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影响孩子未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治疗不及时会影响孩子未来”。著名儿童精神卫生专家、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研究室主任王玉凤教授近日呼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即多动症,目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日在京发布的“关爱成长,选择未来——ADHD最新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多动症在学龄儿童精神障碍中的患病率居于首位。我国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儿童的多动症患病率为4.31%~5.83%,估计全国共有患儿1461~1979万。约65%的ADHD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患儿在成年后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行为和酗酒、吸毒的风险是正常儿童的5-10倍。长期以来,临床医生普遍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病仅限于童年期,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缓解,因此在临床防治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诊断和治疗亟待加强
此次儿童注意缺陷障碍专项调查研究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主导开展,调查历时一年时间,共纳入了来自北京、上海和长沙三地6~18岁的ADHD患者812名。调查发现,患儿家长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引起的学习成绩差、在校期间表现不佳、多动症给家庭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幼稚/不恰当行为”等问题最为头疼。在关于ADHD影响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表示出了对ADHD影响学业成绩的关切并“很担心ADHD会限制孩子的事业成就”。有87.2%的患者家长“对孩子的ADHD症状常感到紧张或焦虑”。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家长表示希望孩子每日服药的次数更少,他们希望对于ADHD的理想治疗是孩子服药后全天的时间内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对目前的治疗手段在疗效持续性上表示满意的仅占全部被访者的17.4%。
家长和老师存在认识误区
专家指出,目前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儿童多动症存在认识误区,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只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阶段特征,不足为奇;另一方面,有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愿意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认为多动症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精神疾病。专家指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及时干预防止儿童多动症发展为成人ADHD十分必要。
当前,ADHD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和心理社会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副作用小的治疗药物,如托莫西汀类药物已被广泛采用。它属于非中枢神经兴奋剂类药物,不会导致药物依赖,药效平缓、持续、稳定,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并可用于治疗有共病的AD鄄HD患者如合并抽动症、焦虑症等。据悉,由礼来公司生产的新型托莫西汀类药物——择思达也将于今年9月份正式在中国上市。, 百拇医药(李立桢)
近日在京发布的“关爱成长,选择未来——ADHD最新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多动症在学龄儿童精神障碍中的患病率居于首位。我国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儿童的多动症患病率为4.31%~5.83%,估计全国共有患儿1461~1979万。约65%的ADHD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患儿在成年后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行为和酗酒、吸毒的风险是正常儿童的5-10倍。长期以来,临床医生普遍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病仅限于童年期,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缓解,因此在临床防治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诊断和治疗亟待加强
此次儿童注意缺陷障碍专项调查研究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主导开展,调查历时一年时间,共纳入了来自北京、上海和长沙三地6~18岁的ADHD患者812名。调查发现,患儿家长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引起的学习成绩差、在校期间表现不佳、多动症给家庭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幼稚/不恰当行为”等问题最为头疼。在关于ADHD影响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表示出了对ADHD影响学业成绩的关切并“很担心ADHD会限制孩子的事业成就”。有87.2%的患者家长“对孩子的ADHD症状常感到紧张或焦虑”。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家长表示希望孩子每日服药的次数更少,他们希望对于ADHD的理想治疗是孩子服药后全天的时间内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对目前的治疗手段在疗效持续性上表示满意的仅占全部被访者的17.4%。
家长和老师存在认识误区
专家指出,目前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儿童多动症存在认识误区,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只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阶段特征,不足为奇;另一方面,有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愿意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认为多动症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精神疾病。专家指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及时干预防止儿童多动症发展为成人ADHD十分必要。
当前,ADHD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和心理社会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副作用小的治疗药物,如托莫西汀类药物已被广泛采用。它属于非中枢神经兴奋剂类药物,不会导致药物依赖,药效平缓、持续、稳定,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并可用于治疗有共病的AD鄄HD患者如合并抽动症、焦虑症等。据悉,由礼来公司生产的新型托莫西汀类药物——择思达也将于今年9月份正式在中国上市。, 百拇医药(李立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