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上接11月1日第5版)
9.大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 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 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方。见397条。将生姜换为人参。)
10.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 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方。见303条。主治表述异。朱鸟俗称朱雀。)
, 百拇医药
11.大朱鸟汤。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羸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 芍药各二两,人参二两,干姜二两。
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等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2.小玄武汤。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真武汤方。见82条。)
, 百拇医药
13.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辍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按,此为《伤寒论》真武汤与理中丸合方。见386条)
上述13方,皆见于《汤液经法》。这就确切证明《伤寒论》是在《汤业经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甲乙经序》对此说得很明白:
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按,通“选”)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余论甚精,皆可施用。
孙奇、林亿《伤寒论序》亦云:
, http://www.100md.com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亦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勤求博采者,主要为《汤液经法》。北宋校正医书局标以“汉张仲景述”,是为有识;《仲景全书》因其旧式,得存其真。
上述13方,不见于今本《伤寒论》者为正阳旦汤、大阴旦汤及大朱鸟汤,其余10方虽见于《伤寒论》,但方名有异。考《汤液经法》32卷之成书时代,在马王堆发现之《五十二病方》后,大体时代为西汉前期作品,观其诸方,已经具有成熟的方剂状态,而《五十二病方》则不然。因可知,我国方剂学在西汉前期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西汉前期道家思想颇受重视(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因而方剂名称亦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东汉末社会思潮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到方剂名称亦随之而变。《辅行诀》对此有说:
, 百拇医药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为正名也,但以某药为名,以推主为识耳。
张仲景“以某药为名,以推主为识”,改变前汉方剂名称之道家色彩,是方剂学的一次革命,这种嘉惠一直延续到今天。
本文的结论是:张仲景《伤寒论》以《汤液经法》为基础而成书,其力证为陶洪景的《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此书原藏敦煌藏经洞,20世纪初为法国传教士伯希和盗窃,在装箱窃运中,为一道士暗藏,后为河北省威县张渥南先生购得,传于嫡孙张大昌。大昌先生将抄卷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经数位专家多次鉴定,确证为敦煌宝卷。今整理之本收录于马继兴教授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及丛纯雨主编的《敦煌中医药全书》。
本文引申出来的两个结论是:
1.我国的方剂学在西汉时期已经走向成熟,标志是《汤液经法》的成书,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
2.“群方之祖”徽号,当归属于《汤液经法》的作者。作者不详。(全文完)
□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百拇医药
9.大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 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 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方。见397条。将生姜换为人参。)
10.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 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方。见303条。主治表述异。朱鸟俗称朱雀。)
, 百拇医药
11.大朱鸟汤。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羸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 芍药各二两,人参二两,干姜二两。
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等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2.小玄武汤。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真武汤方。见82条。)
, 百拇医药
13.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辍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按,此为《伤寒论》真武汤与理中丸合方。见386条)
上述13方,皆见于《汤液经法》。这就确切证明《伤寒论》是在《汤业经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甲乙经序》对此说得很明白:
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按,通“选”)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余论甚精,皆可施用。
孙奇、林亿《伤寒论序》亦云:
, http://www.100md.com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亦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勤求博采者,主要为《汤液经法》。北宋校正医书局标以“汉张仲景述”,是为有识;《仲景全书》因其旧式,得存其真。
上述13方,不见于今本《伤寒论》者为正阳旦汤、大阴旦汤及大朱鸟汤,其余10方虽见于《伤寒论》,但方名有异。考《汤液经法》32卷之成书时代,在马王堆发现之《五十二病方》后,大体时代为西汉前期作品,观其诸方,已经具有成熟的方剂状态,而《五十二病方》则不然。因可知,我国方剂学在西汉前期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西汉前期道家思想颇受重视(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因而方剂名称亦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东汉末社会思潮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到方剂名称亦随之而变。《辅行诀》对此有说:
, 百拇医药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为正名也,但以某药为名,以推主为识耳。
张仲景“以某药为名,以推主为识”,改变前汉方剂名称之道家色彩,是方剂学的一次革命,这种嘉惠一直延续到今天。
本文的结论是:张仲景《伤寒论》以《汤液经法》为基础而成书,其力证为陶洪景的《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此书原藏敦煌藏经洞,20世纪初为法国传教士伯希和盗窃,在装箱窃运中,为一道士暗藏,后为河北省威县张渥南先生购得,传于嫡孙张大昌。大昌先生将抄卷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经数位专家多次鉴定,确证为敦煌宝卷。今整理之本收录于马继兴教授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及丛纯雨主编的《敦煌中医药全书》。
本文引申出来的两个结论是:
1.我国的方剂学在西汉时期已经走向成熟,标志是《汤液经法》的成书,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
2.“群方之祖”徽号,当归属于《汤液经法》的作者。作者不详。(全文完)
□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