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胃肠动力障碍与脑-肠轴双向作用——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新光教授
在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刘新光教授为“功能性胃肠病”报告部分的会议主持人。本报记者就胃肠动力相关性疾病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刘教授。
当记者问及对中西方讲演者有何评价时,刘教授说,两位讲者都精练地报告了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进展,都强调了应从神经胃肠病学的角度认识功能性胃肠病,这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即重视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肠轴调控功能在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两位教授的报告给我们今后的深入研究许多启示,特别是Spiller教授在报告中提到,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患者不仅存在胃肠动力学及内脏感觉的改变,还存在肠黏膜炎性改变,结肠黏膜炎性细胞浸润等。
IBS属于功能性胃肠病,炎性肠病(IBD)则是器质性疾病。在大会讨论中,有人提出了关于IBS与IBD关系的问题。Spiller教授明确指出,目前尚未发现由IBS发展为IBD的病例,但IBS与IBD的关系已引起消化病学界的关注。有学者发现IBS患者在受到应激刺激后,肠黏膜存在免疫反应激活,出现肠黏膜非特异性低级别的炎症反应,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细胞增加,这符合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IBS患者亦可能存在黏膜炎性改变。
在记者提到IBS患者脑-肠轴双向作用是否为一个新的概念时,刘教授说,脑-肠轴双向作用问题在过去也曾被提到,但未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目前研究者更加重视脑-肠轴调控功能异常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认为脑-肠轴调控功能的异常是IBS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当记者谈到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率似乎在增高,这是否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因素的改变,或诊断技术的提高使功能性胃肠病的检出率增加有关时,刘教授说,这些原因可能都存在,一方面是功能性胃肠病引起了医生尤其是消化科医生的关注,功能性胃肠病的检出率较前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也确实升高了,因为环境、情绪及精神心理等均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精神心理负担加重,这都可以导致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率增加。
最后,记者问及在胃肠动力相关性疾病领域内,今后的研究热点问题时,刘教授认为,在未来几年内,胃肠动力相关性疾病领域里的研究热点可能很多,主要集中于两类疾病的研究,即IBS和胃食管反流病。目前研究显示,IBS存在黏膜免疫反应和黏膜炎性变化。进一步研究可能涉及对IBS定义的重新评价。,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