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I与动脉硬化
早在1914年,英国学者MacWilliam等已经阐述了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变化与血管弹性之间的关系。如果动脉健康而有弹性,当收缩压升高时,舒张压也相应增加。当动脉弹性降低时,随着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增高不明显,有时甚至会降低。这说明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动脉血管弹性。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是于2006年初提出的一种利用常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假设24小时动态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回归斜率可反映动脉硬化程度,1减去该回归斜率即为AASI。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AASI越接近1。
AASI与现有动脉硬化指数相关良好
采用脉搏波分析仪检测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如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中心和外周脉压、中心(CAIx)和外周(PAIx)反射波增压指数等,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166例志愿者中,AASI与PWV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1,P<0.0001)。在348例自然人群样本中,AASI与CAIx(r=0.48)、PAIx(r=0.50)及中心脉压(r=0.50)等密切相关(P<0.0001)。校正身高和心率等影响动脉反射波的变量后,与24小时脉压相比,AASI与CAIx及PAIx的相关程度更为密切(P<0.0001)。在年龄<40岁的人群中,24小时脉压与收缩期增压指数不相关,而AASI则与CAIx和PAIx均显著相关(P<0.05)。提示AASI可能是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早期指标。
AASI随年龄及平均动脉压的升高而上升,随身高增加而下降,而与24小时平均心率无关。女性平均AASI高于男性。在血压正常的受检者中,AASI的95百分位数为0.55。AASI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年轻人(20岁)<0.50,老年人(80岁)<0.70。这一参考值还有待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AASI可反映靶器官损伤
AASI作为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并可预测心脑血管危险。
意大利Leoncini等报告,在188例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AAS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0.17单位),微量白蛋白尿、颈动脉斑块或内中膜增厚、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增加2倍。AASI与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与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都柏林心血管研究对11291例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5.3年,发现AASI是心血管死亡和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尤其是对卒中。对丹麦的一个40岁以上的自然人群(1829例)平均随访9.4年后,AAS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0.14单位),卒中相对危险为1.62(95%CI 1.14~2.28,P=0.007)。日本的OHASAMA人群研究则进一步证实了AASI可在亚洲人群中预测心血管死亡和致死性卒中。
可见,AASI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测量方便,无需新增加专门设备和人员培训。AASI与靶器官损伤相关,可预测心血管危险,对卒中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但AASI是血管功能的一个间接测量指标,受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如动脉反射波、外周阻力等。对于AASI究竟反映了动脉的哪些特性,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对卒中高发的我国人群,其危险预测价值如何,更值得进一步研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