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重在互信
医生最怕患者说什么话?患者最怕医生说什么话?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不仅能反映出医患之间的关系,也能揭示出医疗体制的现状,暴露出医疗体制的“最薄弱环节”。
医患矛盾不仅在中国,在很多西方国家也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问题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罢了。笔者曾在一些高福利的西方国家工作过,也有过看病的经历。每次给医生打电话预约,最害怕的就是医生的日程全部排满,负责安排的护士会问你:“下周行吗?”或者是“10天以后行吗?”有一次,我患了急性肺炎,高烧不退,打电话去问能不能马上就诊,医院回话说:“巡回大夫不在,其他大夫的日程表都已排满,只能预约到五六天之后。”后来,我爱人一着急,跑到医院去盯着,总算“抓”来了一个巡回大夫。
可想而知,在这些国家就诊,每当患者听到医生说“下周行吗”、“10天以后行吗”时,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这简简单单的问话显露出了西方福利国家医疗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调查表明,在英国,平均每个患者要等两个半月才能见到专家;如果是手术治疗,每位患者从患病就诊到接受治疗大约要八九个月的时间。
《生命时报》这项调查所揭示出的,是中国医疗体制的问题所在。比如,患者最怕医生说的一句话是“跟你说了你也不懂”,而医生最害怕患者问的问题是“这个药不会有副作用吧?”这两个问题都牵扯到了互信的话题。患者到医院看病,看上去好似花钱买服务,其实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去商场购物。医患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沟通,如果患者与医生的相互信任越来越差,沟通就自然会出现问题,并影响到整个治疗效果。
患者最害怕医生说的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准备钱吧。”这里面所反映出来的“看病贵”问题,与目前医疗体制市场化、商业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年来,在医院要赢利的目标指引下,看病买药已经成了老百姓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导致医患之间越来越缺少互信。从小处讲,这种互信的缺失会动摇医疗体制维持的基础;从大处讲,这种互信又关系到老百姓生活安稳和社会和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增进互信的途径之一就是换位思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这个道理对于增进医患之间的互信同样适用。美国一位医学家就说过,如果一位医生没有患过重症的体验,他或许就不知道如何去更好地呵护患有重症的患者。话虽然说得有点过,但意思却没有错。作为医生,理应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多想一想;而作为患者,也应当能够多为医生想一想,比如医生的工作环境、职业风险,以及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数量众多的患者。, 百拇医药(丁 刚)
医患矛盾不仅在中国,在很多西方国家也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问题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罢了。笔者曾在一些高福利的西方国家工作过,也有过看病的经历。每次给医生打电话预约,最害怕的就是医生的日程全部排满,负责安排的护士会问你:“下周行吗?”或者是“10天以后行吗?”有一次,我患了急性肺炎,高烧不退,打电话去问能不能马上就诊,医院回话说:“巡回大夫不在,其他大夫的日程表都已排满,只能预约到五六天之后。”后来,我爱人一着急,跑到医院去盯着,总算“抓”来了一个巡回大夫。
可想而知,在这些国家就诊,每当患者听到医生说“下周行吗”、“10天以后行吗”时,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这简简单单的问话显露出了西方福利国家医疗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调查表明,在英国,平均每个患者要等两个半月才能见到专家;如果是手术治疗,每位患者从患病就诊到接受治疗大约要八九个月的时间。
《生命时报》这项调查所揭示出的,是中国医疗体制的问题所在。比如,患者最怕医生说的一句话是“跟你说了你也不懂”,而医生最害怕患者问的问题是“这个药不会有副作用吧?”这两个问题都牵扯到了互信的话题。患者到医院看病,看上去好似花钱买服务,其实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去商场购物。医患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沟通,如果患者与医生的相互信任越来越差,沟通就自然会出现问题,并影响到整个治疗效果。
患者最害怕医生说的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准备钱吧。”这里面所反映出来的“看病贵”问题,与目前医疗体制市场化、商业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年来,在医院要赢利的目标指引下,看病买药已经成了老百姓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导致医患之间越来越缺少互信。从小处讲,这种互信的缺失会动摇医疗体制维持的基础;从大处讲,这种互信又关系到老百姓生活安稳和社会和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增进互信的途径之一就是换位思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这个道理对于增进医患之间的互信同样适用。美国一位医学家就说过,如果一位医生没有患过重症的体验,他或许就不知道如何去更好地呵护患有重症的患者。话虽然说得有点过,但意思却没有错。作为医生,理应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多想一想;而作为患者,也应当能够多为医生想一想,比如医生的工作环境、职业风险,以及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数量众多的患者。, 百拇医药(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