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09198
新农合:民之所需,民心所向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5日 《医药经济报》 2007.10.15
     记者最近在江苏、浙江等地调研时发现,由于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民的补助,参合地区的农民看病比以前有了底气,不少乡镇卫生院也因此脱离倒闭的边缘,普遍能维持运转甚至开始赢利。新农合已取得初步成效:百姓得实惠,卫生事业得发展,最终政府得民心。

    激活并释放农民的医疗需求

    卫生部的资料显示,新农合自2003年在部分省市试点以来,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的县(市、区)进行了试点,覆盖5亿多农业人口。尽管目前新农合的筹资水平还不算高,但已起到放大和刺激医疗消费的作用。

    江苏省农村卫生协会副秘书长董经领举例说,徐州市5年前农民年人均医疗消费只有七八十元,现在是120元左右;2006年,徐州市参合农民住院率为3.55%,2005年度这一数字则为2.66%,这些都体现了新农合的放大和刺激作用。

    安徽省郎溪县今年正式启动新农合,郎溪县新发镇卫生院主治医生王荣感觉“病人明显比以前多了”。她说,当地一例肺炎患者住院治疗的花费一般是700元左右,一般能报销40%。以前肺炎、支气管炎病人因为怕花钱是不住院的,现在都愿意住院了。
, http://www.100md.com
    “新农合资金的注入对农村医疗市场是个明显的加法。”高淳县卫生局副局长袁建华说,原来当地农民看病可能花到1万元就不敢再花了,现在参合后能报销部分费用,他们就敢花到3万元。无锡市惠山区自2006年实施新农合以来,当地农民的住院率由2003年的5.6%提高到目前的8.4%。惠山区卫生局副局长朱正威说,新农合的实施,有效改观了农民“小病不看,大病硬拖”的做法。

    基层卫生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新农合实施之前,城市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尤其突出,因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患者都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疗”,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现在,很多地方借助新农合的报销政策,积极引导患者“大病到医院,小病进社区”,逐步将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开发利用起来。

    江苏省财政厅、卫生厅等7个部门在2006年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表示:鼓励参合农民就近到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诊疗疾病,用于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疗费用报销的总额,原则上不低于60%。为合理引导农民小病到基层,江苏丰县制定了补偿率随就诊医院级别逐级下降的规定,即参合病人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中可补偿部分采取分段累计计算补偿,在定点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的,按标准补偿;到县级定点住院治疗的,按标准补偿额的85%补偿;到市级定点住院治疗的,按补偿标准额的70%补偿。2006年,丰县还实施了16种疾病的单病种管理,即限额收费定额补偿。在丰县的乡镇卫生院,一个阑尾炎手术收费1200元,补偿800元,患者仅需支付400元;到县级医院的手术费用为2200元,补偿依然为800元,患者个人就要支付1400元。这样一来,阑尾炎等诊断标准明确、治疗手段规范、治愈有明确标准的16种疾病患者,更多地流向了乡镇卫生院。
, 百拇医药
    新农合启动之前,乡镇卫生院基本是“1/3效益不错、1/3勉强维持、1/3濒临倒闭”。丰县华山镇卫生院院长田忠亮说,实施新农合前,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只有30%,现在多为80%。“正因为有这些政策的引导,原来那些不敢看病、害怕住院的患者,现在能主动检查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参合农民的健康意识。”丰县卫生局的统计资料表明,推行新农合,特别是实施单病种管理以来,参合病人由原来的多数(所有此类疾病的73%)在县级医疗机构就诊,变为多数(69%)到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重塑政府形象

    随着新农合的逐步推行、政府投入的逐步加大,广大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们唠叨最多的就是:看病也比以前方便了,政府给咱报销医药费了。江苏和浙江等地借助新农合的东风,通过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卫生设施建设,使广大群众就近享受到较为满意的基本医疗服务。农民不仅小伤小病就诊方便了,报销也非常便捷。江苏和浙江大部分乡镇,都已经实现参合农民就诊即时结报、定点医疗机构先垫付、合管办审核后由合作医疗财政专户定期直接拨付。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财政对新农合的投入力度。江苏省一直把政府财政足额预算安排新农合补助资金作为一项刚性支出,保证新农合的有序运行。2003年试点时,江苏对财政转移支付县参合农民的人均补助标准为10元,2005年提高到人均15元,2006年又提高到30元。随着财政的进一步投入,农民的医疗负担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缓解。2003年年底,记者目睹了江苏高邮新农合补助金的兑付过程,有30名参合农民代表共拿到29万元补助金,其中3人拿到当时的最高补助2万元。, 百拇医药(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刘翔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