11602255
论“和”与文化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9日 江峰
    参见附件(54kb)。

    摘要:把文化作为养生研究对象加以探究,是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文化养生实质上就是指把某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养生能量,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活动或方式。本文立足于文化养生这一研究平台,着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这一重要资源进行了探讨,从静态和动态来考察"和"的文化养生内涵,认为自文化养生角度可将"和"界定为人的生命系统所特有的平衡状态以及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人的生命系统包括内境和外境,内境主要指人身以内的环境系统,外境则主要指人身以外的环境系统,由此,"和"又可具体化为人的生命系统的内境、外境及内外境诸要素之间达成的平衡或进行平衡的过程。它分为自然之和与目的之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谈"和"的文化养生,更多的就是谈目的之和。本文在把握"和"的文化养生内涵的基础上,对"和"的文化养生价值及其化现做了重点分析,以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空间的全面开拓有所启示。

    关键词:和 文化养生

    把文化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养生意义、养生功能、养生发生机制、养生运作规律以及诸多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并不多见。厦门大学哲学系詹石窗教授以其独特的文化研究视角,把文化养生作为科技问题予以审视与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学术思想。他认为,文化养生是文化资源向养生技术的转化形态,并特别对道教文化养生的多个方面做了精细的论述和考究,指出:"从理论上来讲,在道教中的一切文化形态都可能转化为养生技术或者说蕴涵着向养生技术转化的能量、趋势,一旦修持者进入了身心修养的专注功能态,他在平常所接受的文化资源就可能动员起来,激发出养生的技术能量。可见道教文化养生是一种包含着丰富能量转化的技艺空间。"[1]这些学术观点,拓展了养生技术发展的理论视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养生技术的进步无疑是富有启迪性和学术价值的。

    所谓文化养生,从我的理解来看,实质上就是指把某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养生能量,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活动或方式。由于古今中外,具有养生价值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因而,对文化养生的研究也将大有可为。本文将立足于文化养生这一研究平台,着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这一重要资源进行探讨,旨在把握"和"的文化养生内涵,了明"和"的文化养生价值及其化现,以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空间的全面开拓有所启示。

    一、"和"的文化养生内涵

    "和"在汉语体系中是一个多音多义多形字,其发音就有五种,主体音同"何",不同的发音字意也不同;"和"的另一种写法是"咊",其构字古体有二,一是"盉",这是殷和周初时期调和酒水浓淡的器皿,为三角青铜器,口型圆,腹深,借指调和不同的东西。二是"龢",此字在如今仍有使用,它由" "与"禾"构成," "是一种古代乐器,而"龢"便是借指声音相应,音韵和谐、协调、适中、恰倒好处的状态;"和"是字义十分丰富的字,《康熙字典》、《辞源》、《辞海》、《说文解字》都有比较庞杂的注释,综合起来,主要的意义有:一、和谐、协调。如,《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书??尧典》"协和万邦"。二、和顺、平和。不刚不柔谓之和。如《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三、温和、谦和、和悦。如"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四、互相呼应、应和。如"声音唱和"、"一呼百和"。《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管子·白心》"人不昌不和"。五、调和。如《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礼器》"甘受和"。《国语·郑》"和六律以聪耳"。含有相反相成之意。六、和解、结束纷争甚至战争。如《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书?尧典》"乃命议和"。七、和合、和一、同心合力。如《书?咸有一德》"其难其慎,惟和惟一。"《三国志·蜀·谯周传》上谏书:"敬贤任才,使之尽力,有窬成康,故三国内和一。"《礼·三年问》:"人之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等等。"和"的这些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这样的深层文化体系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质的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

    从文化养生角度来说,可以将"和"界定为人的生命系统所特有的平衡状态以及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人的生命系统包括内境和外境,这里内境主要指人身以内的环境,外境则主要指人身以外的环境,由此,"和"又可具体化为人的生命系统的内境、外境及内外境诸要素之间达成的平衡或进行平衡的过程。如果"失和",就意味着人的生命系统失衡。亦即人通常所说的病态。

    从静态来考察,"和"是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是天地自然流转而成的养生佳态,也是人们养生所追求的目的态。在这一状态下,人与天地万物以最佳的方式相融通,人的身心处于最美好的境界,其生存质量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养生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在此状态下,人也就可以延年益寿。

    从动态来考察,"和" 则是指达到上述平衡状态的过程。可分为"目的之和"与"自然之和"。自然之和是指天地运行化育万物,从而形成万物和平共处之平衡状态的过程。《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这就是说,万物都是因天道运行流转,阴阳和精化育而成,它们以和气而出,亦必以和气而处,这是大化之道的必然法则。《阴符经》称:"天发杀机,则移星易宿。" 反之,"天地和,则星辰位。"如果天有不和,则阴阳四时、日月星辰的运行就会颠倒错乱。天和,则日月星辰的运行就能各安其位,日夜四时的交替就会毫不紊乱。《易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有好生之德,对万物加以扶助,地随天而动,润泽万物,给万物适宜的土壤。只有在"自然之和"的整体法则之下,才有春温木旺,万物壮茂。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是天地之精华,因而当然也就不能超乎于天地运行这一自然之和的优化过程之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就是自然和于万物的一种存在。

    目的之和则是指人在遵从、利用自然之和的各种规律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自身内外境平衡的过程。人要在这个世界很好地生存下来,延年益寿,就必须要:第一、有目的有意识地处理好内境与外境的关系,以达到内境与外境的平衡。老子《道德经》五十五章曰:"和之至也,知和曰常。"[3]这里是说,物以和为常,故和则得常也。"和"是万物共存的一种稳定的生态秩序,只有相和,万物才能各尽其长,各尽其命。造化为物,都非十全十美,象火向(炎)上,水向(润)下,金木水火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正由于万物各自的不完美,才需要世界上的万物相互融合,相互倚依。人只有主动与自身的外境达成平衡,主动地去实现自己的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身相应,才能够和于天地之间以至于久远。第二、处理好自身内境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自身内境的平衡。人只有使自己的身心性、眼耳鼻口、五脏六腑、七情六欲等等达成平衡,才能获得长生。道家将"和"作为一种炼养的方法,是修炼神宝的八法之一。《指南针?神宝八法》"和之一法,乃神宝之门户。门户之为物,光明通透,绝无遮碍。出入随便,开阖夺时,防外谨内,门户一立,神宝成就。"何为和?曰:"和者,通也,顺也,悦也,从容也,徐缓也。欲成神宝,非和不可。"[4]道家所谓的和合四象,即是说的这样一种平衡。如许多内丹家都谈到了人的四象和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