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岫批评《黄帝内经》——《灵素商兑》译文(5)(6)(7)
译者:《黄帝内经》是中国旧医的经典,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余云岫先生写了《灵素商兑》来批评它,余先生是用古文写的,我把它译成白话文跟大家分享。 灵素商兑
余云岫 著 景新 译 第五章 经脉络脉 旧医看病,古代有望闻问切四法。今天切脉盛行,另外三法废了。用三部九候,判断生死、百病、五藏六府,是荒玄诡异、不可理解的。魏晋之后,附会更杂,歪理邪说,虚妄邪僻而放肆。唉!它欺骗迷惑人很厉害呀。推究原因,全因为不了解血脉的起止、出入、分布、联络运行次序。于是脉的功能作用,全都模模糊糊,不得要领,胡乱推测,走错了路,这是解剖不精的罪过。要了解脉的真理,不明白它的解剖不行,解剖了解了,脉的出入联络,运行次序部位得到了真相,于是生理病理的作用变化就可以讨论了。不然的话,不知道运行道路,却要谈它的性状,凭空猜测,根本上就是错的虚的。偶然说中的,一千个里面也没有一个,那是一定的。灵素中说的经脉运行次序,用今天实地解剖见到的对照,没有符合的。对于古人这是因为技术不精,器械不好,好空想却少做实验,被时势见闻限制,没有办法。我又何必用今天的学问知识,去批评古人的荒陋呢!但作为生在二十世纪的人,在医学昌明的时代,实物真理已经很明确了,却固执成见,用切脉判断疾病的,在国内还到处都是,真不知道这些人想干什么!治病也象治国一样,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我也说当医生得从明白筋骨、肌肉、神经、血管、脏腑的位置功能开始。不这样,就象走在宫墙外面,看不到宗庙的美丽,百官的富有,却要谈论升堂入室,没到港口就想到大海,一辈子都是门外汉那。
, http://www.100md.com
脉字古籍作衇,《说文》说:“血理分邪行体中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那么《灵素》说的脉,就是今天的血管,Blutgefaess,这是没有疑问的了。今天说的血管,分动静两种,动脉(Artherien),静脉(Venen)。动脉,在深处,不停跳动,颈侧、腕下、足踝下这些地方稍微走到浅处,用手指按着能感到跳动。静脉,大枝也在深处,跟动脉并行,小枝一般在浅处,象青色树枝一样的网络,在皮下可以看见。今天考查《灵素》全书,里面说的脉也分两类,经脉,络脉。寻找定义,《灵枢·经脉篇》有话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际,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又说:“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这样看来,里面说的经脉,似乎与动脉相当。所谓络脉,似乎与静脉相近了。即使这样,也不能马上下结论。因为《灵素》里面的静动脉界限还有两个可疑的地方。上文引用的经文,用来区别经脉的,只是深浅和隐藏显现,并没有明说静或动。那么静脉大干,在深处走的,叫经脉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怎么知道《灵素》里说的经脉,不是深部动静脉的总称呢。其中说的络脉,不是单指皮下静脉而言。要是把经脉当动脉,那把深部静脉放到哪去呢?这是第一个可疑的地方。灵素把经脉分成十二条,手足三阴三阳,手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络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总共十二经,负责十二藏府。他说的手三阴足三阳的运行性质,属于远心性,由躯干走向四肢,符合今天的动脉血行方向。他说的手三阳足三阴的运行性质,属求心性,从手足指端开始,反走向躯干,符合今天的静脉血行方向。那么《灵素》说的经脉当中,手三阴足三阳是动脉,手三阳足三阴是静脉,其中的络脉,专指皮下浅处的静脉,也不一定,这是第二个可疑的地方。
, 百拇医药
但是进一步考查,《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看这段话,上部三候,明确说是动脉了。历代注家都认为上部天属足少阳,地属足阳明,人属手少阳,那么足少阳,足阳明、手少阳三经是动脉,就确定了。中部三候,注家都认为中部天是寸口中的动脉,地是大指、次指、歧骨、合谷间的动脉,人是掌后锐骨端的动脉,那么这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三经,也是动脉了。下部三候,注家认为天在五里的地方,摸得到跳动,地是足内踝下动脉,人在箕斗的地方,摸得到跳动,那么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三经,也是动脉了。《灵素》经脉,在手足的不过十二条,而根据上面说的,其中九经,已经确定为动脉。这样推断,知道另外三经,也一定是动脉,不是指静脉说的。
不只这些,上部人,中部地,是手之阳。下部三候,是足之阴。全是逆行的脉,就是符合今天静脉血行方向的,也全是动脉。《灵素·动输篇》,也说足少阴是跳动不停的,那么即使是逆行的经脉,也全是动脉。
, 百拇医药
读者还有疑问吗?那就说得再深一点。《灵枢·五十营篇》说:“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这里说的二十八脉,是左右各十二经,两条跷脉,一任脉一督脉。看到这,十二经中,全都有营气在其中运行,一运行脉就动(义见动输篇)。那么十二经脉,他全认为是能动的了。
从这以后我才敢断言:《灵素》说的经脉,意思都是说动脉,把深部的脉说成经脉,是错把静脉合进动脉里去了。
有人说:先生说灵素里经脉意思全是动脉,我听得很信服。说深部静脉,也被错当成了动脉,还有确实的证据吗?我愿意详细听一下。我回答说:灵素脉只有两大类,既然把深部脉当经脉,那深部静脉,还能到哪去?这深部静脉,也被归入经脉当中是明显的!既然把经脉当动脉,这就是把深部静脉当动脉了。因为灵素知道动脉多数在深部,而不知道静脉大干,也在深部。就胡乱断定深部的脉全是动脉。不只这样,其实灵素不知道有静脉。即使他说的络脉,好象属于静脉,但综合全书,可以知道其中说的络脉,全是说的经脉的分枝,由一条经脉联络其他经脉的。请看《灵枢·经脉篇》的话,说:“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解释的人说,凡是经脉都走在分肉之间、溪谷交会的地方,络脉走的,纵横错杂,是经脉走不到的,所以说是绝道。这样看来,《灵素》说的络脉,只不过在经脉不到的地方,出入联络,起到流通作用罢了。不是经脉的别枝,还是什么呢?这是第一个证据。还有《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这就明确说经脉的分支横走的,叫做络脉,这是第二个证据。还有《经脉篇》有十五络的名字,手太阴的别枝叫列缺,少阴的别枝叫通里,厥阴的别枝叫内关,太阳的别枝叫支正,阳明的别枝叫偏历,少阳的别枝叫外关,足太阳的别枝叫飞阳,少阳的别枝叫光明,阳明的别枝叫丰隆,太阴的别枝叫公孙,少阴的别枝叫大钟,厥阴的别枝叫蠡沟,任脉的别枝叫尾翳,督脉的别枝叫长强,脾的太络叫大包。明确地把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的别枝,叫做络脉,这是第三个证据。根据这三个证据,《灵素》的络脉全是经脉的分枝,不用怀疑了。它说的络脉,显然是今天的静脉,还误认为经脉的分枝,何况深部的静脉呢?所以我说:《灵素》不知道有静脉,其中说的络脉,是今天的浅层静脉,而《灵素》误认为是经脉的分枝。其中说的经脉,包括今天的动脉和深部静脉,而《灵素》误认为全是动脉。这样谬误疏忽,把它奉为金科玉律的人,怎么还不知道回来呢?
, 百拇医药
第六章 十二经脉
要举出《灵素》经脉行走部位,一一跟今天血管行走次序部位对照有两个困难。上章已经说过,灵素的经脉,不区分动静,混在一起,极难分清,这是第一。它定部位全用同身寸,而同身寸各人说的又不一样,而且又粗疏,难作标准,这是第二。如果凭想象硬要对照,恐怕毫厘之差,冤枉了古人。所以只举大的指出谬误,其余经过道路上的细碎俞穴,不一一勉强对照了。
《灵枢·经脉篇》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入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中焦,是腹膜的上部(见《五脏六府篇》)。凡是脉全从心脏出发,回到心脏,腹膜怎么会有经脉的起始部分,这是第一个错误。内脏动脉,自然有内脏分支,全从大动脉干来,怎么会有腹膜大肠联络的脉,这是第二个错误。联络胃的脉,全从横隔膜下大动脉干来,共分三道:(一)直接从大动脉干来的,只有一支,沿胃小弯向左。(二)从肝脉来的,有两支。一支沿胃小弯向右,与左支相通;一支沿胃底右侧,这脉有分枝进入十二指肠。(三)从脾脉来的,有两支,一支沿胃底左侧,与胃底右侧那支相通;一支分布在胃左壁外面,很短而且小。这样看来,胃中的脉,与肠中有关系的,只有十二指肠,哪里有下连大肠,回来沿着胃口的脉呢?这是第三个错误。隔膜上下的动脉,除大动脉干及内乳动脉外,绝不相通,没有从大肠穿膈膜进肺的脉,也没有从肺穴膈膜进入大肠的脉,这是第四个错误。从腋下以下,详见下篇。
, 百拇医药
《经脉篇》又说:“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上挟鼻孔。”次指端是肺经终点,大肠经来承接。凡是动脉没有逆流而上的,这是第一个错误。肺部动脉,没有从缺盆来的,从缺盆来的,只有乳动脉,这是第二个错误。齿中动脉,全是从颈动脉出发的,与肺无关,这是第三个错误。人中的动脉,虽然也是从颈动脉来,但与齿动脉不同枝,不是从牙齿来又回去的,这是第四个错误。
其中这样说胃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入上齿中,……至额颅;其支者,……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这段文字意思很散,几乎看不清。大意是说,足阳明脉,从鼻中出发,上到额头。分一支下行,进入缺盆,分成两路,一路沿乳房直往下走,到气街,一路穿过隔膜属于胃联络脾的脉,回到胃口,下到气街,两路又合成一路。又下到髀关,到脚背又分成三枝,一枝进入大指,一枝进入中指外面,一枝进入中指内部。其中说的缺盆,是锁骨上窝。气街下不到髀关,上不到脐,可能就是气冲吧?在鼠蹊上,大概这样解释,不知道符不符合作者的意思呢?不能把古人挖出来问,所以还不能确定。现在一节一节经文反驳,就足够让他闭嘴了。额头的脉全是从眼睛耳朵来的,与鼻动脉有连通的分枝,不是从鼻子来的,更不是从出入牙齿脸颊的脉来的,这是第一个错误。属于胃而联络脾的脉,从大动脉干出来,前面已经说了,不是从缺盆穿横膈膜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乳房内的脉,实际是内乳动脉,这从缺盆近部来是对的,但是它的末悄,不过散布在前胸内壁,沿胸壁下行,穿过横隔膜的,是上腹壁动脉,与从鼠蹊上行的下腹壁动脉相连通,不是这条脉直接下行到鼠蹊,这是第三个错误。至于从胃口开始,下到气街的脉,根本没有,这是第四个错误。由下髀关进入脚的,是外肠骨动脉,从大动脉干来,在鼠蹊部分出一小支,沿下腹壁上行,与内乳动脉连通,不是乳动脉直接到鼠蹊,下到脚背,这是第五个错误。况且额头的脉,乳房内的脉,上腹下腹的脉,鼠蹊的脉,脚背的脉,全都跟胃无关,叫它胃脉,就是瞎说的错话了。
, 百拇医药
又说:“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动脉没有从脚逆流的,这是第一个错误。属于脾而联络胃的脉,上面已经说过了,不是从肚子里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咽头舌下的脉,从外颈动脉来,没有从胃向上的,这是第三个错误。进入心的脉,进入心里面的,只有大静脉、肺静脉;从心里出来的,只有大动脉、肺动脉;分布在外面的,只有心冠动脉,是从大动脉出来的,怎么会有从胃上膈进入心中的脉呢?这是第四个错误。
又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凡是动脉全是从心中出来的,不只心脉这样,不能专拿心脉说,这是第一个错误。动脉从心出来,没有不到的地方,没有不联络的地方,不是只有小肠咽及目系,不能专说小肠咽及目系的脉属心,这是第二个错误。出腋下的脉,直接从大动脉弓来,没有从肺来的,这是第三个错误。从腋到手,驳议见后篇。
, 百拇医药 又说:“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小指端的脉,动脉全从尺骨桡骨动脉来,动脉没有逆流的,静脉全归到上膊静脉,经腋窝,经缺盆向下,进入大静脉,回到心。它说进入缺盆联络心,还差不太多。至于下膈到胃,就大错了。脉当然有从心脏下膈到达胃的,但那是别的脉,不是从小指过缺盆进入心的脉,这是第一个错误。跟胃和小肠有关系的脉,就是前面说的肝脉。其中一支联络胃,其中一支联络十二指肠。至于小肠的动脉,只有上肠间膜动脉出来的分枝,也是从大动脉干来的。由小肠到胃的(这句原文:抵胃属小肠),没有这个脉,这是第二个错误。上到脸颊的脉,全从颈脉来,它说从缺盆上脸颊,也相近。但头部的脉,大抵全从颈脉来,总脉只有一个,不是各经特别的分枝,这是第三个错误。锐眦,就是外眼角。耳朵前面有动脉出来,分布在头盖侧面和外眼角旁边,不是从外眼角进入耳朵里,这是第四个错误。从内眼角斜着联络眼睛下边的脉,没有,只有从颧骨(原文只有颧字,加个骨字可能不合适,译注)上到内眼角的,这是第五个错误。
, 百拇医药
又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眦:眼角,译注),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髀:大腿,髀枢应该是躯干和大腿间的关节),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腘:腿弯,译注)中,……至小指外侧。”从内眼角上到额头在头顶上会合的,没有专门的脉。上到额头在头顶上会合的,是额动脉,内眼角动脉与它相连罢了。不是内眼角动脉直接上到头顶,这是第一个错误。从头顶进入联络脑的,是后头动脉的一个小枝,从颅顶孔进入,本来是外颈动脉,在下颚部分枝,不是从前方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沿着脊而下行的,没有动脉,这样逆行而上的只是奇静脉,这是第三个错误。肾和膀胱相联络的,是输尿管。它的动脉是肾动脉,是从大动脉干来的,膀胱动脉是从下腹动脉来的,相互独立,这是第四个错误。况且说这条脉是沿着脊柱来的,这是第五个错误。通过肩胛沿着脊柱通过髀关节在腿弯会合的,没有这条脉。小指外侧的动脉,是从胫骨动脉前后枝来的,出自股动脉,从大动脉干分出来的,没有从肩胛内双管直接下来,在腿弯会合又到小指的,这是第六个错误。
, http://www.100md.com
又说:“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从小指下开始,斜走向足心的,是后胫骨动脉。从足心斜走向小指的,不是逆流的脉,这是第一个错误。通过脊柱属于肾联络膀胱的,没有这条脉,前面已经说了,这是第二个错误。贯穿肝膈的脉,只有门脉,是从自肠来的静脉,与肾没有关系,这是第三个错误。肺肝的脉相互独立,这是第四个错误。沿喉咙到舌根的,是外颈动脉和它的分枝舌动脉,是从锁骨下动脉来的,不是从肺出来的,这是第五个错误。联络心的脉,是心冠动脉,前面已经说过,也不是从肺出来的,这是第六个错误。
又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属于心包络的脉,只有前从膈动脉的心囊分枝,及心囊横膈膜动脉,全来自内乳动脉。而内乳动脉中直的,穿过膈膜下行,是上腹壁动脉,它说下膈联络三焦,差不太多。在腹壁下部的是从下腹壁动脉逆行向上的分枝,与上腹壁动脉相通,已经不是上腹壁动脉了。所以说它联络上中两焦还可以,下焦不是它的范围,不能说联络三焦,这是第一个错误。到腋窝进入手的脉,是腋下动脉,与内乳动脉无关,这是第二个错误矣。从腋以下,驳议见后。
, 百拇医药
又说:“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缺盆,上项系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手腕的脉,驳议见后。心包络的脉,下隔的脉,全属于三焦的脉,前面全有了,没有从手来的,这是第一个错误。上缺盆,上到脖子耳后的,是外颈动脉的分枝,与心包络的脉没有关系,这是第二个错误。耳前的脉也从外颈动脉来,与耳后的脉在耳下分枝,互不干涉,没有从耳后进入耳朵里面,出来走到耳朵前面的,第三个错误。
又说:“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锐眦:外眼角,译注),上抵头角,下耳后,……至肩上,……入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外眼角上,没有脉起始,周围分布的,全是头动脉的分枝,没有独立的一条经脉,这是第一个错误。有从耳后到头角的动脉枝,没有从头角到耳后的,这是第二个错误。胆囊的脉,从肝脉来,不过是一条小分枝而已,应该以肝为主,不应该说属于胆而联络肝,这是第三个错误。况且肝脉直接从大动脉来,不是有独立的,另外从缺盆向下穿过胸膈的,这是第四个错误。从缺盆下腋过肋的,是不是指侧胸廓动脉呢,这条脉只到胸廓各肌肉,不能直接下行进入髀厌,这是第五个错误。外踝之前的动脉,只有胫骨动脉,分枝在腿弯下面分支,是从股动脉来的,没有单独的,从髀厌沿着髀阳来的,这是第六个错误。按内经惯例,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的,三阳在手背脚背,三阴在手心脚心,所以这足少阳脉,作者说的沿脚背上来进入小指次指之间的,是专指足背动脉。足背动脉分布在指间的,全从胫骨动脉前枝来,小指次指之间,没有独立的脉,这是第七个错误。
, 百拇医药
又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腘内廉,……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循喉咙之后,……连目系,上出额,……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沿足背上部,离内踝一寸的,是胫骨动脉后枝,不是逆行的,这是第一个错误。生殖器的脉,从三方来,有从内肠骨动脉来的,有从外肠骨动脉来的,有从股动脉来的,没听说从脚向上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连着胃属于肝联络胆的,前面已经说过,直接从大动脉干来,没听说它从生殖器来,这是第三个错误。由颈部直接上到头的,只有内外颈动脉,没有穿过膈膜来的,这是第四个错误。连着眼睛上到额头的,眼动脉的分枝,叫做上眼窠动脉,来自内颈动脉,与肝胆无关,这是第五个错误。从肝穿过膈膜进入肺的,没有这条脉,从肝穿过膈膜,只有门脉,归到右心,不是进入于肺,这是第六个错误。以上说的,是十二经脉分布路线的错误。详细核对,几乎没有一个字不是错的,从这可以看出旧医在基础上的不精确。根据这种理论来论病,诊病,治病,可信吗?大家可以知道,不用我多说。
第七章 手脉详考
, 百拇医药
读《素问·三部九候论》,知道古人诊脉上下三部都要用,不是只用寸口。还可以知道结喉旁的人迎脉与气口同样受重视,不是只用寸口。从越人难经开始,只取寸口,判断五脏六腑,而医家诊脉,沿用了过来,已经不是内经的理论了。脉就是血管,脉的搏动,与心脏跳动相应,周身上下没有不同。三部也好,人迎也好,寸口也好,是一样的,并不能分配给五脏六腑,也不能推测疾病。从《灵素》提倡脉象开始,越人标榜自己的绝学,王叔和那些人,全附和它,把脉学讨论个没完,寸口脉就成了造物的玄机,生命的关键了。医者恭敬它,病人相信它,梦话瞎说,牢不可破,这是旧医诊病的假门面。所以我对灵素经脉络脉的区别,十二经脉的分布,反驳的特别详细。现在再把手上面的脉,一一详细考查,新旧对照,显示它的错误,不知道可不可以让世人的迷梦醒来呢?
现在全录《灵枢·经脉篇》关于手三阴三阳经脉行走分布的文字,取在手臂的列一个表,凡是三阴脉从左向右读,三阳脉从右向左读。(从表的内容看,这句好象说反了) 部位 指 腕 小臂 肘 大臂 经脉
, 百拇医药
从大指尖出来, 进入寸口上鱼际 沿着小臂 下行到肘 沿大臂内侧下 手 它的分支从次指 沿鱼际 内上骨下 中 行,走在少阴 太 尖内侧出来 沿 心主前面 阴
沿小指内侧从指 到掌后锐骨边, 沿小臂内 下行到肘 沿大臂内后侧, 手 尖出来 进入掌内后侧 后侧 内 走在太阴心主 少 后面 阴
沿中指从指尖出 进入手掌中间 下行到小 进入肘中 沿大臂内侧, 手 来 臂两肌肉 走在太阴少阴 厥 之间 之间 阴
从小指尖开始 沿手外侧上行到 直接向上 从肘内侧 沿大臂外后侧 手 腕部 沿着小臂 两肌肉之 上行太 骨下侧 间出来阳 从小指次指尖开 沿着手表面上行 出来到小 上行到贯 沿着大臂外侧 手 始,上行到两指 到腕部 臂外侧两 肘少 之间 骨之间阳
, 百拇医药
从大指次指尖开 从合骨两骨之间 沿小臂上 进入肘外 上到大臂外前侧手 始 出来,向上进入 侧 侧 侧阳 两肌肉中间明
(鱼际:指手掌内、外侧缘由一组肌群构成稍隆起的部位,外侧称“大鱼际”,内侧称“小鱼际”,译注)
(用纯文本可能这个表会乱,这个表第一行有:部位、指、腕、小臂、肘、大臂、经脉,如果有的跑到第二行的话,请把窗口最大化。) 看上表,各部经脉,都是六条,用今天的解剖来对照(专拿深部动静脉来说明),如下:
大臂部的主血管是上膊动脉(A. brachialis),旁边走的是前后的上膊静脉(Vv. Brachales),全在大臂部内侧,其分支而在内部的,是上下尺骨副动脉(Aa. collaterales ulnares sup. et inf.),是内侧血管,动脉静脉共有五条。而上表内侧经脉,只有手三阴三枝,是错误的。况且上下尺副动脉,是上膊动脉的分支,它的两条上膊静脉,又属于同流,那么大臂部内侧的脉,只有上膊动脉、上膊静脉两条,而说有太阴少阴厥阴,各有专门一条经脉,又错了。
, 百拇医药
大臂部外侧的脉,有两条。从上膊动脉分出一支,叫上膊深部动脉(A. profunda brachii),向外下方走,马上又分成两枝,是中侧副动脉(A. collateralis media)和桡骨侧副动脉(A. collateralis radialis)。而上表说外侧有三条,错了。况且外侧各脉,也是从上膊动脉分出来的,而说手三阳各有专门一经,又是错得厉害。
肘部的脉,在内侧的,前面是上膊动脉,还有在旁边走的两条静脉;后部是上尺骨副动脉,与尺骨反回动脉(A. recurrens ulnaris)形成的肘关节动脉网(Rete articulare cubiti),两脉的上下大体吻合在一起,动静脉共四枝,全是从上膊动脉来的。在外侧者只有一条,是桡骨副行动脉,与桡骨回反动脉(A. recurrens radialis)形成的肘关节动脉网。在中后部的,是中侧副动脉,与骨间反回动脉(A. interossea recurrens)形成的肘关节动脉网。全肘部,内四外一中一,全是从上膊动脉来的。而上表说中三(手太阴厥阴少阳)内二(少阴太阳)外一,是错误的。而且说六条各是专门一条经脉,又错了。
, 百拇医药
臂部脉共八条,内侧三条,是尺骨动脉(A. ulnaris)和旁边的两条静脉(Vv. ulnares);外侧三条,是桡骨动脉(A. radialis)和旁边的两条静脉(Vv. radiales);前后各一条,掌侧骨间动脉(A. interossea volaris),背侧骨间动脉(A. interossea dorsalis)。而上表说只有六枝,是错的。而且说六枝各是专门的一条经脉,又是错的。腕部的脉,大致与臂部相同。而说六枝各是专门的一条经脉,是错的。手指的脉,在手掌侧的,全来自深浅两动脉弓(Arcus volares superficialis und profundus),各手指内外侧各一枝;在手背侧的,出自背侧手根动脉枝(R. carpeus dorsalis)与第一背侧中手动脉(A. metacarpea dorsalis I),也是各手指内外侧各一枝;静脉则全是浅层静脉,不具体讨论。那么五指的脉一共十条,而表中说只有七条(手太阴二),是错的。而且掌侧动脉,全是从尺骨桡骨动脉来的,背侧动脉,是从桡骨动脉来的,推究根源,全是从上膊动脉来的,而说七枝分属六条经脉,是错的。
(待续), http://www.100md.com(余云岫批评)
余云岫 著 景新 译 第五章 经脉络脉 旧医看病,古代有望闻问切四法。今天切脉盛行,另外三法废了。用三部九候,判断生死、百病、五藏六府,是荒玄诡异、不可理解的。魏晋之后,附会更杂,歪理邪说,虚妄邪僻而放肆。唉!它欺骗迷惑人很厉害呀。推究原因,全因为不了解血脉的起止、出入、分布、联络运行次序。于是脉的功能作用,全都模模糊糊,不得要领,胡乱推测,走错了路,这是解剖不精的罪过。要了解脉的真理,不明白它的解剖不行,解剖了解了,脉的出入联络,运行次序部位得到了真相,于是生理病理的作用变化就可以讨论了。不然的话,不知道运行道路,却要谈它的性状,凭空猜测,根本上就是错的虚的。偶然说中的,一千个里面也没有一个,那是一定的。灵素中说的经脉运行次序,用今天实地解剖见到的对照,没有符合的。对于古人这是因为技术不精,器械不好,好空想却少做实验,被时势见闻限制,没有办法。我又何必用今天的学问知识,去批评古人的荒陋呢!但作为生在二十世纪的人,在医学昌明的时代,实物真理已经很明确了,却固执成见,用切脉判断疾病的,在国内还到处都是,真不知道这些人想干什么!治病也象治国一样,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我也说当医生得从明白筋骨、肌肉、神经、血管、脏腑的位置功能开始。不这样,就象走在宫墙外面,看不到宗庙的美丽,百官的富有,却要谈论升堂入室,没到港口就想到大海,一辈子都是门外汉那。
, http://www.100md.com
脉字古籍作衇,《说文》说:“血理分邪行体中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那么《灵素》说的脉,就是今天的血管,Blutgefaess,这是没有疑问的了。今天说的血管,分动静两种,动脉(Artherien),静脉(Venen)。动脉,在深处,不停跳动,颈侧、腕下、足踝下这些地方稍微走到浅处,用手指按着能感到跳动。静脉,大枝也在深处,跟动脉并行,小枝一般在浅处,象青色树枝一样的网络,在皮下可以看见。今天考查《灵素》全书,里面说的脉也分两类,经脉,络脉。寻找定义,《灵枢·经脉篇》有话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际,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又说:“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这样看来,里面说的经脉,似乎与动脉相当。所谓络脉,似乎与静脉相近了。即使这样,也不能马上下结论。因为《灵素》里面的静动脉界限还有两个可疑的地方。上文引用的经文,用来区别经脉的,只是深浅和隐藏显现,并没有明说静或动。那么静脉大干,在深处走的,叫经脉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怎么知道《灵素》里说的经脉,不是深部动静脉的总称呢。其中说的络脉,不是单指皮下静脉而言。要是把经脉当动脉,那把深部静脉放到哪去呢?这是第一个可疑的地方。灵素把经脉分成十二条,手足三阴三阳,手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络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总共十二经,负责十二藏府。他说的手三阴足三阳的运行性质,属于远心性,由躯干走向四肢,符合今天的动脉血行方向。他说的手三阳足三阴的运行性质,属求心性,从手足指端开始,反走向躯干,符合今天的静脉血行方向。那么《灵素》说的经脉当中,手三阴足三阳是动脉,手三阳足三阴是静脉,其中的络脉,专指皮下浅处的静脉,也不一定,这是第二个可疑的地方。
, 百拇医药
但是进一步考查,《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看这段话,上部三候,明确说是动脉了。历代注家都认为上部天属足少阳,地属足阳明,人属手少阳,那么足少阳,足阳明、手少阳三经是动脉,就确定了。中部三候,注家都认为中部天是寸口中的动脉,地是大指、次指、歧骨、合谷间的动脉,人是掌后锐骨端的动脉,那么这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三经,也是动脉了。下部三候,注家认为天在五里的地方,摸得到跳动,地是足内踝下动脉,人在箕斗的地方,摸得到跳动,那么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三经,也是动脉了。《灵素》经脉,在手足的不过十二条,而根据上面说的,其中九经,已经确定为动脉。这样推断,知道另外三经,也一定是动脉,不是指静脉说的。
不只这些,上部人,中部地,是手之阳。下部三候,是足之阴。全是逆行的脉,就是符合今天静脉血行方向的,也全是动脉。《灵素·动输篇》,也说足少阴是跳动不停的,那么即使是逆行的经脉,也全是动脉。
, 百拇医药
读者还有疑问吗?那就说得再深一点。《灵枢·五十营篇》说:“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这里说的二十八脉,是左右各十二经,两条跷脉,一任脉一督脉。看到这,十二经中,全都有营气在其中运行,一运行脉就动(义见动输篇)。那么十二经脉,他全认为是能动的了。
从这以后我才敢断言:《灵素》说的经脉,意思都是说动脉,把深部的脉说成经脉,是错把静脉合进动脉里去了。
有人说:先生说灵素里经脉意思全是动脉,我听得很信服。说深部静脉,也被错当成了动脉,还有确实的证据吗?我愿意详细听一下。我回答说:灵素脉只有两大类,既然把深部脉当经脉,那深部静脉,还能到哪去?这深部静脉,也被归入经脉当中是明显的!既然把经脉当动脉,这就是把深部静脉当动脉了。因为灵素知道动脉多数在深部,而不知道静脉大干,也在深部。就胡乱断定深部的脉全是动脉。不只这样,其实灵素不知道有静脉。即使他说的络脉,好象属于静脉,但综合全书,可以知道其中说的络脉,全是说的经脉的分枝,由一条经脉联络其他经脉的。请看《灵枢·经脉篇》的话,说:“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解释的人说,凡是经脉都走在分肉之间、溪谷交会的地方,络脉走的,纵横错杂,是经脉走不到的,所以说是绝道。这样看来,《灵素》说的络脉,只不过在经脉不到的地方,出入联络,起到流通作用罢了。不是经脉的别枝,还是什么呢?这是第一个证据。还有《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这就明确说经脉的分支横走的,叫做络脉,这是第二个证据。还有《经脉篇》有十五络的名字,手太阴的别枝叫列缺,少阴的别枝叫通里,厥阴的别枝叫内关,太阳的别枝叫支正,阳明的别枝叫偏历,少阳的别枝叫外关,足太阳的别枝叫飞阳,少阳的别枝叫光明,阳明的别枝叫丰隆,太阴的别枝叫公孙,少阴的别枝叫大钟,厥阴的别枝叫蠡沟,任脉的别枝叫尾翳,督脉的别枝叫长强,脾的太络叫大包。明确地把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的别枝,叫做络脉,这是第三个证据。根据这三个证据,《灵素》的络脉全是经脉的分枝,不用怀疑了。它说的络脉,显然是今天的静脉,还误认为经脉的分枝,何况深部的静脉呢?所以我说:《灵素》不知道有静脉,其中说的络脉,是今天的浅层静脉,而《灵素》误认为是经脉的分枝。其中说的经脉,包括今天的动脉和深部静脉,而《灵素》误认为全是动脉。这样谬误疏忽,把它奉为金科玉律的人,怎么还不知道回来呢?
, 百拇医药
第六章 十二经脉
要举出《灵素》经脉行走部位,一一跟今天血管行走次序部位对照有两个困难。上章已经说过,灵素的经脉,不区分动静,混在一起,极难分清,这是第一。它定部位全用同身寸,而同身寸各人说的又不一样,而且又粗疏,难作标准,这是第二。如果凭想象硬要对照,恐怕毫厘之差,冤枉了古人。所以只举大的指出谬误,其余经过道路上的细碎俞穴,不一一勉强对照了。
《灵枢·经脉篇》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入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中焦,是腹膜的上部(见《五脏六府篇》)。凡是脉全从心脏出发,回到心脏,腹膜怎么会有经脉的起始部分,这是第一个错误。内脏动脉,自然有内脏分支,全从大动脉干来,怎么会有腹膜大肠联络的脉,这是第二个错误。联络胃的脉,全从横隔膜下大动脉干来,共分三道:(一)直接从大动脉干来的,只有一支,沿胃小弯向左。(二)从肝脉来的,有两支。一支沿胃小弯向右,与左支相通;一支沿胃底右侧,这脉有分枝进入十二指肠。(三)从脾脉来的,有两支,一支沿胃底左侧,与胃底右侧那支相通;一支分布在胃左壁外面,很短而且小。这样看来,胃中的脉,与肠中有关系的,只有十二指肠,哪里有下连大肠,回来沿着胃口的脉呢?这是第三个错误。隔膜上下的动脉,除大动脉干及内乳动脉外,绝不相通,没有从大肠穿膈膜进肺的脉,也没有从肺穴膈膜进入大肠的脉,这是第四个错误。从腋下以下,详见下篇。
, 百拇医药
《经脉篇》又说:“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上挟鼻孔。”次指端是肺经终点,大肠经来承接。凡是动脉没有逆流而上的,这是第一个错误。肺部动脉,没有从缺盆来的,从缺盆来的,只有乳动脉,这是第二个错误。齿中动脉,全是从颈动脉出发的,与肺无关,这是第三个错误。人中的动脉,虽然也是从颈动脉来,但与齿动脉不同枝,不是从牙齿来又回去的,这是第四个错误。
其中这样说胃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入上齿中,……至额颅;其支者,……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这段文字意思很散,几乎看不清。大意是说,足阳明脉,从鼻中出发,上到额头。分一支下行,进入缺盆,分成两路,一路沿乳房直往下走,到气街,一路穿过隔膜属于胃联络脾的脉,回到胃口,下到气街,两路又合成一路。又下到髀关,到脚背又分成三枝,一枝进入大指,一枝进入中指外面,一枝进入中指内部。其中说的缺盆,是锁骨上窝。气街下不到髀关,上不到脐,可能就是气冲吧?在鼠蹊上,大概这样解释,不知道符不符合作者的意思呢?不能把古人挖出来问,所以还不能确定。现在一节一节经文反驳,就足够让他闭嘴了。额头的脉全是从眼睛耳朵来的,与鼻动脉有连通的分枝,不是从鼻子来的,更不是从出入牙齿脸颊的脉来的,这是第一个错误。属于胃而联络脾的脉,从大动脉干出来,前面已经说了,不是从缺盆穿横膈膜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乳房内的脉,实际是内乳动脉,这从缺盆近部来是对的,但是它的末悄,不过散布在前胸内壁,沿胸壁下行,穿过横隔膜的,是上腹壁动脉,与从鼠蹊上行的下腹壁动脉相连通,不是这条脉直接下行到鼠蹊,这是第三个错误。至于从胃口开始,下到气街的脉,根本没有,这是第四个错误。由下髀关进入脚的,是外肠骨动脉,从大动脉干来,在鼠蹊部分出一小支,沿下腹壁上行,与内乳动脉连通,不是乳动脉直接到鼠蹊,下到脚背,这是第五个错误。况且额头的脉,乳房内的脉,上腹下腹的脉,鼠蹊的脉,脚背的脉,全都跟胃无关,叫它胃脉,就是瞎说的错话了。
, 百拇医药
又说:“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动脉没有从脚逆流的,这是第一个错误。属于脾而联络胃的脉,上面已经说过了,不是从肚子里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咽头舌下的脉,从外颈动脉来,没有从胃向上的,这是第三个错误。进入心的脉,进入心里面的,只有大静脉、肺静脉;从心里出来的,只有大动脉、肺动脉;分布在外面的,只有心冠动脉,是从大动脉出来的,怎么会有从胃上膈进入心中的脉呢?这是第四个错误。
又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凡是动脉全是从心中出来的,不只心脉这样,不能专拿心脉说,这是第一个错误。动脉从心出来,没有不到的地方,没有不联络的地方,不是只有小肠咽及目系,不能专说小肠咽及目系的脉属心,这是第二个错误。出腋下的脉,直接从大动脉弓来,没有从肺来的,这是第三个错误。从腋到手,驳议见后篇。
, 百拇医药 又说:“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小指端的脉,动脉全从尺骨桡骨动脉来,动脉没有逆流的,静脉全归到上膊静脉,经腋窝,经缺盆向下,进入大静脉,回到心。它说进入缺盆联络心,还差不太多。至于下膈到胃,就大错了。脉当然有从心脏下膈到达胃的,但那是别的脉,不是从小指过缺盆进入心的脉,这是第一个错误。跟胃和小肠有关系的脉,就是前面说的肝脉。其中一支联络胃,其中一支联络十二指肠。至于小肠的动脉,只有上肠间膜动脉出来的分枝,也是从大动脉干来的。由小肠到胃的(这句原文:抵胃属小肠),没有这个脉,这是第二个错误。上到脸颊的脉,全从颈脉来,它说从缺盆上脸颊,也相近。但头部的脉,大抵全从颈脉来,总脉只有一个,不是各经特别的分枝,这是第三个错误。锐眦,就是外眼角。耳朵前面有动脉出来,分布在头盖侧面和外眼角旁边,不是从外眼角进入耳朵里,这是第四个错误。从内眼角斜着联络眼睛下边的脉,没有,只有从颧骨(原文只有颧字,加个骨字可能不合适,译注)上到内眼角的,这是第五个错误。
, 百拇医药
又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眦:眼角,译注),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髀:大腿,髀枢应该是躯干和大腿间的关节),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腘:腿弯,译注)中,……至小指外侧。”从内眼角上到额头在头顶上会合的,没有专门的脉。上到额头在头顶上会合的,是额动脉,内眼角动脉与它相连罢了。不是内眼角动脉直接上到头顶,这是第一个错误。从头顶进入联络脑的,是后头动脉的一个小枝,从颅顶孔进入,本来是外颈动脉,在下颚部分枝,不是从前方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沿着脊而下行的,没有动脉,这样逆行而上的只是奇静脉,这是第三个错误。肾和膀胱相联络的,是输尿管。它的动脉是肾动脉,是从大动脉干来的,膀胱动脉是从下腹动脉来的,相互独立,这是第四个错误。况且说这条脉是沿着脊柱来的,这是第五个错误。通过肩胛沿着脊柱通过髀关节在腿弯会合的,没有这条脉。小指外侧的动脉,是从胫骨动脉前后枝来的,出自股动脉,从大动脉干分出来的,没有从肩胛内双管直接下来,在腿弯会合又到小指的,这是第六个错误。
, http://www.100md.com
又说:“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从小指下开始,斜走向足心的,是后胫骨动脉。从足心斜走向小指的,不是逆流的脉,这是第一个错误。通过脊柱属于肾联络膀胱的,没有这条脉,前面已经说了,这是第二个错误。贯穿肝膈的脉,只有门脉,是从自肠来的静脉,与肾没有关系,这是第三个错误。肺肝的脉相互独立,这是第四个错误。沿喉咙到舌根的,是外颈动脉和它的分枝舌动脉,是从锁骨下动脉来的,不是从肺出来的,这是第五个错误。联络心的脉,是心冠动脉,前面已经说过,也不是从肺出来的,这是第六个错误。
又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属于心包络的脉,只有前从膈动脉的心囊分枝,及心囊横膈膜动脉,全来自内乳动脉。而内乳动脉中直的,穿过膈膜下行,是上腹壁动脉,它说下膈联络三焦,差不太多。在腹壁下部的是从下腹壁动脉逆行向上的分枝,与上腹壁动脉相通,已经不是上腹壁动脉了。所以说它联络上中两焦还可以,下焦不是它的范围,不能说联络三焦,这是第一个错误。到腋窝进入手的脉,是腋下动脉,与内乳动脉无关,这是第二个错误矣。从腋以下,驳议见后。
, 百拇医药
又说:“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缺盆,上项系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手腕的脉,驳议见后。心包络的脉,下隔的脉,全属于三焦的脉,前面全有了,没有从手来的,这是第一个错误。上缺盆,上到脖子耳后的,是外颈动脉的分枝,与心包络的脉没有关系,这是第二个错误。耳前的脉也从外颈动脉来,与耳后的脉在耳下分枝,互不干涉,没有从耳后进入耳朵里面,出来走到耳朵前面的,第三个错误。
又说:“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锐眦:外眼角,译注),上抵头角,下耳后,……至肩上,……入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外眼角上,没有脉起始,周围分布的,全是头动脉的分枝,没有独立的一条经脉,这是第一个错误。有从耳后到头角的动脉枝,没有从头角到耳后的,这是第二个错误。胆囊的脉,从肝脉来,不过是一条小分枝而已,应该以肝为主,不应该说属于胆而联络肝,这是第三个错误。况且肝脉直接从大动脉来,不是有独立的,另外从缺盆向下穿过胸膈的,这是第四个错误。从缺盆下腋过肋的,是不是指侧胸廓动脉呢,这条脉只到胸廓各肌肉,不能直接下行进入髀厌,这是第五个错误。外踝之前的动脉,只有胫骨动脉,分枝在腿弯下面分支,是从股动脉来的,没有单独的,从髀厌沿着髀阳来的,这是第六个错误。按内经惯例,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的,三阳在手背脚背,三阴在手心脚心,所以这足少阳脉,作者说的沿脚背上来进入小指次指之间的,是专指足背动脉。足背动脉分布在指间的,全从胫骨动脉前枝来,小指次指之间,没有独立的脉,这是第七个错误。
, 百拇医药
又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腘内廉,……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循喉咙之后,……连目系,上出额,……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沿足背上部,离内踝一寸的,是胫骨动脉后枝,不是逆行的,这是第一个错误。生殖器的脉,从三方来,有从内肠骨动脉来的,有从外肠骨动脉来的,有从股动脉来的,没听说从脚向上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连着胃属于肝联络胆的,前面已经说过,直接从大动脉干来,没听说它从生殖器来,这是第三个错误。由颈部直接上到头的,只有内外颈动脉,没有穿过膈膜来的,这是第四个错误。连着眼睛上到额头的,眼动脉的分枝,叫做上眼窠动脉,来自内颈动脉,与肝胆无关,这是第五个错误。从肝穿过膈膜进入肺的,没有这条脉,从肝穿过膈膜,只有门脉,归到右心,不是进入于肺,这是第六个错误。以上说的,是十二经脉分布路线的错误。详细核对,几乎没有一个字不是错的,从这可以看出旧医在基础上的不精确。根据这种理论来论病,诊病,治病,可信吗?大家可以知道,不用我多说。
第七章 手脉详考
, 百拇医药
读《素问·三部九候论》,知道古人诊脉上下三部都要用,不是只用寸口。还可以知道结喉旁的人迎脉与气口同样受重视,不是只用寸口。从越人难经开始,只取寸口,判断五脏六腑,而医家诊脉,沿用了过来,已经不是内经的理论了。脉就是血管,脉的搏动,与心脏跳动相应,周身上下没有不同。三部也好,人迎也好,寸口也好,是一样的,并不能分配给五脏六腑,也不能推测疾病。从《灵素》提倡脉象开始,越人标榜自己的绝学,王叔和那些人,全附和它,把脉学讨论个没完,寸口脉就成了造物的玄机,生命的关键了。医者恭敬它,病人相信它,梦话瞎说,牢不可破,这是旧医诊病的假门面。所以我对灵素经脉络脉的区别,十二经脉的分布,反驳的特别详细。现在再把手上面的脉,一一详细考查,新旧对照,显示它的错误,不知道可不可以让世人的迷梦醒来呢?
现在全录《灵枢·经脉篇》关于手三阴三阳经脉行走分布的文字,取在手臂的列一个表,凡是三阴脉从左向右读,三阳脉从右向左读。(从表的内容看,这句好象说反了) 部位 指 腕 小臂 肘 大臂 经脉
, 百拇医药
从大指尖出来, 进入寸口上鱼际 沿着小臂 下行到肘 沿大臂内侧下 手 它的分支从次指 沿鱼际 内上骨下 中 行,走在少阴 太 尖内侧出来 沿 心主前面 阴
沿小指内侧从指 到掌后锐骨边, 沿小臂内 下行到肘 沿大臂内后侧, 手 尖出来 进入掌内后侧 后侧 内 走在太阴心主 少 后面 阴
沿中指从指尖出 进入手掌中间 下行到小 进入肘中 沿大臂内侧, 手 来 臂两肌肉 走在太阴少阴 厥 之间 之间 阴
从小指尖开始 沿手外侧上行到 直接向上 从肘内侧 沿大臂外后侧 手 腕部 沿着小臂 两肌肉之 上行太 骨下侧 间出来阳 从小指次指尖开 沿着手表面上行 出来到小 上行到贯 沿着大臂外侧 手 始,上行到两指 到腕部 臂外侧两 肘少 之间 骨之间阳
, 百拇医药
从大指次指尖开 从合骨两骨之间 沿小臂上 进入肘外 上到大臂外前侧手 始 出来,向上进入 侧 侧 侧阳 两肌肉中间明
(鱼际:指手掌内、外侧缘由一组肌群构成稍隆起的部位,外侧称“大鱼际”,内侧称“小鱼际”,译注)
(用纯文本可能这个表会乱,这个表第一行有:部位、指、腕、小臂、肘、大臂、经脉,如果有的跑到第二行的话,请把窗口最大化。) 看上表,各部经脉,都是六条,用今天的解剖来对照(专拿深部动静脉来说明),如下:
大臂部的主血管是上膊动脉(A. brachialis),旁边走的是前后的上膊静脉(Vv. Brachales),全在大臂部内侧,其分支而在内部的,是上下尺骨副动脉(Aa. collaterales ulnares sup. et inf.),是内侧血管,动脉静脉共有五条。而上表内侧经脉,只有手三阴三枝,是错误的。况且上下尺副动脉,是上膊动脉的分支,它的两条上膊静脉,又属于同流,那么大臂部内侧的脉,只有上膊动脉、上膊静脉两条,而说有太阴少阴厥阴,各有专门一条经脉,又错了。
, 百拇医药
大臂部外侧的脉,有两条。从上膊动脉分出一支,叫上膊深部动脉(A. profunda brachii),向外下方走,马上又分成两枝,是中侧副动脉(A. collateralis media)和桡骨侧副动脉(A. collateralis radialis)。而上表说外侧有三条,错了。况且外侧各脉,也是从上膊动脉分出来的,而说手三阳各有专门一经,又是错得厉害。
肘部的脉,在内侧的,前面是上膊动脉,还有在旁边走的两条静脉;后部是上尺骨副动脉,与尺骨反回动脉(A. recurrens ulnaris)形成的肘关节动脉网(Rete articulare cubiti),两脉的上下大体吻合在一起,动静脉共四枝,全是从上膊动脉来的。在外侧者只有一条,是桡骨副行动脉,与桡骨回反动脉(A. recurrens radialis)形成的肘关节动脉网。在中后部的,是中侧副动脉,与骨间反回动脉(A. interossea recurrens)形成的肘关节动脉网。全肘部,内四外一中一,全是从上膊动脉来的。而上表说中三(手太阴厥阴少阳)内二(少阴太阳)外一,是错误的。而且说六条各是专门一条经脉,又错了。
, 百拇医药
臂部脉共八条,内侧三条,是尺骨动脉(A. ulnaris)和旁边的两条静脉(Vv. ulnares);外侧三条,是桡骨动脉(A. radialis)和旁边的两条静脉(Vv. radiales);前后各一条,掌侧骨间动脉(A. interossea volaris),背侧骨间动脉(A. interossea dorsalis)。而上表说只有六枝,是错的。而且说六枝各是专门的一条经脉,又是错的。腕部的脉,大致与臂部相同。而说六枝各是专门的一条经脉,是错的。手指的脉,在手掌侧的,全来自深浅两动脉弓(Arcus volares superficialis und profundus),各手指内外侧各一枝;在手背侧的,出自背侧手根动脉枝(R. carpeus dorsalis)与第一背侧中手动脉(A. metacarpea dorsalis I),也是各手指内外侧各一枝;静脉则全是浅层静脉,不具体讨论。那么五指的脉一共十条,而表中说只有七条(手太阴二),是错的。而且掌侧动脉,全是从尺骨桡骨动脉来的,背侧动脉,是从桡骨动脉来的,推究根源,全是从上膊动脉来的,而说七枝分属六条经脉,是错的。
(待续), http://www.100md.com(余云岫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