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38期
编号:11497377
2007亚洲强骨国际会议报道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1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38期
2007亚洲强骨国际会议报道

     亚洲强骨国际会议于2007年9月6日-8日在泰国举行。会议就骨质疏松与脆性骨折发病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遗传发病、药物及外科治疗,以及骨性关节炎流行病学及诱发因素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女性健康与骨质疏松

    前泰国骨质疏松基金会(TOPF)主席Khunying Kobchitt Limpaphayom在报告中指出,女性是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受害者。研究显示,髋部骨折中白种人女性与男性之间的比例是3:1,而亚洲人的资料则变异较大,这一比例是0.7~3.8:1。骨强度下降是骨质疏松骨折的关键性致病因素。

    绝经期前女性,95%的血清雌二醇和大多数血清雌酮来源于卵巢的分泌。绝经后女性,随着循环中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核因子kappa B配体的受体激动剂(RANKL)OPG水平降低,导致更多的RANKL不能与原始的破骨细胞表面的RANK结合,从而刺激破骨细胞的合成与活性,引起快速的骨丢失。特别是在绝经后4~8年,松质骨丢失达20%~30%,皮质骨达5%~10%。
, http://www.100md.com
    Khunying Kobchitt Limpaphayom教授特别指出,女性在家庭、社会及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女性对社会贡献巨大;而患病女性由于疾病对身体状态的影响和医疗花费的消耗,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骨质疏松与骨折危险因素

    英国Cyrus Cooper教授报告,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是世界性问题。从其发生率估测,北美白种人女性一生髋部骨折风险是17.5%,男性为6%。髋部骨折导致总的生存寿命缩短大约15%,特别是在骨折后6个月内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髋部骨折致残率明显增加,并且不可避免地需要住院治疗,平均住院时间大约为30天。

    椎体骨折变形虽然在临床上没有受到重视,但白种人女性一生中临床上诊断为椎体骨折的风险约为15%,并且将近1/4椎体变形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骨强度下降和外伤是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的主要原因。而骨强度又是由骨质量与骨矿密度(BMD)决定的。为防治骨质疏松骨折,年轻时富含钙和维生素D饮食以及户外锻炼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提高成人时的BMD峰值,继而降低老年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 百拇医药
    骨质疏松骨折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既往骨折史、激素应用、低体重、吸烟、酗酒及影响骨代谢的各种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对这些危险因素的评估加上BMD检查以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检测可用来预测骨折风险并指导治疗。

    新加坡Leonard K.H.Koh教授指出,有关骨质疏松与骨折流行病学研究大多是小样本报告。与髋部骨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如饮食、每日钙摄入少于400或500毫克、体育锻炼少、吸烟及酗酒、高龄、BMI<19 kg/m2。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子,主要包括体重、年龄、体育活动、绝经年龄、握力和饮食中钙摄入等。这些因素的改变,可降低骨质疏松及骨折发生率。

    骨质疏松遗传基因

    日本Toshitaka Nakamura教授报告,在亚洲骨质疏松与遗传基因方面,不同种族、国家、地区,甚至不同家庭骨质疏松发病亦不同,提示遗传与环境因素均与其发病有关。包括亚洲在内的很多国家已研究了不同基因位点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运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技术研究候选基因多态性显示,维生素D受体(VDR)、雌激素受体(ER)、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TGF)、载脂蛋白E(APOE)等与骨质疏松发病有关。
, http://www.100md.com
    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香港大学Annie Kung教授报告,过去十年骨质疏松治疗有很大的进展,可选择的药物也明显增多。治疗骨质疏松首要目的是提高骨强度、防止骨质疏松患者或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骨折。抗骨质吸收药物与促骨形成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可以提高骨强度,降低骨折发生率。早期补充足够的钙剂及维生素D可减少骨质丢失及骨吸收,但对降低骨折发生率方面仍有争议。

    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最主要的是二磷酸盐。其中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每周一次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疗效确切,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证据标明,阿仑膦酸钠可明显提高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显著降低椎体及髋部等部位发生骨折的危险,减少椎体骨折50%~70%,非椎体骨折30%~50%。每周一次的方式服用方便,对消化道刺激小,有效且安全,有很好的依从性。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对阻止和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有效。雷诺昔芬是目前常用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减少50%的椎体骨折,但对髋部和其他非椎体骨折的疗效还需进一步证实。
, 百拇医药
    甲状旁腺激素(PTH)可增强骨强度、减少椎体及非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经抗骨吸收药物治疗仍发生骨折的患者可作为替代治疗。但该药费用高、需要每天注射治疗及其长期安全性等问题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雷奈酸锶(Strontium ranelate) 是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种新药物,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功能,临床试验显示治疗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分别降低45%及16%。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靠BMD。BMD降低则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增加。一生中青年时期骨强度达到高峰,随着年龄增加或其他骨质疏松继发因素,骨质逐渐丢失。年轻人骨折发生风险低,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足够热量、蛋白质、钙及维生素D摄入,以及负重锻炼、避免吸烟酗酒等都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但对有骨折高风险因素的患者,特别是对于既往有骨折史包括无症状的椎体压缩性骨折、BMD T值小于-2.5的女性应及时予以药物治疗。如BMD T值在-1~-2.5之间的患者应根据有无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 百拇医药
    骨质疏松外科治疗

    Suthorn Bovornratanavech教授报告,脊柱、髋、腕部是最常见骨质疏松骨折部位。白种人女性一生中髋部、腕部骨折发生率分别是18%和17%。髋部骨折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特别是有骨折移位的患者。治疗目标是使患者无痛行走,恢复生活自理的功能。

    椎体骨折大多需要非手术治疗。急性期疼痛剧烈,需卧床休息并服用止痛药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治疗。但有两种情况需手术治疗:一是椎体骨折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二是椎体严重变形或脊柱后突导致劳动能力丧失或严重疼痛药物保守治疗无效。

    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是另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化性骨关节病。英国Cyus Cooper教授就骨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及易患因素进行了阐述。

    骨性关节炎在肌肉骨骼疾患中最常见,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55~74岁的男女人群中,手骨性关节炎患病率70%,足骨性关节炎40%,膝和髋骨性关节炎分别为10%和 3%。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累及膝和手关节。美国一项研究统计,英国和澳大利亚近十年来花费在骨性关节炎上的费用逐年上升,达到国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

    骨性关节炎易患因素包括全身性及关节局部因素,个别关节尤其易患骨性关节炎。局部因素中,常见的因素是既往关节损伤史,而全身易患因素与基因易感性、骨密度的增高、女性雌激素的缺乏、肥胖等有关。与骨质疏松症一样,应对骨性关节炎的最好措施也是重在预防。,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