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房50年的三部曲
特约记者 伍华 摄
50年,一段让弱冠少年变成花甲老人的漫长岁月,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载入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能发掘出无数闪耀的陈年往事,当然,我们也能体会到医院中药房的发展和变迁。
起步
借水行舟
年代印迹:上世纪50年代,是医院中药房起步的年代。当时毛泽东曾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周恩来也指示,医院应该建立中医科和中药房。在这种背景下,各地的医院开始陆续建立中药房。
到上世纪60年代初的时候,北京的医院几乎全部建立了中医科和中药房。
那时,全国并没有培养中药师的学校,许多中药师是学徒出身,数量十分有限。北京的医院新建中药房,中药师从哪里来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好在各区都有药材公司,下属的中药店有一批宝贵的中药人才,“借”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当时,隶属于原西城区药材公司的圣济堂、天德堂以及妇女国药店就有一批人被借调到医院工作,他们成为第一批医院中药师的同时,中药房也从“借”开始,走出了发展的第一步。
, http://www.100md.com
1963年,现任北京积水潭医院中药房主任的翟胜利刚从北京市卫生学校中药专业班毕业,分配到了积水潭医院,这是北京第一批中药专业的学生。据翟胜利介绍,现在积水潭医院的收费处就是当年的中药房,有9平方米大小;此前的中药房更小,只有6平方米左右,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开水房。随后,积水潭医院的中药房又从2间房变成独立的2层楼,再到现在的两室分开(中药调剂室与中成药调剂室分开),电脑空调一应俱全。
之后,积水潭医院的中药房五易其址,环境不断改善。与它一样,全国医院的中药房也在这50年间,从起步阶段,走入了发展的新纪元。
——药房环境的改善,也从侧面见证了中药房的发展。
发展
创新与回归
年代印迹: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新的思想环境为技术革新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条件。这股创新的思潮也波及到了中药房,抓药机就是那个年代特定的发展产物。
, 百拇医药
那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人们买米买面都要到粮站排队,自动售米机、售面机就是提高效率、技术革新的成果。把米袋子套到出米口,要多少斤米,只需要按相应的按钮,看到电子显示管上的数字,就能听到二楼的出米开关闸门声,见到从二楼落下的米流到一楼磅秤上,好像银河落九天一样壮观。
受自动售米机的启发,中药房也开始搞技术革新,研究起中药自动售药机来。翟胜利就参与了当年的研究。中药处方一副药少则几味,多则十几二十味。自动售药机自然要比售米机复杂得多,它需要中药师在操作台上按下每味中药对应的按钮和重量,然后启动操作。机器就抓出对应重量的药材,然后在一个药袋里“吐”一副药。这个组合的“微缩售米机”,减少了人工抓药这一繁琐而且效率不高的环节,中药师只需要进行核对就可以发药,大大减轻了药师的工作量,因而成为当时中药房技术革新的一个范例,也在一时间风靡全国。
然而,革新并不等于成功。虽然这个机器的原理并不复杂,但是对于形状复杂、来源各异的中药来讲,它使用起来有很大的缺陷。这是因为,售米机是靠控制流速和时间来控制流出米量的多少,米面的流动性好,性状均一,机器调控起来相对简单。但是中药材有的是植物药,有的是动物药,有的则是矿物药;炮制方法有的是麸炒,有的是蜜炼,有的是蒸;性状上有的是粉,有的是叶,有的是块状,机器无法根据药材的变化来进行自动调控,因此重量误差相对较大。而中药处方每味药都以克计算,误差较大对药效影响就会很大。最终,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自动售药机的缺陷难以克服,中药房又回归到了手工抓药的年代,一直到现在。
, 百拇医药
后来,又有人研究出了小袋包装中药和颗粒饮片。小袋包装中药就是把中药变成独立小包装,抓药时只需按袋取药,不用称;颗粒饮片是把中药材事先提取制成颗粒,病人拿回家不需煎煮,开水一冲即可服用。但是,这两项技术创新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小袋包装中药对于需要抓药时临时处理的药物“无能为力”。例如杏仁,取药时中药师要把它舂碎,方便煎出其中的油类等有效物质,如果包装前舂,久置就会“哈”掉(走油);如果不舂,不利于煎煮时有效物质的提取。颗粒饮片则把煎煮的过程提前,表面上看来方便使用,但实际上丧失了中医学中药物配伍使用的思想精髓,而且一些矿物类药物的有效成分靠开水是无法提取出来的。
围绕着中药房的一系列革新尝试,翟胜利要么亲身经历过,要么参与过,但是最终,他还是认为中药应该保留传统,革新并不是中药本身的现代化,而是制药工业的现代化。中药房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手工抓药、小秤称药的“原始”面貌,就能说明一些问题。
——创新,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中医中药理论本身。
, 百拇医药
波折
取消与扶持
年代印迹:前不久,有传言称北京几家大医院将取消中药房,这对于发展原本就不那么迅猛的中药房来说,又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波折。
其实,“取消中药房”这种传言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有关部门把中药饮片的加价率控制在25%以内,这样一来,中药房的盈利水平将很难维持其日常运转。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中药房归属药剂科或者药学部管理,但是药剂科或者药学部的负责人往往西药出身,中西药原本就是两个理论体系,管理上自然也有不同地方,不懂中药却去管理中药房,这也造成了中药房发展的一个困窘。
翟胜利觉得,取消中药房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的问题,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中国几千年中医药精髓的一种践踏,说到底还是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在作祟。其实,扶持中医药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到政策层面并不难。只要卫生行政部门在医院评审或者管理规范中增加“具有一定级别的医院必须开设中药房,管理人员必须是中药专业毕业,必须为独立科室”的规定,就能为中药房,甚至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开辟很大的空间。同时要狠抓“人”的素质,例如满足中药技术人员学术上的需求,提高其技术水平。
——当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发展,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微缩,中药房也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http://www.100md.com(魏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