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冠心病必须控制血压
有人这样形容高血压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好比一支蔓上的两只瓜,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年来,虽然高血压与冠心病的确切关系一直纷争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首要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好血压是预防冠心病的根本措施之一。
目前,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将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还合并有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应降到135/80毫米汞柱以下),就能起到不错的预防效果。
高血压的治疗一般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只存在血压略高问题的人,可能根本不需要降压药,仅仅从不吸烟、控制饮酒、不暴饮暴食、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盐、避免过度紧张和保证适当运动方面来调整,就可以让血压降到正常水平了;而那些血压过高(如收缩压达到200毫米汞柱以上)的,以及还合并有其他问题的患者,在无法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达到降压目的时,就需要酌情采用药物了。
降压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多种,而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哪一种药物,却没有一定之规。不过,合并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选择降压药还是有几个大致的原则可以遵守的。
首先,药物降压不能立竿见影,达到最佳效果一般需要两三个月。因为多数降压药的临床起效时间为4—6周,而医师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逐步调整用药。其次,联合用药。由于几种降压药各有利弊,作用机制不同,适应症和副作用也不同,其单药的疗效大概都在50%左右,所以通常需联合用药,以扬长避短。再次,降压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可以说,目前所有的降压治疗都不能根治高血压,所以必须长期治疗,就算血压已经降到正常值,也不能擅自停药。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没有症状的病人在开始服用降压药时,反而会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这都是正常现象,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不能因此就拒绝药物,耽误了治疗。
监测收缩压降低猝死风险(相关链接)
2月9日,据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率和病死率的非常重要的预测因素,监测病人的收缩压(即高压),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研究结果表明,收缩压水平高可能提示疾病较严重,病人预后较差,也与更高的病死率有关。更为可怕的是,舒张压(即低压)正常,收缩压偏高在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很常见,甚至在超过一半的病例中都存在。
研究者们对48612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低于160毫米汞柱时,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患者院内病死率提高21%;收缩压介于140毫米汞柱和160毫米汞柱之间时,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患者60天—90天病死率提高18%;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时,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患者病死率提高8%。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脏病学专家格雷格·福纳什认为,入院时的收缩压有助于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分层的结果,给病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厉明), 百拇医药(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纪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