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其他系统(更多)
编号:11663421
什么是运动神经元疾病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26日
     【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5%~10%的病者有家族史,称为家族性运动神经元疾病。近年来,在这组有家族史的运动神经元疾病病者中发现了过氧化物岐化酶的基因异常,并认为可能是该组疾病的发病原因。随着应用脊髓前角细胞主动免疫动物产生实验性运动神经元病模型,病人血清中和脑脊液中抗GM1抗体,抗钙离子通道抗体检出率增高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一定疗效以来,自身免疫机制的理论倍受人们注意。

    【病理说明】

    受累脊髓变细、软、薄。断面上脊髓灰质结构模糊、白质软化。显微镜下可见锥体束髓鞘脱失。脊髓前角细胞消失或变性。脱髓鞘与神经元消失的程度视病损严重度而异。病损累及脑干者出现脑干各运动神经核、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消失。皮质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变性和消失。脊髓损害以颈膨大最为常见,腰膨大区受为其次。以胸段脊髓损害为重者少见。

    除脊髓、脑干和运动皮质的运动神经元病损以外,该系统的传导束均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以传导束的髓鞘脱失为主,神经元消失和变性为次的病损称为原发性侧束硬化症。此外,脊神经根亦受累及,表现为变细、纤维减少。受累运动神经元支配区的肌肉出现神经原性,束性肌萎缩。

    临床表现

    根据受累神经元的分布和部位,可分为下列数种临床类型。

    (一)肌萎缩侧束硬化最多见。常在40至50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病者起病缓慢,常从手部开始,无力和动作不灵活、手小肌萎缩。然后向前臂、上臂和肩胛带发展,由一侧上肢发展到另一侧。萎缩肌肉有明显的肌束颤动。下肢为锥体束受损症状,即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继肢体症状后可出现舌肌萎缩、纤颤、吞咽困难、发音含糊等延髓桥脑运动神经核受累症状。晚期可出现颈项肌无力、抬头困难,因膈肌及肋间肌无力而呼吸困难。最后常因呼吸麻痹或并发肺部感染而死亡。病程自1年半至10年以上不等。

    (二)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病变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而不影响上运动神经元。按其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又可分为:

    1.成年型(远端型)进行性脊肌萎缩多数起病于中年男性,从上肢远端开始,为一只手或两手无力、肌萎缩,渐向前臂、上臂、肩带肌发展;受累肌有明显的肌束颤动、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退或消失。随病情进展而发展到下肢肌群、颈项肌群,最后可引起脊髓型呼吸麻痹。少数病例可从下肢远端起病向近端发展。

    2.少年型(近端型)进行性脊肌萎缩可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多数在青少年或儿童期发病,症状为骨盆带与下肢近端肌无力与肌萎缩,行走时步态摇摆不稳,站立时腹部前凸,继而出现肩胛带与上肢近端的无力与肌萎缩,有肌束颤动、仰卧时不易爬起。以上表现颇似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肌电图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