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6499
恶搞是虚荣心在作怪(人群心态)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24日 《生命时报》 2007.04.24
恶搞是虚荣心在作怪(人群心态)

     满足一种表现欲 反映内心空虚感

    古代唐诗也没能逃脱被“恶搞”的命运。

    从去年网络上出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后来一个名叫小胖的男孩,其照片被网络高手处理成各种形象后一夜成名……近一年来,网上“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且越来越离谱。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没有逃脱被“恶搞”的命运。恶搞之风,令很多人忧心忡忡,有人因此大声疾呼要加以管制;国家广电总局也曾一度出台有关管理规定,要将“网络视频”纳入监管范畴。但在“草根性”十足的互联网上,其可行性有多大,着实令人担忧。

    “恶搞”究竟是什么

    “恶搞”又被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恶搞这个名词就像“恶作剧”一样,虽然是“恶”的,但基本是一种并非恶狠狠,而且没有太多恶意的行为。比如,小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所谓的“自画像”会出现在某个角落的墙上或黑板上,但如果在这个恶作剧旁边写上“某人自画像”,就属于恶搞了——因为这种画像的作者基本不是某人。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小胖,他的原始照片不知道是自己发到网上的,还是被某个PS照片的星探发现后放到网上的,总之他一夜成名,被众多PS高手装扮过的小胖,或妖娆,或扮酷,或令人哭笑不得……

    就这个现象带来的背后问题,《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付勇刚。他说:“恶搞其实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和折射。时下社会生活中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增大,工作、生活的变故常常使人们的不确定感增加,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并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宣泄和释放,于是恶搞应运而生。”

    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

    以前,大家还不知道“恶搞”这个词的时候,都难以形容恶搞行为,于是只能用其他词代替,比如“瞎搞”、“折腾人”等等。要知道,“瞎搞”这个词虽然明确地表达了大家对恶搞的厌恶,但似乎厌恶得有点过头了——在某些场合,“瞎搞”具有一种色情意味,当然,这是题外话。

    说到如今的恶搞现象,付勇刚告诉记者,一方面,恶搞的对象常常是明星或社会精英,有一部分人会通过对其形象的颠覆和改写,可以让喜欢恶搞的人产生一种恶作剧的快感;另一方面,恶搞大多在网络上进行,网络的进入门槛很低,都是匿名,常会出现“一夜成名”的现象,这种话语权,能帮人实现一种虚幻的满足。

    尤其是年轻人,本身有种强烈的叛逆情绪,附带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在网上用讽刺、戏谑、调侃的语言恶搞一些经典著作和影视剧,可以哗众取宠,满足虚荣。对接受者来说,无聊之时,上网看到被恶搞的东西,一笑而过,同时能得到释放情绪和缓解压力。

    反映内心的空虚和浮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恶搞的根子在人的内心。选择恶搞这个非正常渠道作为宣泄的出口,反映了公众内心普遍存在的空虚、浮躁和非理性。但不能忽略的是,在现代民主社会里,个人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来宣泄和娱乐,都不能侵害他人利益,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 http://www.100md.com(叶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