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生死 安享天年
人到老年,一般忌讳谈死,可许多长寿名人,他们到了耄耋之年,不但不忌讳死,而且还笑谈生死,这种唯物精神和乐观心态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他们长寿的原因吧。
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年96岁高龄了,依然乐观开朗。最近季老笑着对记者说:“我虽是‘四半’之人——半聋、半瞎、半瘸、半拐,所幸脑子还管用。说是回报社会也好,发挥余热也好,人活着总要做些事情。别的干不了,写写文章还可以……”季老对生老病死看得很开,他笑称自己信奉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说自己在北大并不是最年长的,还有两三位比他大的。他戏说自己:“排着队,朝前走,不加塞儿,不落后……”季老的豁达、乐观、爽朗,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吧。
我国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年轻时就体弱多病,曾多次因病休学、长期住院,甚至是“摸过阎王鼻子”的人,但却长寿到99岁,成为老寿星,可谓是奇迹。晚年对于病痛的折磨也不屈服,他在《病中抒怀》里这样写道:“老来病院半为家,苦药天天代绿茶。榻上谁云销浩气,飞腾意马到天涯。”依然是满腔的豪气。所以,他能在一次次病危中挺了过来,陪他渡过难关的医护人员都由衷地赞叹“太不容易了。这老头,真牛!”臧老的夫人郑曼更佩服:“他是个心量很宽的人,否则也活不到这样的高寿。”
, http://www.100md.com
国学大师张中行(98岁),当记者面对一直病卧在榻的张老问道:“您怎么看待生死的?”这个当年风流倜傥的北大才子回答:“至于说我自己怎么看待生死,我想怎么看都没有用,只能任其自然,生就生了,到了相当的时候死就死了,完全任其自然。”正是这种对待死亡的豁达心态,使他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又创造了学问的奇迹。所以,著名学者季羡林称张中行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91岁了,每天工作12个小时、开个人网站、写“博客”被称为“酷老头”。他称自己“有一个生活哲学,叫做‘喜喜’,前一个喜是动词,后一个喜是名词,意思就是只记有趣的事,从不回忆那些苦事,更不喜欢发愁。有时候我都开玩笑说自己是‘老不死’”。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长命百岁”这个话题?于老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很紧张。长命百岁的人是有,但是我觉得这样用年月来算生命太粗,但是用分秒来算又太细。我有一个口号叫“长命八十万小时”,能活多少就是多少,活过了就算赚了。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天都能“自觉”地活着,并且有一点乐趣。
, http://www.100md.com
章克标是三十年代著名的海派作家(107岁),早在97岁时,就写文章:“我‘立志’要活100岁,从1900年到2000年,与20世纪相始终,做一个完整的世纪人。” 1999年百岁老人章克标刊登了一则“征伴求侣启事”,章老也由此成了备受注目的“百岁新郎”。后来章老看到许多老朋友都去世了,他风趣地说:“年轻的朋友虽然也不少,但总没有死的那么多。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看来我也很可以归天入土,等阎罗王的请帖来,估计为期总也不远了。”正因为他毫不忌讳死,所以,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位最长寿的人瑞。
南京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集,1900年生于四川,是我国生物化学界的一代巨匠,抗衰老研究的领头人。谈及生与死的关系时,郑老吟诵了他写的《生死辩》,诗中正是他抗衰老理论的总结。“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仅朝夕。寿夭虽各殊,其死则为一。造物巧安排,人无能为力。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劳逸应适度,尤宜慎饮食。小病早求医,大病少焦急。来之即安之,自强应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当可必。”郑老说:“且喜老来健,尚无颓废姿,天如假我年,还将再著书。这就是我一个百岁老人的追求。” (林来生), http://www.100md.com
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年96岁高龄了,依然乐观开朗。最近季老笑着对记者说:“我虽是‘四半’之人——半聋、半瞎、半瘸、半拐,所幸脑子还管用。说是回报社会也好,发挥余热也好,人活着总要做些事情。别的干不了,写写文章还可以……”季老对生老病死看得很开,他笑称自己信奉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说自己在北大并不是最年长的,还有两三位比他大的。他戏说自己:“排着队,朝前走,不加塞儿,不落后……”季老的豁达、乐观、爽朗,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吧。
我国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年轻时就体弱多病,曾多次因病休学、长期住院,甚至是“摸过阎王鼻子”的人,但却长寿到99岁,成为老寿星,可谓是奇迹。晚年对于病痛的折磨也不屈服,他在《病中抒怀》里这样写道:“老来病院半为家,苦药天天代绿茶。榻上谁云销浩气,飞腾意马到天涯。”依然是满腔的豪气。所以,他能在一次次病危中挺了过来,陪他渡过难关的医护人员都由衷地赞叹“太不容易了。这老头,真牛!”臧老的夫人郑曼更佩服:“他是个心量很宽的人,否则也活不到这样的高寿。”
, http://www.100md.com
国学大师张中行(98岁),当记者面对一直病卧在榻的张老问道:“您怎么看待生死的?”这个当年风流倜傥的北大才子回答:“至于说我自己怎么看待生死,我想怎么看都没有用,只能任其自然,生就生了,到了相当的时候死就死了,完全任其自然。”正是这种对待死亡的豁达心态,使他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又创造了学问的奇迹。所以,著名学者季羡林称张中行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91岁了,每天工作12个小时、开个人网站、写“博客”被称为“酷老头”。他称自己“有一个生活哲学,叫做‘喜喜’,前一个喜是动词,后一个喜是名词,意思就是只记有趣的事,从不回忆那些苦事,更不喜欢发愁。有时候我都开玩笑说自己是‘老不死’”。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长命百岁”这个话题?于老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很紧张。长命百岁的人是有,但是我觉得这样用年月来算生命太粗,但是用分秒来算又太细。我有一个口号叫“长命八十万小时”,能活多少就是多少,活过了就算赚了。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天都能“自觉”地活着,并且有一点乐趣。
, http://www.100md.com
章克标是三十年代著名的海派作家(107岁),早在97岁时,就写文章:“我‘立志’要活100岁,从1900年到2000年,与20世纪相始终,做一个完整的世纪人。” 1999年百岁老人章克标刊登了一则“征伴求侣启事”,章老也由此成了备受注目的“百岁新郎”。后来章老看到许多老朋友都去世了,他风趣地说:“年轻的朋友虽然也不少,但总没有死的那么多。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看来我也很可以归天入土,等阎罗王的请帖来,估计为期总也不远了。”正因为他毫不忌讳死,所以,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位最长寿的人瑞。
南京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集,1900年生于四川,是我国生物化学界的一代巨匠,抗衰老研究的领头人。谈及生与死的关系时,郑老吟诵了他写的《生死辩》,诗中正是他抗衰老理论的总结。“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仅朝夕。寿夭虽各殊,其死则为一。造物巧安排,人无能为力。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劳逸应适度,尤宜慎饮食。小病早求医,大病少焦急。来之即安之,自强应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当可必。”郑老说:“且喜老来健,尚无颓废姿,天如假我年,还将再著书。这就是我一个百岁老人的追求。” (林来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