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家免费诊所
挂号须持低保证 看病吃药不花钱
朋友说广州有家诊所,看病不要钱,这让记者颇为纳闷儿:不少老百姓还在为“看病难,看病贵”发愁,“免费看病”不就成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么。为了进一步了解“免费诊所”的情况,《生命时报》记者日前踏上了开往广州的列车。
天没亮患者就已排长队
“免费诊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德政北路,全名广东省佛教协会慈善诊所,已开办两年。记者赶到时,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了。81岁的甘大爷天没亮就出了门,早上6点多就到了诊所,可前面已经排了8个人。50多岁的张大叔是今天排队的第一号,他告诉记者,几天前从新闻里了解到这个诊所看病不要钱,当天就兴冲冲地赶来,却没挂上号,这次不得不提早“行动”。“9点开门以后来的,基本都挂不上号。”记者看了看表——8时10分,已经有34个人排队,须发花白者近一半。
在广州,德政北路是条不起眼的小马路,长200多米,马路两侧是老旧的居民楼。这间慈善诊所就位于一幢居民楼一层,周围是小商店和小吃店。诊所门口的告示牌写明,广东省佛教协会创办慈善诊所的初衷是回报社会、济世扶困。患者只要持地(市)级政府发放的“低收入困难家庭证”或“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简称“两证”),就可以享受挂号、看病、取药费用全免的待遇。为了保证看病效果,每天只能挂80个号,上午40个,下午40个。
, http://www.100md.com
老病号的“定点医院”
甘大爷向记者介绍说,自己是个“药罐子”,年纪大了,全身都是病,走路都困难,这些病也不可能彻底治愈,只能靠药物维持。以前在大医院看病,每周一次,挂号费要7元,药费一般都在200元以上,真是负担不起。9个月前,甘大爷从新闻里知道有间“免费诊所”后,就把这里当成了“定点医院”。记者发现,在这里,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由于医生每次只开3天的药,很多人每周来两次,能拿6天的药。张大叔也附和说,这里医生医术好,吃了大夫开的药,身体感觉好多了。而且,医生护士都很热情,“像我这样的老病号,长期来看病,不给钱,也不遭人嫌弃。”
8时45分,诊所的灯亮了,不到9点门就开了。“免费诊所”门面不大。进门后,迎面是10张连在一起的塑料椅;后面是药房药柜,药物齐全;右侧是挂号台,左侧有两间诊室,每间面积五六平方米;药房后面还有发热门诊诊室,以及3间厕所。患者挂号后,就在相应诊室诊断开方,然后到药房拿药。记者发现,这间诊所的特色是“中医内科”,挂在墙上的大夫执业证书和相关介绍显示,梁仲海主治医师是全科大夫,文红梅主治医师则擅长消化科、儿科和妇科。诊所墙上挂了不少患者赠送的锦旗,有三四十面,有广州的也有外地送来的。
, 百拇医药
与别处不同的是,在整个看病过程中,要求最严格的是挂号。护士不仅严格检查患者的身份证和“两证”,还会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每人一个登记号。根据规定,患者病历和处方不能带走,多次前来就诊的患者,只需报出病历登记号。在药柜左侧,还有个不起眼的功德箱,左右有对联。玻璃箱子里面大多是10元以下的小面额钞票,也有几张百元大钞。在一上午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病人大多拿完药就走,没有往功德箱里放钱的。
经费来自佛教协会
据记者了解,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是这间“免费诊所”的主管部门。宗教一处符永培副处长告诉记者,诊所目前条件有限,只能看一些简单的病。如果患者有高热症状或其他危重疾病,诊所会建议患者马上去大医院救治。
诊所医生收入不高,但都经过严格审查。首先得有奉献精神,乐于从事慈善事业,同时必须执有卫生部门颁发的行医证书。目前,出门诊的医生全部毕业于医学院,并具有较长的工作经历。符永培副处长说,诊所经过广东省卫生部门规范登记,注册资金30万元。诊所259平方米的场地是民族宗教委员会免费提供的,产权属于广东省民宗委。诊所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光孝寺注入的500万元,以及佛教协会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捐助等。
, http://www.100md.com
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释明生说:“诊所里没有金钱交易,没有成本计算和盈亏考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人们都来看病,看得起病。”符永培副处长告诉记者,诊所支出包括员工工资、药费、水电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等,其中主要是药费和员工工资。2005年的支出额是四五十万元。其实,诊所职工工资并不高,月工资固定,没有奖金。医生根据其资历、水平,月薪由2000至2800元不等,药师1300至1500元,其他员工1000元左右。诊所备有200味中药材,现在费用每月五六万元。进药都是通过药材公司批发价直销途径,价钱能便宜一半。诊所目前没有资金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一个现象——不少患者对记者“存有敌意”。一位50多岁的当地妇女说,广州就这么一家“免费诊所”,经过媒体报道,现在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挂号越来越难。“很多外地来的病人抢了我们看病的机会。”大多数就医者不希望记者过多宣传这间诊所。甘大爷说:“这样的诊所,最好能再多点。”
记者了解,其实除了这间“免费诊所”,仅在其所属的越秀区,还有6家医疗机构设有慈善门诊,政府为辖区内在此看病的低保户居民负担80%的医疗费。在国内很多大中城市,也有为患者减免药费的慈善诊所,它们的存在,为低收入人群看病点燃了“希望之光”。
慈善诊所值得推广
北京大学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培玉教授告诉记者,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有不少慈善医院,为低收入患者提供救济;还有些病人,则是在普通医院看病,然后由慈善机构付钱。在日本也有类似医院,如日本共产党设立的医院,比其他医院收费要便宜得多。但这些医院大多规模比较小,只能看些简单的病,如头疼脑热等,为患者提供应急之需。王培玉教授说,慈善诊所是个好事,无论少收药费,还是完全不收,都是对生活贫困人群给予的医疗救济。在我国,关键是把好入门关。首先,慈善医疗机构必须像广东省佛教协会办的慈善诊所那样,经过卫生部门的审批和许可,医师具备执业证书,保证患者的就诊质量。其次,要避免一些人利用慈善的名头招揽人气,为其商业利益服务。, 百拇医药(王永杰)
朋友说广州有家诊所,看病不要钱,这让记者颇为纳闷儿:不少老百姓还在为“看病难,看病贵”发愁,“免费看病”不就成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么。为了进一步了解“免费诊所”的情况,《生命时报》记者日前踏上了开往广州的列车。
天没亮患者就已排长队
“免费诊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德政北路,全名广东省佛教协会慈善诊所,已开办两年。记者赶到时,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了。81岁的甘大爷天没亮就出了门,早上6点多就到了诊所,可前面已经排了8个人。50多岁的张大叔是今天排队的第一号,他告诉记者,几天前从新闻里了解到这个诊所看病不要钱,当天就兴冲冲地赶来,却没挂上号,这次不得不提早“行动”。“9点开门以后来的,基本都挂不上号。”记者看了看表——8时10分,已经有34个人排队,须发花白者近一半。
在广州,德政北路是条不起眼的小马路,长200多米,马路两侧是老旧的居民楼。这间慈善诊所就位于一幢居民楼一层,周围是小商店和小吃店。诊所门口的告示牌写明,广东省佛教协会创办慈善诊所的初衷是回报社会、济世扶困。患者只要持地(市)级政府发放的“低收入困难家庭证”或“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简称“两证”),就可以享受挂号、看病、取药费用全免的待遇。为了保证看病效果,每天只能挂80个号,上午40个,下午40个。
, http://www.100md.com
老病号的“定点医院”
甘大爷向记者介绍说,自己是个“药罐子”,年纪大了,全身都是病,走路都困难,这些病也不可能彻底治愈,只能靠药物维持。以前在大医院看病,每周一次,挂号费要7元,药费一般都在200元以上,真是负担不起。9个月前,甘大爷从新闻里知道有间“免费诊所”后,就把这里当成了“定点医院”。记者发现,在这里,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由于医生每次只开3天的药,很多人每周来两次,能拿6天的药。张大叔也附和说,这里医生医术好,吃了大夫开的药,身体感觉好多了。而且,医生护士都很热情,“像我这样的老病号,长期来看病,不给钱,也不遭人嫌弃。”
8时45分,诊所的灯亮了,不到9点门就开了。“免费诊所”门面不大。进门后,迎面是10张连在一起的塑料椅;后面是药房药柜,药物齐全;右侧是挂号台,左侧有两间诊室,每间面积五六平方米;药房后面还有发热门诊诊室,以及3间厕所。患者挂号后,就在相应诊室诊断开方,然后到药房拿药。记者发现,这间诊所的特色是“中医内科”,挂在墙上的大夫执业证书和相关介绍显示,梁仲海主治医师是全科大夫,文红梅主治医师则擅长消化科、儿科和妇科。诊所墙上挂了不少患者赠送的锦旗,有三四十面,有广州的也有外地送来的。
, 百拇医药
与别处不同的是,在整个看病过程中,要求最严格的是挂号。护士不仅严格检查患者的身份证和“两证”,还会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每人一个登记号。根据规定,患者病历和处方不能带走,多次前来就诊的患者,只需报出病历登记号。在药柜左侧,还有个不起眼的功德箱,左右有对联。玻璃箱子里面大多是10元以下的小面额钞票,也有几张百元大钞。在一上午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病人大多拿完药就走,没有往功德箱里放钱的。
经费来自佛教协会
据记者了解,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是这间“免费诊所”的主管部门。宗教一处符永培副处长告诉记者,诊所目前条件有限,只能看一些简单的病。如果患者有高热症状或其他危重疾病,诊所会建议患者马上去大医院救治。
诊所医生收入不高,但都经过严格审查。首先得有奉献精神,乐于从事慈善事业,同时必须执有卫生部门颁发的行医证书。目前,出门诊的医生全部毕业于医学院,并具有较长的工作经历。符永培副处长说,诊所经过广东省卫生部门规范登记,注册资金30万元。诊所259平方米的场地是民族宗教委员会免费提供的,产权属于广东省民宗委。诊所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光孝寺注入的500万元,以及佛教协会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捐助等。
, http://www.100md.com
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释明生说:“诊所里没有金钱交易,没有成本计算和盈亏考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人们都来看病,看得起病。”符永培副处长告诉记者,诊所支出包括员工工资、药费、水电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等,其中主要是药费和员工工资。2005年的支出额是四五十万元。其实,诊所职工工资并不高,月工资固定,没有奖金。医生根据其资历、水平,月薪由2000至2800元不等,药师1300至1500元,其他员工1000元左右。诊所备有200味中药材,现在费用每月五六万元。进药都是通过药材公司批发价直销途径,价钱能便宜一半。诊所目前没有资金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一个现象——不少患者对记者“存有敌意”。一位50多岁的当地妇女说,广州就这么一家“免费诊所”,经过媒体报道,现在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挂号越来越难。“很多外地来的病人抢了我们看病的机会。”大多数就医者不希望记者过多宣传这间诊所。甘大爷说:“这样的诊所,最好能再多点。”
记者了解,其实除了这间“免费诊所”,仅在其所属的越秀区,还有6家医疗机构设有慈善门诊,政府为辖区内在此看病的低保户居民负担80%的医疗费。在国内很多大中城市,也有为患者减免药费的慈善诊所,它们的存在,为低收入人群看病点燃了“希望之光”。
慈善诊所值得推广
北京大学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培玉教授告诉记者,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有不少慈善医院,为低收入患者提供救济;还有些病人,则是在普通医院看病,然后由慈善机构付钱。在日本也有类似医院,如日本共产党设立的医院,比其他医院收费要便宜得多。但这些医院大多规模比较小,只能看些简单的病,如头疼脑热等,为患者提供应急之需。王培玉教授说,慈善诊所是个好事,无论少收药费,还是完全不收,都是对生活贫困人群给予的医疗救济。在我国,关键是把好入门关。首先,慈善医疗机构必须像广东省佛教协会办的慈善诊所那样,经过卫生部门的审批和许可,医师具备执业证书,保证患者的就诊质量。其次,要避免一些人利用慈善的名头招揽人气,为其商业利益服务。, 百拇医药(王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