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管研究——从“心”向“心血管”的转变
21世纪之初,人类面临着心血管疾病带来的严峻挑战。《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最高,全球每年约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从国内外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均可看出,要应对这一挑战,必须更新理念,转换模式,从下游救治转向上游预防。
“默默”进展的血管壁病变是防治关键
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作用于血管,首先引起动脉内皮功能障碍,若其未获改善,将继之出现小动脉弹性减退,表现为小动脉弹性指数(C2)过早降低。随后大动脉壁变厚,出现动脉硬化,表现为大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大动脉弹性指数(C1)过早下降,伴或不伴机体血压升高、脉压升高。若仍未及时干预,血管壁病变将进一步进展为动脉斑块,在临床上表现为踝臂指数(ABI)降低或血管超声直接观察到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至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较明显的管腔狭窄,从而引发各种临床心血管事件。
从以上的发病机制可以看出,血管壁病变早发于血管腔的粥样斑块形成及狭窄闭塞。在发生临床事件前,血管壁病变经历了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默默”进展时期。故早期检测血管壁病变并及时进行干预是防治心血管病的关键。
, http://www.100md.com
中国血管研究发展现状
血管病学是涉及血管内、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医学、影像医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包括应用多种手段检测血管壁及腔内病变的临床证据;开展和创新各种改善血管壁病变、修复血管腔内病变的治疗模式;研究血管病变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国际上许多知名大学的血管医学和生物学中心致力于血管医学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成立了血管医学及生物学联盟(SVMB),并建立起各种血管医学学术交流的平台。我国学术界虽起步较晚,但已认识到血管研究的重要性,纷纷在各个领域展开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政策支持:2006年,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重大基础课题研究开展了动脉硬化及血管损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的研究;2006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中关于心脑肺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已全面展开;2007年5月16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趋势和综合控制研究”正式启动。
, 百拇医药 成立专业学术组织机构:2006年8月29日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代谢与血管生物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由胡大一教授担任会长,李觉教授担任秘书长,并通过了研究会章程。
形成初步共识:2006年10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出台了《血管早期病变检测的中国专家建议》、《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开展丰富的学术交流: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代谢与血管生物学研究会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多个城市举办了全国动脉硬化早期检测技术学术研讨会。2007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办了首届中国广州血管病学论坛。
国内外发表高质量文章,公布中国人血管研究数据:
由胡大一教授、李觉教授等在辽宁省农村地区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北方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44.1%,患病知晓率仅29.5%;23.6%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仅1.1%血压控制达标。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达47%,超重、肥胖及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
, 百拇医药
此外,胡大一教授选择北京、上海数家医院2274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的横断面调研发现,老年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病死亡及全因死亡率与ABI呈明显负相关。而中国糖尿病患者ABI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全因死亡率的关联也是如此。
笔者及其研究小组完成的血管病学临床研究发现,健康成人血管损伤因子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EMP)和反应动脉功能的指标与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C1、C2等相关。血管修复因素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水平也与C1、C2相关,在增龄、冠心病等异常状态时体内循环EPC水平显著降低,而急性运动可明显提高循环EPC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在基础研究部分,笔者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C反应蛋白体外刺激内皮细胞可使EMP水平升高,很好地解释了血管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炎症与内皮功能障碍的关联。此外,在血管生物力学方面进行的深入研究发现,在低切应力下,内皮祖细胞失去抗血栓、抗血管收缩的特性而表现为促血栓、促血管收缩的表型,上调切应力有助于恢复内皮祖细胞的血管修复功能。
, 百拇医药
中国血管研究前景展望
尽管我国血管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发展上的问题。如长时间以来心血管学界都重视“心”而忽视了“血管”,未能认识到全身血管研究的统一性,对心血管和肾内科范畴的认识也存在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在积极探索血管研究的发展出路。首先,我国的血管研究应符合“公益、规范、预防”的原则;其次,血管研究及检测须由专业组织机构制定规范、共识或是指南,以保证其健康发展;再次,血管研究以预防为主,在实施过程中积极贯彻“三早”方针——即早预防,从青少年开始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早发现,努力推动早期血管病变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早干预,改善生活方式,及时给予药物干预,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在实践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多学科交叉;加强卫生宣教;成立血管病专科;成立血管研讨学术团体并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加强中医药防治血管疾病的研究工作;深入探讨血管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建立综合评估早期血管损伤的诊断体系与治疗策略;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