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4087
发牢骚不如办点事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3日 《生命时报》 2007.11.13
     编辑同志:

    你好!我儿子今年17岁,现在对什么都看不惯,他看到社会上的贪污腐败、看到有人崇洋媚外,就变得异常激愤。前一阵,他竟然说,中国人学什么外语,这就叫崇洋媚外!甚至他在宿舍到处宣传,不要用外国货,只要看到同学用国外品牌的电脑,他就说人家是“卖国贼”。为此,他得罪了不少同学,爱国是好,但什么都看不惯就是偏执了吧。我真担心他今后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苦恼的父亲

    2007年10月17日

    孩子从记事起,就被灌输了“世界是美好的”的理念,他们一直生活在美好的童话世界里。在这里只有白雪公主和勇敢的小裁缝,只看得到“真、善、美”。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基于儿时所受的教育,他们的思维发展大多朝着太平盛世的方向趋近。他们倾向于做假设性的考虑,“如果怎样,就变成怎样”他们总是认为美好的想法一定就会变成现实,心理学上称这个时期的孩子们为“道德哲学家”。然而随着眼界的开阔,他们逐渐了解到真实社会,发现了教育中不曾出现过的复杂和丑恶。强烈的反差令他们震惊,却又不知该怎样面对,于是,他们选择了和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的行为,被我们讽之为“愤青”。

    孩子的愤青举动,还与他们尚不完善的社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他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情绪上受到挫折,却无力改变现状,便愤世嫉俗,以发泄不满。

    其实,家长和老师包括媒体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不应该“一边倒”,过分渲染“形势一片大好”。当孩子和同学争吵或遇到不公平的事,老师和家长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客观分析,让孩子意识到社会的复杂和多样性。这样,就不至于在他们面对阴暗和不公时,出现“从天堂到地狱”的心理落差。

    另外,对于愤青这个群体,社会上应该持宽容的态度。愤青一族是个激情群体,他们有理想,有想法。不妨多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参与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成熟,逐渐趋于理性。

    愤青自己也要注意,看问题要有耐心,社会事件往往不像他们想象得那样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社会其实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错综复杂的综合体。“心动不如行动”,既然看不惯,那就身体力行,为关注的问题做点什么,而不要一味地牢骚满腹。这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百拇医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 雷 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