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5783
名医睿智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7日
     有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人学医十余年,却很少有人找他治病。他的妻子问他:“你经常说自己的医术十分了得,可为什么就是没人找你治病?”他回答道:“这怎么能怪我呢!这些病人从不按照书本上所写的去生病,这叫我如何是好?”就这样的问题也的确困惑过不少的从医者,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从医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悟性”。

    学识可以从书本中去获得,而悟性则是在书本中得不到、学不来的。这悟性就是所谓“灵感”,灵感—通,则可以随机应变。任凭疾病错综复杂,变化万千,只要医家凭自己渊博的学识,再加上高超的悟性和灵感,总会从复杂纷纭的病情当中寻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我曾亲眼目睹过许多中医界的前辈和同辈中,有许多人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而在临床实践中则是门可罗雀。可是也确有不少人考试成绩平平,甚至不及格,而他们的人气却很望。更有甚者,还有位老中医在与人闲谈时说:“李时珍会写书,但他不一定会治病!假若他像我一样每天都要接诊这么多病人,他还能写书吗?叶天士每天忙于诊务,没时间写书,所以他的《温热论》还是他的弟子整理的。”这话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所以说悟性固然重要,然而渊博的学识亦不可缺少,如能二者兼得则尽善尽美。可现实总是不尽人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者多,所以学习中医者中众而成名者寡,也就不足为怪了。
, 百拇医药
    人们常说:“中医看人;西医看门。”难怪眼下的中医院大多数都不是很景气,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有悟性的中医,而看西医者只求门第高,设备全就够了。培养有悟性的中医,关键在在于培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睿智,不是死记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要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文字的实际意义。这就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材的重要条件。

    十多年前一家县级医院下属门诊部请来一位从大城市来的教授座诊,这之前该门诊部只顾了一名从乡村而来的却很有些名气的乡村中医,这教授一来,当然那位乡村医生就坐冷板凳了,可是半个月后,那位教授却坐冷板凳了,而乡村医师又恢复了往日的人气。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教授的学识不可谓不高,但悟性却不足;而乡村医师的悟性高,但学识却不够。这岂不是一大矛盾?

    说中医博大精深,大概是中医这一门学科的精髓不太容易被普遍掌握的缘故。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知识和内容强调整体、宏观和功能性,所以灵活性很强。西医以实验学、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所以它较为清晰、确定、规范、标准,当然也就不像中医那么灵活。一个病例,从西医的角度来诊治,不同的医生,检查的结果是一样的,诊断的结论是一样的,所用的药物是大致相同的,药物在患者体内所发生的药理作用也应该是得到一致认同的,西医给我们的感觉是明摆在那里让我们来学。而中医却截然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医生在诊治时,辨证的角度和用药的经验会差别很大,这就需要中医在学习中,不停地用心体会进退攻守,不停地感悟虚虚实实,不停地把握临证精华。
, 百拇医药
    所谓“用药如用兵”,这是对中医悟性的一个极好概括。宋朝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在讨论演兵布阵时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书的策略是相同的,但怎样灵活运用,出奇制胜,就要看统帅如何高明地运筹帷幄了。中医是也如此,中医给我们提供的内容往往并不是像西医那样很严密,很固定,它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种灵活的原则,或者说一种粗线条的甚至是模糊的生命活动规律。一些具体的、细致的内容需要我们自己来填充,形成每一个人心中的原则,每一个人心中不同的中医。也就是说,中医的内容,尤其在涉及到具体的诊治或疗效评价时,很少有“一是一,二是二,钉是钉,铆是铆”的感觉,更多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样也行,那样也对”。同一个病例,或者从脾论治,或者从肝、心、气血、从调和阴阳角度,或者从外感、内伤、杂症,或者从轻重缓急、补虚攻邪、辨证辨病,或者从五运六气、生克制化、三因制宜、舍证从脉、舍脉从证,各种角度都符合中医的原则,都是中医诊治过程的某一环节,都会有不同的疗效。但关键是能分辨出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这就注定了中医一生都要不停地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停地琢磨,不停地整理,不停地领悟,不停地升华。中医治病也像对弈的棋手,不仅仅看表面的棋势,而是下一步、下几步的招数都了然于胸了。
, http://www.100md.com
    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的悟性也可以看作是需要我们有一种从中医的一大堆经典理论和传统认识中把宝物活生生拎出来的功力,需要孙悟空似的火眼真睛的眼力。当然,每一个人分辨和体会的角度和方式不同,所以悟性也不同,得到的本事也不同,甚至每一个中医的诊治风格和魅力也不同。

    但是,中医的悟性并不意味着故作神秘,故弄玄虚,也不等于不符合逻辑地随便推断,更不等于没有来由、没有根据的“医者,意也”。

    就悟性而言,要认识到中医这种独特的学科特点并且有坚定的中医信念很重要,所以中医师心中应当自有一种方向感,如果没有认识到中医学科的这种特点,或者说不开窍,搞不好就会认为中医不科学,在中医信仰上动摇,甚至陷入迷茫。

    总之,师傅的看家本领决不可能灌进我们的脑海,飞进我们的视线,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找出来,体会出来,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和经验,需要我们在非常多的角度和方向上不停地去“悟”。也正是因为中医的悟性,使得中医师更具有诊病时的人格魅力,并且把性格、出身、生活经历、师从派别等因素在诊治风格上打上很深的烙印。

    作为一名临床医师,如果没有高深渊博的医学知识和随机应变的灵活睿智,怎么能够处理眼前这些复杂纷纭、千变万化的疑难疾病?, http://www.100md.com(陈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