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为善长寿观解读
参见附件(40kb)。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解读了《太平经》的为善长寿思想,认为《太平经》从提供生动可感的善寿恶死事例入手,拟设天神监督,并建构承负理论来佐证和解释为善与长寿的关系;《太平经》提倡为善以致长寿的理念对现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
道教以"重人贵生"为旨趣。一般认为,道教养生分两大类:内炼和外养。《太平经》指出为善本身即可长寿成仙,为善致寿当属内炼法门,下文拟就此进行专题论述,主要的典籍依据是《太平经》之《解承负诀》、《五事解承负诀》、《解师策书诀》、《努力为善法第五十二》、《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第六十三》、《六极六竟孝顺忠诀第一百五十一》、《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第一百七十九》、《不孝不可久生诫第一百九十四》、《大寿诫第二百》、《不 天书言病当解谪诫第二百二》、《为父母不易诀第二百三》等篇卷。
《太平经》深切地把握了世人求长生的愿望,以宗教家的情怀,将长生信仰和伦理教化紧密联系起来,标举"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大寿诫第二百》云:"行作善,有孝慈,使各竟其年,或得增命,子孙相次,无中夭时。" 1这是说为善者不但会命尽而终或得增命,而且会萌福子孙。《为父母不易诀第二百三》也宣称:大善之人"天必令寿,神鬼佑之,不敢失。"2相反,作恶之人,"天遣侯神(侯神,监测之神),居其左右,入其身内,促其所为,令使凶,当断其年,不可令久"3。不仅如此,恶人死后,还要受到审讯刑罚,到最苦的地方受苦,"恶人早死,地下掠治,责其所不当为,苦其苦处,不见乐时" 。4
既然为善能长寿,那什么是善,如何为善呢?《太平经》对此也有解释。《六极六竟孝顺忠诀第一百五十一》说:"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5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是恶,那么其对立面就是善,《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第一百七十九》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故勿得自放恣,复夺人算,不得久长。"6所以天君要术求长生者"知善行善,知信行信,知忠行忠,知顺行顺,知孝行孝"7。可见,《太平经》所谓之善就是中国传统之人伦标准。早期道教认为播扬中国传统之伦理道德就能够长生久视,对这种可能性,《太平经》不是强词夺理或只是张贴标语,而是经过相当周全的论述,这种努力大致有如下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第一,提供生动可感的善寿恶死事例。这方面的例子以《大寿诫第二百》中描绘的遗腹子的故事最为典型:
是过积祸之人,自致无门户后世,天甚复伤之,故使复有遗腹子,未知男女。儿生未大,母去行嫁,至年长大,问其疏亲,我父母何在。亲言,汝父少小,父母不能拘止,轻薄相随,不顾于家,劫人强盗,殊不而自休止,县官诛杀,游于他所,财产殚尽,不而来返故乡,久在异郡,不审所至,死生不可得知也。诸家患毒,亲属中外皆远去矣。汝母怀妊时,见汝生有续,心中复喜。家长大人,无所依止,贫无自给,使行事人。随夫行客,未有还期。遗腹子言,人皆父母依仰之生,我独生不见父母。......不直仰天悲哭,泪下沾衣。......天大哀伤,常使强健,治生有利,使取妻女,复有子孙,心乃小安耳。复为其子说之,......我疾我父少小时为恶,故诫汝耳。从今以后,但当善耳,勿忘我父远之他所。故复思我过,天哀我耳。汝努力,汝为善,勿行游荡,治生有次,勿取人财,才可足活耳。各且相事,无妄饮酒,讲议是非,复见失。详思父母言,可无所咎。天上闻知,更为善子,可得久生竟年之寿。为汝作大,以是为诫。诸神闻知,上自于天。天令善神随之,治生有进,财复将增,生子遂健,更为有足,是天恩也。春秋节腊,辄奉天报恩,既不解,努力为善,自得其福。8
《大寿诫》讲述了这样一个是过积恶者的遗腹子遭受孤苦、赁身为奴、为父招魂、得天哀怜、治生有进、转诫其子为善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向世人彰明:天神常在人边,赏罚分明,善者福报,恶者遭殃,从而有效地劝导人们:一心为善,勿行游荡,治生有次,不取人财,无妄饮酒、勿信是非,认为凡此种种,即可构筑大寿之路。类似的事例,《不孝不可久诫第一百九十四》、《不可不祠诀第一百九十六》等篇章中亦有鲜明的演述,不一一列举。
第二,拟设天神监督,赏善罚恶。这些为善长寿、为恶早死的故事的背后是天神的权威。《太平经》认为天地间及人身中有众多的神灵,受天所使,察人善恶,掌人命籍。"为善亦神自知之,恶亦神自知之"9,"见善白善,见恶白恶"10,上天根据人之善恶,赏罚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延年益寿,福佑子孙后代;行善者,受神眷顾,不但可以长寿,还可以著名神籍,遇缺补职。《为父母不易诀第二百三》云:"行善之人,无恶之辞(恶文辞,神灵对作恶者恶行的记录及举报),天见善,使神随之,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神遂成其功。使后生之人,常以善日,直天王相,下无忌讳,先人余算并之,大寿百二十。其子孙而承后得善意,无有小恶,亦复得寿,白发相次。子子孙孙,家足人备,亦无侵者。佃作商贾,皆有利入;为吏数迁,无刑罚之意,善所叔也("叔"通"俶",即美)。"11为善者不仅本人及其子孙命增寿延,尽享富贵,更甚者是荣登神位。《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第一百七十九》说:"上善之人,皆生于自然,皆有历纪,著善籍之文,名之为善人之籍。......行仰善,与天地四时五行合信,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当,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共进于天神。"12相反,若作恶,天亦遣神记录在薄,过无大小,天皆知之。作恶不止,则诫其寿算,不得天年;或者使鬼物凶神入恶人身中,使其致病。不过,《太平经》也提出善恶是可以转化的,作恶者及时收敛,此后悔过向善,罪责可脱,福寿可致。如《不承天书言病当解谪诫第二百二》所言:"令世俗人亦白薄恩,复少义理。当前可意,各不惜其寿。纵横自在,以为无神。随疏(疏,逐条记录过恶)者众多,事事相关。及更明堂,拘校(拘校,汇总核验)前后,上其姓名,主者任录,如过负辄白司官,司官白天太阴。太阴之吏取召家先,去人考掠治之。今归家言,咒诅 逋负,被过行作,无有休止,故遣病人。病人之家,当为解阳解谪,使得不作,谪得解除之;不解其谪,病者不止,复责作之。既不解已,以为不然。观其所行,皆有其人,多与少耳。是为可知,复慎其后,勿益其咎。乃为有知,可使无咎,无知自已。患福之间,未曾休止。"13《太平经》正是这样凭借天神的权威将人之善恶与其寿夭联系在一起,劝诫世人为善莫作恶,以求长生登仙。
第三,建构承负理论以解释善不寿恶长寿的现象。《太平经》的为善寿老论对一般信众有很大的号召力,可是这样的神仙赏罚说也常常面临尴尬: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人一心向善却好人短命,也有人作恶多端反而安享天年。《太平经》为解释这种悖论,在《周易》"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承负说。《五事解承负法第四十八》列举五个例子:官民无收,承负于地;邪说流行,承负于首倡者;谣言传遍天下,承负于始造谣者;大木之枝叶实枯落,承负于树根不牢;人受毒风而死伤,承负于南山毒气泄露。作者由此论定:万事万物皆有承负,所以"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14《太平经》还对"承"、"负"分别作了解释 ......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解读了《太平经》的为善长寿思想,认为《太平经》从提供生动可感的善寿恶死事例入手,拟设天神监督,并建构承负理论来佐证和解释为善与长寿的关系;《太平经》提倡为善以致长寿的理念对现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
道教以"重人贵生"为旨趣。一般认为,道教养生分两大类:内炼和外养。《太平经》指出为善本身即可长寿成仙,为善致寿当属内炼法门,下文拟就此进行专题论述,主要的典籍依据是《太平经》之《解承负诀》、《五事解承负诀》、《解师策书诀》、《努力为善法第五十二》、《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第六十三》、《六极六竟孝顺忠诀第一百五十一》、《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第一百七十九》、《不孝不可久生诫第一百九十四》、《大寿诫第二百》、《不 天书言病当解谪诫第二百二》、《为父母不易诀第二百三》等篇卷。
《太平经》深切地把握了世人求长生的愿望,以宗教家的情怀,将长生信仰和伦理教化紧密联系起来,标举"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大寿诫第二百》云:"行作善,有孝慈,使各竟其年,或得增命,子孙相次,无中夭时。" 1这是说为善者不但会命尽而终或得增命,而且会萌福子孙。《为父母不易诀第二百三》也宣称:大善之人"天必令寿,神鬼佑之,不敢失。"2相反,作恶之人,"天遣侯神(侯神,监测之神),居其左右,入其身内,促其所为,令使凶,当断其年,不可令久"3。不仅如此,恶人死后,还要受到审讯刑罚,到最苦的地方受苦,"恶人早死,地下掠治,责其所不当为,苦其苦处,不见乐时" 。4
既然为善能长寿,那什么是善,如何为善呢?《太平经》对此也有解释。《六极六竟孝顺忠诀第一百五十一》说:"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5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是恶,那么其对立面就是善,《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第一百七十九》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故勿得自放恣,复夺人算,不得久长。"6所以天君要术求长生者"知善行善,知信行信,知忠行忠,知顺行顺,知孝行孝"7。可见,《太平经》所谓之善就是中国传统之人伦标准。早期道教认为播扬中国传统之伦理道德就能够长生久视,对这种可能性,《太平经》不是强词夺理或只是张贴标语,而是经过相当周全的论述,这种努力大致有如下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第一,提供生动可感的善寿恶死事例。这方面的例子以《大寿诫第二百》中描绘的遗腹子的故事最为典型:
是过积祸之人,自致无门户后世,天甚复伤之,故使复有遗腹子,未知男女。儿生未大,母去行嫁,至年长大,问其疏亲,我父母何在。亲言,汝父少小,父母不能拘止,轻薄相随,不顾于家,劫人强盗,殊不而自休止,县官诛杀,游于他所,财产殚尽,不而来返故乡,久在异郡,不审所至,死生不可得知也。诸家患毒,亲属中外皆远去矣。汝母怀妊时,见汝生有续,心中复喜。家长大人,无所依止,贫无自给,使行事人。随夫行客,未有还期。遗腹子言,人皆父母依仰之生,我独生不见父母。......不直仰天悲哭,泪下沾衣。......天大哀伤,常使强健,治生有利,使取妻女,复有子孙,心乃小安耳。复为其子说之,......我疾我父少小时为恶,故诫汝耳。从今以后,但当善耳,勿忘我父远之他所。故复思我过,天哀我耳。汝努力,汝为善,勿行游荡,治生有次,勿取人财,才可足活耳。各且相事,无妄饮酒,讲议是非,复见失。详思父母言,可无所咎。天上闻知,更为善子,可得久生竟年之寿。为汝作大,以是为诫。诸神闻知,上自于天。天令善神随之,治生有进,财复将增,生子遂健,更为有足,是天恩也。春秋节腊,辄奉天报恩,既不解,努力为善,自得其福。8
《大寿诫》讲述了这样一个是过积恶者的遗腹子遭受孤苦、赁身为奴、为父招魂、得天哀怜、治生有进、转诫其子为善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向世人彰明:天神常在人边,赏罚分明,善者福报,恶者遭殃,从而有效地劝导人们:一心为善,勿行游荡,治生有次,不取人财,无妄饮酒、勿信是非,认为凡此种种,即可构筑大寿之路。类似的事例,《不孝不可久诫第一百九十四》、《不可不祠诀第一百九十六》等篇章中亦有鲜明的演述,不一一列举。
第二,拟设天神监督,赏善罚恶。这些为善长寿、为恶早死的故事的背后是天神的权威。《太平经》认为天地间及人身中有众多的神灵,受天所使,察人善恶,掌人命籍。"为善亦神自知之,恶亦神自知之"9,"见善白善,见恶白恶"10,上天根据人之善恶,赏罚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延年益寿,福佑子孙后代;行善者,受神眷顾,不但可以长寿,还可以著名神籍,遇缺补职。《为父母不易诀第二百三》云:"行善之人,无恶之辞(恶文辞,神灵对作恶者恶行的记录及举报),天见善,使神随之,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神遂成其功。使后生之人,常以善日,直天王相,下无忌讳,先人余算并之,大寿百二十。其子孙而承后得善意,无有小恶,亦复得寿,白发相次。子子孙孙,家足人备,亦无侵者。佃作商贾,皆有利入;为吏数迁,无刑罚之意,善所叔也("叔"通"俶",即美)。"11为善者不仅本人及其子孙命增寿延,尽享富贵,更甚者是荣登神位。《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第一百七十九》说:"上善之人,皆生于自然,皆有历纪,著善籍之文,名之为善人之籍。......行仰善,与天地四时五行合信,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当,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共进于天神。"12相反,若作恶,天亦遣神记录在薄,过无大小,天皆知之。作恶不止,则诫其寿算,不得天年;或者使鬼物凶神入恶人身中,使其致病。不过,《太平经》也提出善恶是可以转化的,作恶者及时收敛,此后悔过向善,罪责可脱,福寿可致。如《不承天书言病当解谪诫第二百二》所言:"令世俗人亦白薄恩,复少义理。当前可意,各不惜其寿。纵横自在,以为无神。随疏(疏,逐条记录过恶)者众多,事事相关。及更明堂,拘校(拘校,汇总核验)前后,上其姓名,主者任录,如过负辄白司官,司官白天太阴。太阴之吏取召家先,去人考掠治之。今归家言,咒诅 逋负,被过行作,无有休止,故遣病人。病人之家,当为解阳解谪,使得不作,谪得解除之;不解其谪,病者不止,复责作之。既不解已,以为不然。观其所行,皆有其人,多与少耳。是为可知,复慎其后,勿益其咎。乃为有知,可使无咎,无知自已。患福之间,未曾休止。"13《太平经》正是这样凭借天神的权威将人之善恶与其寿夭联系在一起,劝诫世人为善莫作恶,以求长生登仙。
第三,建构承负理论以解释善不寿恶长寿的现象。《太平经》的为善寿老论对一般信众有很大的号召力,可是这样的神仙赏罚说也常常面临尴尬: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人一心向善却好人短命,也有人作恶多端反而安享天年。《太平经》为解释这种悖论,在《周易》"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承负说。《五事解承负法第四十八》列举五个例子:官民无收,承负于地;邪说流行,承负于首倡者;谣言传遍天下,承负于始造谣者;大木之枝叶实枯落,承负于树根不牢;人受毒风而死伤,承负于南山毒气泄露。作者由此论定:万事万物皆有承负,所以"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14《太平经》还对"承"、"负"分别作了解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