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精神疾病 > 郁闷
编号:11510262
基层医生的郁闷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0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9.10
     基层医生求知难、进步难、晋升难,但若和制药企业一起推动第三终端学术分割,让竞争格局发生深刻改变,从而改变基层医疗环境,或许可以实现患者、医生、基层医院和制药企业、社会多方共赢。

    第三终端医疗资源不足和医疗资源过剩问题同时存在,其矛盾的焦点在于医生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在患者心中权威性不足。

    王永从中医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乡卫生院的一个门诊部,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是一个比较时髦的名词,事实上,没有标准可以让王永称为全科医生。然而在这家偏僻的门诊部,除了主任就是王永,连护士都没有一名,王永从外科包扎、血便常规化验到静脉扎针等,统统需要亲力亲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也全部是他“一揽子”解决,所以虽然没有标准,但在这里也不得不称王永是一名全科医生。

    王永从分配到这家门诊部伊始就郁闷不已,原因有四:其一,他个人成为一代名医的远大理想破灭了,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小病小痛的患者,稍有难度的病种就转去大医院,业务水平想得到提高,却苦于没有病源基础;其二,即便是小病,患者也少得可怜,因为乡卫生院实行所有门诊部统一价格,农民生了病,基本上会选择周边诊所或卫生室,有时门诊部一天下来,一个病人都没有,没有病人自然就没有收入。现在虽然有了新农合的机遇,患者量有所增加,但药品销售是上去了,可是新农合目录内的药品利润都很低,门诊部的收入仍然上不去,个人工资自然也上不去;其三,业务技能没有机会提升,去大医院进修涉及经费、时间等问题,即便去进修,提高了技能也无处发挥;其四,技能不被认同,治疗方案不受尊重,想调走是不可能的,个人开诊所又能怎样?
, 百拇医药
    岁月蹉跎中,王永逐渐由郁闷转为麻木,现在,他每天大部分时间和乡里一些闲散人员在一起喝酒、搓麻将,虚度光阴。

    所有了解第三终端的人都知道,像王永这样的医生并不在少数。有些私人诊所的医生,尽管很忙碌,但大部分追求在于经济利益,而在业务提高和服务技能改善方面动力不足,只有在政府强制性的、与从业资格相关的继续教育任务的驱使下才去参加学习,缺乏主观发展的明确动机。

    第三终端市场的医生,不论是在诊所还是乡镇医院工作,在基层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是当前环境下基层医疗服务不可轻视的宝贵资源。但事实上,市场上存在严重的资源不足和资源过剩的矛盾:老百姓有病无处求医,常常碰到关节疼痛之类的小病,基层医院都解决不了;患者下了很大决心,去城市大医院,但挂号、排队、检查、化验折腾一两天,有些医生却显得敷衍潦草,不够重视。

    其实,对于类似关节疼痛之类的慢性病,乡镇医院的医生完全有能力提供和大医院医生相同或类似的医疗方案,可是患者宁可去大医院治疗,也不愿意接受小医院的方便。因为这些慢性病需要长期的、个性化的、贴身的治疗与咨询服务。大医院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存在根本性难度,基层医生则有大量的时间、空闲和精力。为什么患者不愿意留在基层?矛盾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答案除了患者缺乏对慢性病的基本耐心、不愿意坚持治疗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基层医生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在患者心中的权威性不足。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敬请期待下一期《常胜于基层》。, 百拇医药(史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