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0422
BD入侵,R&D沦陷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3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9.03
BD入侵,R&D沦陷
BD入侵,R&D沦陷

     Virco的成功运作和并购令Paul Stoffels名声大震,他成了媒体的封面人物。

    近来各大药厂的商务开发精英频频跳槽,技术转让和产品收购成风,大有重商务轻研发之势

    凡是搞科学的人,都清楚R&D的含意和职责是“研究与开发”,是创新型企业的生命线。但未必所有人都明白BD是公司的什么部门,其具体职责如何?BD是商务开发(Business Development)的缩写,药厂无论大小都设有这一部门,该部门通常由副总裁挂帅,预算经费很大,可直接向公司最高层报告,其下所属员工也大多具有双学位或高学历,如博士、MBA、律师或金融分析师背景。

    拥有BD头衔在许多公司象征着权力部门和举足轻重的身份,照理是一份显赫而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但从事BD的工作人员从来就不轻松,尤其是现在,各大药厂都有具体指标,每年需要买进一定数量的新品来填补空缺。
, http://www.100md.com
    BD缘何受到如此重视呢?这是因为药厂普遍存在研发效率低下的问题,惟有指望BD促使公司产品线繁荣昌盛,这要靠BD部门寻找外部新技术和产品。尽管各大药厂养了成百上千名博士和资深科学家,但其工作压力和效率远不如中小企业,每年进入临床试验的新产品几乎有一半来自外部,研发部门越来越像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临床和商务开发部门。

    商务精英跳槽忙

    随着BD热度增加,BD高手的跳槽率也在逐渐升温,已曝光的BD主管跳槽就涉及百时美施贵宝(BMS)、赛诺菲-安万特、诺华、葛兰素史克(GSK)和强生等知名公司。让我们来看看最近业内都有哪些BD名人上了医药界的“八卦头条”:

    1.因为管理理念上的分歧,长期担任BMS商务开拓和交易的Tamar Howson毅然放弃在大公司主管全球商业发展的美差,跳槽到BMS的商业合作伙伴Lexicon制药公司。

, 百拇医药     2.雄心勃勃的拜耳-先灵撤换了经验丰富的商业发展主管Chris Seaton,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赛诺菲-安万特和Biovail精通BD和技术转让业务的能人Michael Yeomans。

    3.前不久,Victor Hartmann这位曾在2005年初凭诺华商业发展主管一职跳槽到Vertex的业内红人也已离开这家生物技术公司,不露声色地另谋高就。

    这些人事变动表面看似企业高管的正常升迁、岗位轮换,甚至权力斗争的结果,但其深层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大药厂研发部门和商务部门的地位升迁。

    BD部门除了买卖技术外,另一大使命是买卖公司及有形无形资产。业内一度盛传的BMS将被赛诺菲-安万特吞并,先灵葆雅将“名花有主”,这些猜测都未成真,倒是一波接一波的兼并案逐渐走进人们视野,有技术特色的中小企业不断被大公司收买,各大药厂自办的风险基金现在也动作频频。或许用小钱介入早期技术含量高的创新技术平台和产品开发可以挖到“大金矿”,但必须有耐心和眼光。
, 百拇医药
    当然,这么多BD主管频繁跳槽也不排除存在个人利益动因。他们中有不少人投奔到中小生物技术公司,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的BD主管更容易得到重用和重奖激励,这些企业赚钱不靠产品经营,主要靠技术转让和资本经营。有时公司能否生存,股票能否上涨,主要取决于BD部门能否找到好婆家,卖出好价钱。

    BD坐镇R&D

    强生药品事业集团技术转让部门主管Tom Heyman最近被提升为公司最大研发部门“新药发现”的主管,负责强生中枢神经和内科药品业务的新药发掘和早期商务开发,这个新组建的药品事业部将La Jolla、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和比利时的研发单位整合在一起。

    无独有偶,GSK在2006年也在重组研发部门时做出了大胆决定,任命其商务开发主管Moncef Slaoui领导整个研发部门,由BD部门的人来领导R&D研发部,其意图显而易见,创新研发要服从于商业开发需求。不同的是,Slaoui获得博士学位,至少还有点研发背景;强生的Heyman完全不是科学家出身,他仅仅是强生的前任专利律师。
, 百拇医药
    不过,强生的这一任命显然符合Heyman的新老板,强生集团公司全球药品研发主管Paul Stoffels博士的意愿。Stoffels是科学家出身,懂得一些商业发展的价值,他曾在强生下属的杨森公司担任研究员,挽救过一些半途而废的项目,并且凭借一些创新成果成立了Virco生物技术公司。Virco在2001年与比利时生物技术公司Tibotec合并,一年后被强生以3.2亿美元整体收购。

    根据强生“胜者为王”的传统,Stoffles被任命为负责公司研发的全球主管,并期望他能有所创新。果然,Stoffles上马后开始整合强生原来各自独立运作的分散自主研发体制,更强调商务拓展功能。任命Heyman是希望用他所领导的外部机构督促和保障强生的新药发现,这个主意不错,Heyman在这方面也很有经验,但Stoffles如此重用BD人才,如此急功近利,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创新研发有其独特规律,不可能马上成功,况且BD高人也未必能令R&D部门“臣服”并提高效率。

, 百拇医药     并购流言满天飞

    最近几周,有关辉瑞和诺华蠢蠢欲动想要并购另两家大公司的传言风声再起,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华尔街乱放烟幕,从中渔利?人们拭目以待——

    辉瑞或吞惠氏 惠氏的两个新药在一个月内接连遭到FDA婉拒,股价下滑19%,重磅药Protonix的仿制药竞争可能比预期早3年,一连串的坏消息,惠氏真有这么糟吗?未必,看好惠氏的不仅有华尔街的股票分析师,说不定还有像辉瑞这样虎视眈眈的并购者。

    惠氏的业绩和前景并不差,生物技术产品Enbrel和疫苗Prevnar销售强劲,利润率很高,专利保护也不错,它的老年痴呆症药物开发项目进展良好,按照目前45美元/股的股价,惠氏是很有投资价值的股票。Credit Suisse股票分析师 Catherine Arnold非常推崇惠氏的股票,她认为Pristiq在未来将会获得批准,2011年有望给公司带来26亿美元的销售额和3.78亿美元的利润,现在的惠氏或许会成为辉瑞收购的对象。
, 百拇医药
    又传诺华收购拜耳-先灵 无论传言从何而来,拜耳-先灵的股票升了。拜耳去年收购先灵,为公司增加多发性硬化和避孕治疗药物而从中获利。有分析家称,诺华如果真的收购拜尔-先灵,将可能增加药品销售的市场份额,并剥离拜耳非主营业务的农业部门和材料科学业务。

    然而,诺华过去虽曾吞并过几家公司,但它似乎并不需要再扩展欧洲业务,也没有不顾一切实施并购的传统和胃口。诺华最大的合作伙伴罗氏,早已成为它传闻中的并购对象,诺华已经拥有罗氏不少无投票权的股票,它对罗氏的兴趣应该远远大于拜尔-先灵。罗氏有更好的研发产品库,尤其在生物制药、抗肿瘤药以及诊断试剂业务方面,公司的业绩成长也不错。

    此外,诺华此时购买拜尔-先灵的时机也不对,如果诺华真想下手,为何不选择在去年第四季度拜耳股票下滑到每股40欧元左右的时候?针对媒体的种种猜疑,拜耳和诺华发言人均声称对市场投机不予置评。

    评论
, 百拇医药
    研发且慢

    ■王进

    新药研发越来越艰难,仿制药竞争越来越激烈,华尔街业绩报表压力越来越大,BD部门的担子越来越重,能干的BD主管自然受到重用和提拔。但是BD的职责毕竟是做交易,本身不能产生高质量的R&D成果。如果大家只重视BD,忽略R&D,不出成果,BD再能干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科学发现讲究自由和宽松,允许百花齐放、学术探索、争论甚至失败,不可能像生产制造部门那样有板有眼,按部就班。科学家们也需要爱护和鼓励,不希望被随意操纵使唤,任何重大的发明创造都需要有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经费支持,除此之外,还要有耐心、耐力和运气。罗氏收购基因泰克之所以这么成功,其控股不控权、尊重企业创新文化、不干涉企业研发决策是其最关键的成功因素。当然,基因泰克科学家出身的领军者对其过去10年的蓬勃发展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百拇医药     技术转让的确能带来很高的商业利润和业绩,辉瑞的第一大药也是从别人手里买来的。并购能给企业带来假设中的节约和优势互补,或股票的短期高涨,但事实证明,本世纪以来,大并购并未给企业及股东带来意外惊喜,许多想象中的并购好处被兼并整合障碍、人才流失、机构官僚运作抵消并耗费无数资源。

    越来越依赖于BD和技术转让,对大企业来说,短期不会有生存危险,但长期竞争优势将会渐渐失去,这是很可怕的。过去几年来,美国医药工业界有多位律师或MBA背景的人出任大药厂CEO或全球医药业务主管,反映出行业偏重短期效应和应付华尔街的急迫心态。但创新研发是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动力和血液,律师和商业背景的主帅能否很好地领导依赖新药研发的药企,需要用时间和业绩来证明,也需要能干的研发老总辅助。二者能够充分信任和配合或许是大药厂的福音,就怕急于求成的CEO和董事长等不及新药的姗姗来迟。

    链接, http://www.100md.com(齐罗扬 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