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09758
个体诊所爱姓“社”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24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9.24
个体诊所爱姓“社”

     加入社区中心,为小诊所的发展打开了另一扇门。(本报记者 李蕴明 摄)

    卫生部于2002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各地应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力量支持、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优惠政策。”这一看似不起眼的条款却触动了一批个体诊所老板的“神经”,在他们看来,一条归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范畴的康庄大道将由此铺开——

    这些天,重庆这个“大火炉”的温度又在不断攀升,陈建不失时机地在社区开起了防暑降温讲座。“是社区居委会邀请我来给青少年讲课的。”这位沧白路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沧白站”)的“老板”介绍说,“秋老虎”来袭,天热程度不亚于酷暑,很多青少年都会采用狂吃冷饮的方法来降温,或是整天呆在空调房里,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很有必要教教他们如何正确降温。

    加大投入,飞得更高
, http://www.100md.com
    “像这样的健康讲座,我们每年要举办10次,今年已经做了8次。”陈建介绍说,他们的健康讲座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凡是碰到重要的预防日或者宣传日,一般都会有讲座,“这些是定期举行的,比如刚刚过去的‘国际老年痴呆日’;还有不定期邀请专家来社区开讲座,或是现场咨询。”

    沧白站占地107平方米,共有3名医生,3名护士,8张观察床位。“原来有4名医生的,刚调走了一个。”陈建惋惜地告诉记者。据了解,现在沧白站的业务用房是陈建自己租下来的,跟他以前租房子开个体诊所时一样。无论从运作还是规模来看,沧白站都和个体诊所类似,然而在陈建夫妇的执着申请和不懈努力下,他们的诊所终于挂上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招牌。

    说起申请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原因,陈建笑道:“自己开诊所确实也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且很多社区的职能我当年开诊所的时候就已经在做了,比如宣传教育以及一些预防保健工作。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希望更好地掌握我所服务的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这样提供的服务也更有针对性。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档案的建立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有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 http://www.100md.com
    沧白站隶属于解放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过他们只对我们进行业务指导,并不进行行政上的管理。”陈建说。据悉,解放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将最新的政策传达给下面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外,还会派专家下去,给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做专业指导。

    因为没有其他的资金支持,沧白站如今为居民检查、诊治的仪器设备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这当然是不行的,我准备花10万元钱购置三大常规检测仪器及B超机、心电图仪。”说到这里,陈建的音量明显提高。他表示,在购置新仪器之前,先要送站里的医生去进修。“要有人会用这些仪器才行啊,否则我的仪器买回来就是睡大觉的。”兴奋之余,陈建也流露出他的忧虑,“这钱是要向朋友借的……”

    走进城市,走入社区

    为自己的诊所借钱,陈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之前在肖家湾的诊所就是借钱开的。

    陈建原本是某乡镇医院的合同工,1993年时还拿着一个月几十元钱的工资,“连自己都养不活”。他当时心想,在乡里呆着也不是办法,干脆把心一横,到城里闯闯吧。
, 百拇医药
    1995年,陈建带着200元钱进城了,但是发展并不顺利,农村的医院跟城里区别还是挺大的,大医院和不少诊所都不相信他的医术。求职不顺利的陈建只得栖身朋友家中。“到现在他还让我赔他的沙发呢。”回想起当年的趣事,陈建乐不可支,“因为我那时把他们家的沙发睡垮了,他就时常拿这件事跟我开玩笑。”

    虽然找工作很难,不过在大坪的一家诊所找到工作后,陈建开始有信心了。在那里,不少病人对他建立起了非同一般的信任,有几个孤老病人甚至成为他的“铁杆”病号。更重要的是,除了找到自信外,陈建还在这里找到了他的人生伴侣。

    妻子王艳和陈建有着相似的经历。学习护理的她在求职路上也不止一次地碰壁。她甚至一度放弃过本专业,当过服务员、看过停车场,在就业和失业间反复徘徊。相遇后,他们决定自己开一家诊所。

    肖家湾诊所是陈建向一位朋友借了几千元钱办起来的。“这位朋友其实是我的一位患者,我治好了他的病,后来我们成为了好朋友。”陈建介绍说,当时他租下一间20平方的小房子,摆了两个药柜、一张病床。这些东西加上管理费,借来的几千元钱是远远不够用的,他又厚着脸皮向其他人借了一些。所以在诊所刚开张的一段日子里,时不时有债主上门讨债。但凭借着一颗热心和精湛的医术,陈建夫妇很快赢得了病人的信任,走出了困境。
, http://www.100md.com
    1997年,社区内一位79岁的何老太身患重疾。“几乎只有心跳了,全身都没有知觉。”陈建说,当时连三级医院都不给看了,街道的同志找到陈建,让他帮何老太看病。他那时心里也没有底,但还是接受了。在陈建的治疗下,何老太居然能张嘴说话了,只过了半个月,何老太奇迹般地康复了。康复后的何老太买了一束塑料花来到陈建的诊所,跪在陈建面前说:“陈医生,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播种2003,收获2006

    2001年,陈建向区卫生局提出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申请。当时区卫生局的答复是:没有个体诊所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政策,也没有这方面的先例,让他继续等待。

    2003年初,漫长的等待终于出现一缕曙光。“卫生局告诉我‘有相关政策’了,可以让我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到今天,说起这个时刻,陈建仍然非常激动。他介绍说,当时,卫生局分管社区卫生的局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来他们诊所考察了3次,居委会对他的工作很支持。就这样,陈建开始了沧白站的前期筹备工作。
, 百拇医药
    “非典”时期,居委会希望陈建支持街道的抗击“非典”工作。陈建说:“那时,正是我们这个站初建的时候,我拿出价值2000多元的中药,为街道的一万多人熬药喝。”第一天,沧白站的工作人员熬了两大桶中药,分发给社区居民饮用,谁知排队的居民人数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还因为排队拿药的问题引发了小小的争吵。于是第二天,工作人员决定再多熬两桶。说起这件事,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街道的同志都对沧白站赞不绝口。

    2003年,陈建加入中国共产党。街道居委会跟这位新党员协商,想在刚挂牌的沧白路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一个“爱心医疗救助站”,由街道出资,对低保户、特困户、孤寡老人进行救助。陈建欣然同意。

    2004年2月20日,“爱心医疗救助站”正式挂牌成立。陈建夫妇每年拿出价值4000元的“爱心医疗卡”分发给需要帮助的居民。“有50元的、100元的、200元的。”陈建说,“凭卡来我们这里看病,不但治疗是免费的,拿药也可以享受‘零差价’。”办了这样一件好事,陈建继“熬中药抗‘非典’”后,又一次在居民中引起很好的反响,沧白站在社区好评如潮。

    从2004年到2006年,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局连续3年将优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等奖的荣誉颁发给沧白站;2006年,沧白站被评为优质服务医疗机构;同年,陈建被街道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我没有什么特别远大的目标,只要做好医生,看好病就行了。”陈建质朴地笑着。也许正是这份朴实,让陈建走进了居民心中,也走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个大家庭。, 百拇医药(彭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