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麻风
编号:11577245
我让“麻风村”改了名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6日 《生命时报》 2007.02.06
我让“麻风村”改了名

     著名麻风病专家李桓英讲述人生故事

    85岁的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吴 翔摄

    曾几何时,麻风病让中国人闻之色变。此病在我国传播了3000多年。如果治疗不力,患者神经会慢慢受损,最后导致眼睛、手足等部位的残疾。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每年新发病人还有5000多名。而2007年1月28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这天,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宣布:我国约90%的县(市)麻风病患病率已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患者人数由建国初期的50万减少到6000余人。

    50万到6000,在对抗麻风病的战役中,浸透了无数医务工作者的汗水,我国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就是其中一位。作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高材生,她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20多年来,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麻风病研究的工作中去。“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前夕,记者见到了85岁的李桓英,听她亲口讲述自己与“麻风村”的故事。
, http://www.100md.com
    第一次和病人握手

    1979年,李桓英开始了麻风病研究。她意识到,要攻克麻风病必须解决病人耐药问题,而这必须走到病人中去。1983年春节前,李桓英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南醒村,开始了全球第一个不住院短程联合化疗试点。

    千百年来,人们对麻风病患者充满了恐惧。南醒村就是走投无路的病人聚集形成的村落。政府号召他们搬迁,村民们不同意。左右为难之际,李桓英发话了:大家别搬了,我们就在这儿治!

    在县领导陪同下,李桓英来到与世隔绝的南醒村。由于缺少治疗,很多患者手足畸形、眼鼻歪斜。看到外人,出于害怕和习惯,村民都站得远远的。李桓英二话不说走上前去,握住了一位患者的手。一下子,在场的人都愣了,病人和健康人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高墙,似乎突然之间被这个动作给击溃了。李桓英没有理会周围诧异的目光,她跪了下来,给几位麻风病人检查伤口,甚至还用手去摸他们的鞋子,告诉他们要注意清理里面的异物,因为麻风病会让人感觉迟钝,容易造成意外伤害。
, 百拇医药
    李桓英不但自己与麻风病患者“亲密接触”,甚至鼓励当地官员也这么做。她握完一位病人的手,顺势把这双残疾的手引向一位当地官员:“来,你们也握一下。”碍不过面子,对方只能“勉为其难地”拉了一下。于是,李桓英微笑着给大家上了科普第一课:麻风病不可怕,它的传染性很低,而且病毒复制非常慢。只要及时治疗,就能好。

    这次握手打开了双方的心结,也为日后治疗铺平了道路。她为什么不怕?“麻风病没有子弹厉害吧。战士明知道前面有子弹也要冲,医生也一样。”“如果染上了正好,我拿自己当一个活标本。”李桓英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给麻风病人掏大便

    进到村里,李桓英被眼前的情景震动了。村民们看到他们这些外乡人就本能地躲避,好象生怕他们看到自己。面对李桓英的治疗宣传,很多人甚至表示怀疑。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她在一位老年患者床前郑重承诺:我一定出去找药,治好大家。如果不好,我就每年都来,直到你们好了为止。
, 百拇医药
    李桓英把实验室搬到了寨子里,和工作人员一道,开始挨家挨户地登门拜访,编号登记;同时也给患者们进行检查,建立各自的病历档案。但是,麻风村的情况远比李桓英想像的糟糕:一大半村民是麻风病患者,由于长期的社会歧视,他们对这些外来医生同样抱着敌视的态度,甚至否认自己患病。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麻风病是一种绝症,没办法治。于是,有些病人拒绝服药,甚至偷偷把药扔到河里去。有一位76岁的老人,死活不愿承认患了麻风病,怎么也不肯吃药。于是,李桓英就一次一次地登门宣传,苦口婆心地劝说。最后,老人被她的诚心打动了,同意服药。

    为了防止背地里扔药的事情发生,同时也为了获得他们的信任,李桓英每次都亲自送药,看着他们吃下去。造访患者,她从来不戴口罩手套,一位村民感叹地说:“从来没见过一个人不戴手套口罩来见我们的。”听到这话,李桓英微笑不答,她知道,医护人员“全副武装”的样子会带给患者怎样的伤害,造成多深的隔膜。要消除它,必须以身作则,让患者把自己当成家人。一位双目失明的母亲由孩子带领找到李桓英。她想握李桓英的手,但又本能地缩了回去,来回三遍。李桓英一把拉过她的手说:“我是医生,来给你治病的。”这位母亲的泪水一下就涌了出来:“我就一个心愿,想看看孩子长什么样。”这句话让李桓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寨子里的患者都治好。
, http://www.100md.com
    闲暇时,李桓英常到村民家里串门,主人递上来的水她张嘴就喝,端上来的鱼她张嘴就吃。她甚至承担了护理工作。有一位病人卧床不起,大便干燥,她二话不说就为他掏大便。看到北京来的大夫对自己这么好,病人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好大夫,比我爹娘还亲。”

    当年的小患者成了村长

    李桓英的工作不但获得了村民的尊敬——他们尊称她为“大摩雅”(摩雅是傣语医生的意思),而且还带动了更多的人。不但当地官员、医护人员不再抗拒和患者接触,主动为她的工作提供帮助,不少患者也帮她出了不少力。

    刀建新本来是当地的“二把手”,但却不幸染上了麻风病。他的事业因此止步,交党费都没人收。他默默承受了一切,为家人盖了一座楼作为交代,然后收拾行囊搬进了麻风村。李桓英第一次见到他,就拉住他已经残疾的手说:“放心吧,你一定能回去。”很快,刀建新不但身体渐好,人生态度也变得积极了,主动帮医护人员进行一些管理、交流工作。后来,李桓英发现他4岁的儿子也患上了麻风病,马上着手治疗。如今,当年的小患者已经成了村长。
, 百拇医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年后,所有服药的47名病人全部治愈!山东试点的33名病人也获得了同样效果。这一成功将麻风病的治疗时间缩短了3年半!据此,她向世卫申请资金,把试点扩大到全国59个县。

    成功的背后,李桓英付出的不仅是汗水。各方面捐赠的15辆汽车,她全给了疫区的基层防疫单位。2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云、贵、川等地。试点扩大后,她更忙碌了。很多地方要火车换汽车,汽车换步行,她不辞辛劳。其间,她遭遇两次翻车、两次翻船,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头部缝过7针。即使这样,一次落水被救上来时,她依然笑呵呵地说:“我这么胖,哪里沉得下去。”

    “我这一生没有白过”

    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更名为曼南醒村,意为新生村,这一天,他们正式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走向了新生活。村里的老老少少给李桓英挂上鲜花,穿上傣族服装。她激动得热泪盈眶。7年来的日日夜夜,终于在这一天得到了回报。

    更令人高兴的是,麻风病的不住院短程联合化疗疗效获得卫生部认可,在全国推广。1983年到2004年,我国麻风病新发患者由每年5000多人下降到1500多人,复发率仅为0.03%。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向全球推广了李桓英的防治方法,如今,它已是国际治疗麻风病的首选方案。81岁那年,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建国后卫生界第二次获得这一殊荣。

    如今,回想起24年前第一次走进麻风村时的情景,李桓英说:“医生不能怕病,否则你就别干。我这一生没有白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