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肠病治疗中西方各有所长——访北京友谊医院张澍田教授
记者:近年来,我国炎性肠病(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原因是什么?是检出率提高了,还是其他原因?
张教授:近年来,由于检测设备的改进,以及掌握先进检查技术的医生不断增多,检测水平不断提高,使IBD的检出率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导致了IBD发病率增加。
记者:在IBD的治疗方面,中国与欧美有何不同?我们的差距是什么?
张教授:由于人种不同、发病情况不同,在治疗方法的选择、用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首先,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方面,国内明显少于国外,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种的差异。我国IBD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相对较少,轻中度病变较多,对于用水杨酸或激素治疗可以控制的患者,不主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另外,我国医生对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顾虑较多。其次,我国临床医生在治疗IBD时,尤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中药灌肠或中西药联合灌肠,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第三,国外目前治疗克罗恩病方面,肠内营养疗法应用较多,其可以减少激素用量,甚至仅用肠内营养就可以控制克罗恩病。但在国内使用肠内营养疗法较少,重视程度也不够。目前,我们医院除了对克罗恩病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方法外,也开展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此疗法的探索。第四,在生物疗法方面,国外已经开展这项疗法,但在我国,由于有关部门尚未批准相关药物用于临床治疗,所以目前基本上还未开展。
记者:在今天的相关报告中,国外学者提出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治疗IBD方法,并没有改变IBD的自然病程。您认为在未来几年中,治疗IBD的方法可能会有哪些突破性发展?
张教授:我认为目前临床使用的诸多方法之所以存在很大局限性,是因为人们并不完全清楚IBD病因。从目前的研究来看,IBD不是单个因素所致的疾病,所以未来随着人们对IBD致病因素研究的深入,可能会找到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