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科技先有“法”后有“学”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流传下来的往往只有技术,而没有相应的学说,其理论原理需要后人去体会。按流体力学原理,建不成金字塔;生物化学方法,也造不出龙泉宝剑;分析化学方法,指导不出中药的组方原则;靶点攻击的受体学说,也难以阐明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现在,我们搞科学研究,往往是先由科学家提出学说或者假说,然后再验证,进一步推广。也就是学理在前,方法在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也许是一样的过程,但是,流传下来的往往只有技术,而没有相应的学说。甚至只有“衣钵”、“法器”,理论原理则需要后人体会、去悟道。所谓奥妙无穷,言不尽意,心领神会等等,往往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比如,埃及金字塔留下了许多后人难以破解之谜,它的建筑特点毫无疑问是符合建筑学原理的,但是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它不是按照建筑学建造的,因为建筑学成熟的时间很晚。古人制酒、制醋、制糖,都符合生物化学原理,或者说成功地运用了生物化学方法,但是,并不是因生物化学而产生了这些行业。制盐、冶铁也是这样,先有具体方法而后才有相关学问诞生。四川都江堰的建造,符合流体力学原理,也是流体力学方法在前,而相关学问在后。龙泉、太阿宝剑在前,而冶金锻造学在后。烹饪技术在前,而营养学在后。若按照营养学去训练厨师,可能不会产生几大菜系的高级厨师,而是培养出一些“化学提取师”。
, 百拇医药
学有专攻,法不二门。按流体力学原理,建不成金字塔;生物化学方法,也造不出龙泉宝剑;分析化学方法,指导不出中药的组方原则;靶点攻击的受体学说,也难以阐明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因为中医追究的是辨证之后的病机,运用的是整体效应治疗,而不是分析化学效应。
西医借助化学、物理学的成就,建立了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超声诊断学、核磁、CT诊断、细菌化疗、肿瘤化疗等等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为它们的基础一样,可以无障碍接受,全部同化吸收。而中医学与之学理不同,难以借鉴化学、物理学的成就,也不能建立相应的学科。
随着控制论、信息论、黑箱理论、自组织理论等新学术体系的建立,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的兴起,都在中医学里找了相关的内容,中医学在没有形成这些新学科之前,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些先进的科学方法。这正好与我们刚刚说过的“古代科技往往先有技术方法,而后建立现代学理”一样,说明中医学符合未来科学的要求,经过转换,可以建立相应的有关学科,从而发展中医学。“远缘杂交”正是建立新兴学科的重要条件。
, 百拇医药
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事。”对于中医的未来发展,我们必须借鉴先进的科学思想,做出相应的部署,使中医学“与时俱进”,充满生机。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说:“若能看清未来的景象,对今天也是极有价值的。对于未来无法确凿言之,并不能为缄默作借口。对于未来,重要的是要看得开阔,想得深远,而不是追求什么百分之百的‘正确性’。”
中医学的发展,必须以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而不是盲目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思想。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中医依赖生成论,而西医依靠构成论。中医靠生成论说明一切问题,而西医根据构成论演绎一切学问。
天地万物都是自然演化、逐渐生成的。由“元气”而产生太极、阴阳、天地,然后因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从而有了万物,有了人类。在中医生成论的理论中,人是为了顺应天地的气味,因此才有的五脏六腑,而不是先有了五脏六腑,再变化出功能来。因此,中医的脏腑学说,是在五脏实质器官解剖的基础上,运用了“虚拟化”的方法,建立了一整套藏象理论模型。也就是说,中医的脏腑概念,已经不局限于物质实体,而是一个“写意的脏腑”。比如,即使是西医把病人的脾脏切除了,中医在对该病人辨证的时候还需要有脾脏的存在,因为人不能没有后天之本。“切除脾脏之后仍然在理论上存在的脾脏”,就是中医虚拟化之后,“永远不能切除”的虚拟的脾脏。因为,如果没有了“脾土”,五行学说就无法建立,中医就不能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就无法正确指导临床医疗。同样的道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胆”,也是不可切除的“虚拟的胆”。
“脑主神明”之所以不能取代“心主神明”,是因为“神明”也是被中医虚拟化处理了的“神明”,它只能存在于虚拟化的心里,而不是存在于脑细胞里,因为中医理论里没有细胞的概念。进一步说,如果以西医的解剖实证理论为标准,那么“脑岂止主神明”?眼耳鼻舌、五官九窍的功能,整个身体的运动、感觉,哪一个不是由脑所主?这样取代下去的后果,中医理论还能存在吗?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构成了所有中医问题的基础,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不断演变,从六气与六淫之间的互相转化,病证的寒热虚实偏性与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攻补调整作用,都完美、自洽地形成体系,与西医构成论理论恰成对照,和而不同。, http://www.100md.com(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现在,我们搞科学研究,往往是先由科学家提出学说或者假说,然后再验证,进一步推广。也就是学理在前,方法在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也许是一样的过程,但是,流传下来的往往只有技术,而没有相应的学说。甚至只有“衣钵”、“法器”,理论原理则需要后人体会、去悟道。所谓奥妙无穷,言不尽意,心领神会等等,往往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比如,埃及金字塔留下了许多后人难以破解之谜,它的建筑特点毫无疑问是符合建筑学原理的,但是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它不是按照建筑学建造的,因为建筑学成熟的时间很晚。古人制酒、制醋、制糖,都符合生物化学原理,或者说成功地运用了生物化学方法,但是,并不是因生物化学而产生了这些行业。制盐、冶铁也是这样,先有具体方法而后才有相关学问诞生。四川都江堰的建造,符合流体力学原理,也是流体力学方法在前,而相关学问在后。龙泉、太阿宝剑在前,而冶金锻造学在后。烹饪技术在前,而营养学在后。若按照营养学去训练厨师,可能不会产生几大菜系的高级厨师,而是培养出一些“化学提取师”。
, 百拇医药
学有专攻,法不二门。按流体力学原理,建不成金字塔;生物化学方法,也造不出龙泉宝剑;分析化学方法,指导不出中药的组方原则;靶点攻击的受体学说,也难以阐明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因为中医追究的是辨证之后的病机,运用的是整体效应治疗,而不是分析化学效应。
西医借助化学、物理学的成就,建立了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超声诊断学、核磁、CT诊断、细菌化疗、肿瘤化疗等等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为它们的基础一样,可以无障碍接受,全部同化吸收。而中医学与之学理不同,难以借鉴化学、物理学的成就,也不能建立相应的学科。
随着控制论、信息论、黑箱理论、自组织理论等新学术体系的建立,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的兴起,都在中医学里找了相关的内容,中医学在没有形成这些新学科之前,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些先进的科学方法。这正好与我们刚刚说过的“古代科技往往先有技术方法,而后建立现代学理”一样,说明中医学符合未来科学的要求,经过转换,可以建立相应的有关学科,从而发展中医学。“远缘杂交”正是建立新兴学科的重要条件。
, 百拇医药
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事。”对于中医的未来发展,我们必须借鉴先进的科学思想,做出相应的部署,使中医学“与时俱进”,充满生机。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说:“若能看清未来的景象,对今天也是极有价值的。对于未来无法确凿言之,并不能为缄默作借口。对于未来,重要的是要看得开阔,想得深远,而不是追求什么百分之百的‘正确性’。”
中医学的发展,必须以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而不是盲目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思想。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中医依赖生成论,而西医依靠构成论。中医靠生成论说明一切问题,而西医根据构成论演绎一切学问。
天地万物都是自然演化、逐渐生成的。由“元气”而产生太极、阴阳、天地,然后因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从而有了万物,有了人类。在中医生成论的理论中,人是为了顺应天地的气味,因此才有的五脏六腑,而不是先有了五脏六腑,再变化出功能来。因此,中医的脏腑学说,是在五脏实质器官解剖的基础上,运用了“虚拟化”的方法,建立了一整套藏象理论模型。也就是说,中医的脏腑概念,已经不局限于物质实体,而是一个“写意的脏腑”。比如,即使是西医把病人的脾脏切除了,中医在对该病人辨证的时候还需要有脾脏的存在,因为人不能没有后天之本。“切除脾脏之后仍然在理论上存在的脾脏”,就是中医虚拟化之后,“永远不能切除”的虚拟的脾脏。因为,如果没有了“脾土”,五行学说就无法建立,中医就不能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就无法正确指导临床医疗。同样的道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胆”,也是不可切除的“虚拟的胆”。
“脑主神明”之所以不能取代“心主神明”,是因为“神明”也是被中医虚拟化处理了的“神明”,它只能存在于虚拟化的心里,而不是存在于脑细胞里,因为中医理论里没有细胞的概念。进一步说,如果以西医的解剖实证理论为标准,那么“脑岂止主神明”?眼耳鼻舌、五官九窍的功能,整个身体的运动、感觉,哪一个不是由脑所主?这样取代下去的后果,中医理论还能存在吗?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构成了所有中医问题的基础,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不断演变,从六气与六淫之间的互相转化,病证的寒热虚实偏性与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攻补调整作用,都完美、自洽地形成体系,与西医构成论理论恰成对照,和而不同。, http://www.100md.com(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