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太高也是种负担(热点热评)
几日前到好友家小聚,发现夫妇俩正在读一本《你能不能不工作》的小书,书中无处不在宣扬一个观点:“让休闲成为一种职业”。书中说,暂时失业的第一天就应该是你把休闲看成职业的那一天。“你不应该为没有工作而感到活得没有意义……你会发现自己正在对社会做着惊人的贡献。”这样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在职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却有着特别的意义。
最近几年,众多明星、学者的猝死使我们开始关注“过劳死”这个现象。现代的过劳死起源于日本,当代中国的过劳死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蒋筑英事件”开始引起关注,最近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之所以“过劳死”会集中在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曾经或正经历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传统价值观还没有随之相应改变,二者之间就很容易产生不平衡和碰撞,其结果就是人们产生巨大心理压力,表现为焦虑,最终引发过劳、亚健康状态,乃至“过劳死”。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下,人们对成功的定义逐渐趋向一致,即不外乎名或利的成就——人们不是拼命挣钱,就是拼命往上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但富人和名人始终只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最终,很多没能到达塔尖的人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焦虑。有强烈成功动机的人,往往给自己设立过高的人生目标,不断地给自己加压,鞭策自己前进而不顾及身体承受能力,发生过劳死就不奇怪了。
我们的教育模式也难咎其责。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当“有理想”的人,相信大多数人小时候都在《我的理想是……》的命题作文中描述过科学家、艺术家等远大志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现实世界其实离理想很远,当我们以一份微薄的薪水去面对高昂的房租、水电、交通、人情等各种支出时,大多数人只会选择“过好当下”。当你发现理想永远不能实现时,价值观便受到冲击,焦虑和迷惘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事实上,“超女现象”正是当代人群体焦虑的最好体现。她们渴望通过梦幻般的经历获得成功,因为现实世界没有太多机会。
前面提到的那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职场减压书,它在试图改变人的价值观,告诉你赋闲在家也可以是一种职业。其作者是美国人,类似的书籍在美国其实还有很多,不仅如此,美国很多公司都在施行更加灵活的工作政策来帮助员工减少压力,例如强迫休假制度,而在中国,带薪休假尚未在所有企业强制推行。
工作压力在任何国家都普遍存在。但与日本、中国不同,欧美国家少有“过劳死”出现,一方面因为他们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能够保证工人工作时间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医疗体系比较完善,心理疾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外培养孩子会尊重他们的个性,会告诉他们做任何行业都有前途,对个人成功的评价体系也是多样的,所以他们会生活得很知足,较少焦虑。
相信随着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和价值观的逐渐协调,中国国民的集体过劳或集体亚健康状态会逐步缓解。, http://www.100md.com(赵 实)
最近几年,众多明星、学者的猝死使我们开始关注“过劳死”这个现象。现代的过劳死起源于日本,当代中国的过劳死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蒋筑英事件”开始引起关注,最近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之所以“过劳死”会集中在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曾经或正经历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传统价值观还没有随之相应改变,二者之间就很容易产生不平衡和碰撞,其结果就是人们产生巨大心理压力,表现为焦虑,最终引发过劳、亚健康状态,乃至“过劳死”。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下,人们对成功的定义逐渐趋向一致,即不外乎名或利的成就——人们不是拼命挣钱,就是拼命往上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但富人和名人始终只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最终,很多没能到达塔尖的人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焦虑。有强烈成功动机的人,往往给自己设立过高的人生目标,不断地给自己加压,鞭策自己前进而不顾及身体承受能力,发生过劳死就不奇怪了。
我们的教育模式也难咎其责。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当“有理想”的人,相信大多数人小时候都在《我的理想是……》的命题作文中描述过科学家、艺术家等远大志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现实世界其实离理想很远,当我们以一份微薄的薪水去面对高昂的房租、水电、交通、人情等各种支出时,大多数人只会选择“过好当下”。当你发现理想永远不能实现时,价值观便受到冲击,焦虑和迷惘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事实上,“超女现象”正是当代人群体焦虑的最好体现。她们渴望通过梦幻般的经历获得成功,因为现实世界没有太多机会。
前面提到的那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职场减压书,它在试图改变人的价值观,告诉你赋闲在家也可以是一种职业。其作者是美国人,类似的书籍在美国其实还有很多,不仅如此,美国很多公司都在施行更加灵活的工作政策来帮助员工减少压力,例如强迫休假制度,而在中国,带薪休假尚未在所有企业强制推行。
工作压力在任何国家都普遍存在。但与日本、中国不同,欧美国家少有“过劳死”出现,一方面因为他们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能够保证工人工作时间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医疗体系比较完善,心理疾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外培养孩子会尊重他们的个性,会告诉他们做任何行业都有前途,对个人成功的评价体系也是多样的,所以他们会生活得很知足,较少焦虑。
相信随着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和价值观的逐渐协调,中国国民的集体过劳或集体亚健康状态会逐步缓解。, http://www.100md.com(赵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