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心血管中的“定时炸弹”(专家讲堂)
约70%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由易损斑块引起
急性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在人类的死亡原因中一直名列前茅,全世界每年约有2000万人死于此类事件,而且大部分人没有明显的先兆。
有研究表明,约70%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由易损斑块引起。也因此,根除心脏病事件协会(AEHA)甚至提出了“攻克易损斑块,根除心脏事件”的奋斗目标。那么,什么是易损斑块,它为什么会造成急性心血管事件,我们该如何应对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吕树铮教授向《生命时报》记者进行了介绍。
易损斑块会引发急性血栓
“所谓易损斑块,就是容易破溃、诱发血栓的斑块。”吕树铮教授介绍,当血液中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面,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它包括脂质核心、纤维帽(隔开脂质核心与血管腔)、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等。与普通斑块相比,易损斑块有着较大的脂质核心、薄的纤维帽和较多的炎症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浸润,因此也更容易破损。
“普通的、稳定的斑块出现在冠状动脉中,可以引起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导致稳定心绞痛。”而易损斑块则更像一枚定时炸弹,它虽然引起的狭窄较轻,但很可能突然破裂,激活多种凝血机制,导致血栓形成,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而且,易损斑块可能出现在全身,比如出现在脑和外周血管中,并导致脑血栓和外周动脉血栓。”
检测手段有待改进
“正因为易损斑块的危害很大,对它的检测与识别就显得十分重要。”吕树铮教授表示,虽然目前有不少检测心血管系统的方法,但它们对易损斑块的识别都有不足之处,还需要改善。
例如,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显示血管腔内的情况,但不能显示血管壁的异常;冠状动脉内超声既能观察管腔,也能观察管壁,但其分辨率有限,不足以清楚地辨识易损斑块;CT检验对斑块的钙化部分十分敏感,信号较强,不过容易将附近的易损斑块信号遮盖住。
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易损斑块
“如果已经出现了易损斑块,有两种方法应对。”
第一,通过介入治疗在病变部位扩张血管,这样斑块即使破裂也不易阻塞血流。“通常,如果动脉某处狭窄程度超过70%,会引起心脏缺血,我们会在该处放入支架,预防心绞痛,这可以称之为预防性应用支架。”但有数据表明,约95%的斑块破裂发生在狭窄小于70%的冠状动脉。因此,对易损斑块,不能把狭窄超过70%作为介入治疗的标准;判断一个狭窄小于70%的斑块是否为易损斑块,就成了有效利用支架预防的关键。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目前针对易损斑块的识别还有待改善,因此支架的预防性应用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第二,药物干预。“他汀类药物可以降血脂、减少炎症、促进斑块稳定并减小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使斑块进展速度平均降低超过了3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则可以抑制血栓形成。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抗炎、降血压,也是比较有效的药物。
同时,吕主任也强调,一定要重视预防。“平衡饮食,坚持锻炼,控制高血糖、高血脂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就可以远离易损斑块。”, http://www.100md.com(刘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