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散膏”考义及临床价值
□ 王亚平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
《难经》继《内经》之后,对脏腑功能、解剖度量,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有所发展。《难经》提出脾“主裹血”论点,即是后世“脾统血”的理论依据。《难经》在中医经典中首次提出“散膏”概念,并认为“散膏”作为脾之副脏,具有协同脾主运化、统摄营血、温养五脏的功能。虽然言简意赅,内容扼要,但基本符合现代脏腑解剖、生理功能和临床实际。
“散膏”涵义浅识
《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其中“散膏”,历代注家,多数未释其意,一带而过;亦有注释含糊不清,望文生义者。如清代徐大椿在《难经经释·第四十二难》中说:“散膏,津液之不凝者。”《中国医学大辞典》亦从其说,谓:“膏脂之流散而不凝者。”然考《难经》此段全文之义,主要论述脏腑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此处所论“散膏”应是一个解剖概念,而非指人体膏脂、津液的流存形态,而膏脂流散不凝者亦难以度量,津液若凝固,则非病莫属。故此类解释不能明理,似属牵强附会。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大辞典》由于主编者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解释其意则客观明晰。其谓:“散膏,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又说:“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清代叶霖在《难经正义·四十二难》中说“散膏”,“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叶氏明确提出“散膏”即“胰腺”。张山雷亦认可叶氏之说,其在《难经汇注笺正》说:“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长约五寸,……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易经·难经新释》谓:散膏“是胰腺组织,又说指脾脏附近的一种组织。”《难经译释》谓:“散膏,近脾的一种组织。”《难经校释》亦认同散膏为胰腺。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任继学先生,在《任继学经验集·消渴病之管见》中明确指出:“消渴病的病位之本在人体之‘散膏’,即今之胰腺。”说明多数医家对散膏为胰腺均有共识。
“散膏”功能述要
《难经汇注笺正》认为散膏功能与脾相合,曰:“此甜肉之汁,运入小肠,亦所以助消化者,正与古人脾司运化之义符合。”认为散膏兼司脾之运化功能。任继学先生进一步提出:“散膏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其体有多种肌核组成,内通经络血脉,为津、精之通道,外通玄府,以行气液,故人体内外之水精,其升降出入皆由‘散膏’行之。”说明散膏功能内通经络,外合肌肤,升清降浊、输布精微。此为近代医家对散膏功能较为详备的论述。
, http://www.100md.com
《黄庭经·内景经》曰:“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厥字灵元名混康,治人百病消谷粮。”古人历来将脾胃同称为“太仓”,胰体狭长,覆于脾胃之上,其“脾长”是象征着胰腺的形状与脾胃的关系而言。《黄庭经·医疏》说:“厥字者,即脾长之神,其名为混康,其字则曰灵源也。混,混元之意。康,丰盛安乐之意。意为人身灵性之泉源与丰盛之元气,是由脾长与脾胃消磨水谷而来。”又明确指出:“脾长者,胰也,非脾也。以脾部与脾长并列,足以证明为二物而非一体也。”认为脾胃与胰腺有同主运化、消磨水谷的功能,为人的灵气与元气之源泉。以上观点说明散膏、脾长与胰腺乃异名同属,为脾之副脏,与脾共主运化、化生气血、升清降浊、输布精微、供养周身。若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酗酒蓄毒,则变生痰热瘀毒,损伤脾胃与散膏,继而,浸蚀三焦,气化受阻,故气不化精,精不化液,精微不能正常输布,造成异常积聚,痰热邪毒,瘀滞血脉,呈现“凝、聚、浓、黏”状态,形成痰瘀互结。这与现代医学“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微循环障碍”相互影响的病理特点相似。
临床价值探索
, http://www.100md.com
《难经》有关“散膏”的论述,既说明了脾与胰的解剖部位、结构形态,又说明了脾与胰的络属关系,功能作用。从临床实际来看,“散膏”功能失调与消渴病发病密切相关。消渴病,中医历来认为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病位主要在肺、脾、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称;但由于现代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中真正具有典型三消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而脾虚湿盛、痰热内壅、血脉瘀滞者不少;任继学先生认为,始载于《外台秘要》等“文献中记载之消肺、消中、消肾,不应是消渴病证之分类及辨证体系,而是消渴病发展进程中的合并证。”这里提出消渴病的治疗时间窗概念,若已出现“三消”为主证者,则病多已进入消渴病中、后期,并出现合并症,治疗较为困难。广安门医院仝小林先生亦认为,消渴病“三消辨证不合今宜,而其病机特点以痰湿、热毒、瘀滞为主。”由此系统提出消渴病郁、热、虚、损病机的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按此病机变化规律,在痰湿、热毒、瘀滞阶段,对消渴病进行积极治疗,较为有效。此阶段多为脾胃、散膏受损初期,若“由损致伤,由伤致逆,由逆致变。”即虚、损阶段,治之较难。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金洪元教授,从医40余年,一生溯求医源、精勤不倦,崇尚脾胃学说,尤擅调脾胃治消渴病,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厚味、脾胃功能失调,是消渴病重要病机。”在此临床思路指导下,我们多年探索从脾、散膏论治消渴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说明中医调理脾胃法蕴含调理“散膏”的丰富内容,值得深入研究。, 百拇医药
《难经》继《内经》之后,对脏腑功能、解剖度量,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有所发展。《难经》提出脾“主裹血”论点,即是后世“脾统血”的理论依据。《难经》在中医经典中首次提出“散膏”概念,并认为“散膏”作为脾之副脏,具有协同脾主运化、统摄营血、温养五脏的功能。虽然言简意赅,内容扼要,但基本符合现代脏腑解剖、生理功能和临床实际。
“散膏”涵义浅识
《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其中“散膏”,历代注家,多数未释其意,一带而过;亦有注释含糊不清,望文生义者。如清代徐大椿在《难经经释·第四十二难》中说:“散膏,津液之不凝者。”《中国医学大辞典》亦从其说,谓:“膏脂之流散而不凝者。”然考《难经》此段全文之义,主要论述脏腑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此处所论“散膏”应是一个解剖概念,而非指人体膏脂、津液的流存形态,而膏脂流散不凝者亦难以度量,津液若凝固,则非病莫属。故此类解释不能明理,似属牵强附会。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大辞典》由于主编者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解释其意则客观明晰。其谓:“散膏,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又说:“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清代叶霖在《难经正义·四十二难》中说“散膏”,“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叶氏明确提出“散膏”即“胰腺”。张山雷亦认可叶氏之说,其在《难经汇注笺正》说:“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长约五寸,……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易经·难经新释》谓:散膏“是胰腺组织,又说指脾脏附近的一种组织。”《难经译释》谓:“散膏,近脾的一种组织。”《难经校释》亦认同散膏为胰腺。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任继学先生,在《任继学经验集·消渴病之管见》中明确指出:“消渴病的病位之本在人体之‘散膏’,即今之胰腺。”说明多数医家对散膏为胰腺均有共识。
“散膏”功能述要
《难经汇注笺正》认为散膏功能与脾相合,曰:“此甜肉之汁,运入小肠,亦所以助消化者,正与古人脾司运化之义符合。”认为散膏兼司脾之运化功能。任继学先生进一步提出:“散膏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其体有多种肌核组成,内通经络血脉,为津、精之通道,外通玄府,以行气液,故人体内外之水精,其升降出入皆由‘散膏’行之。”说明散膏功能内通经络,外合肌肤,升清降浊、输布精微。此为近代医家对散膏功能较为详备的论述。
, http://www.100md.com
《黄庭经·内景经》曰:“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厥字灵元名混康,治人百病消谷粮。”古人历来将脾胃同称为“太仓”,胰体狭长,覆于脾胃之上,其“脾长”是象征着胰腺的形状与脾胃的关系而言。《黄庭经·医疏》说:“厥字者,即脾长之神,其名为混康,其字则曰灵源也。混,混元之意。康,丰盛安乐之意。意为人身灵性之泉源与丰盛之元气,是由脾长与脾胃消磨水谷而来。”又明确指出:“脾长者,胰也,非脾也。以脾部与脾长并列,足以证明为二物而非一体也。”认为脾胃与胰腺有同主运化、消磨水谷的功能,为人的灵气与元气之源泉。以上观点说明散膏、脾长与胰腺乃异名同属,为脾之副脏,与脾共主运化、化生气血、升清降浊、输布精微、供养周身。若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酗酒蓄毒,则变生痰热瘀毒,损伤脾胃与散膏,继而,浸蚀三焦,气化受阻,故气不化精,精不化液,精微不能正常输布,造成异常积聚,痰热邪毒,瘀滞血脉,呈现“凝、聚、浓、黏”状态,形成痰瘀互结。这与现代医学“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微循环障碍”相互影响的病理特点相似。
临床价值探索
, http://www.100md.com
《难经》有关“散膏”的论述,既说明了脾与胰的解剖部位、结构形态,又说明了脾与胰的络属关系,功能作用。从临床实际来看,“散膏”功能失调与消渴病发病密切相关。消渴病,中医历来认为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病位主要在肺、脾、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称;但由于现代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中真正具有典型三消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而脾虚湿盛、痰热内壅、血脉瘀滞者不少;任继学先生认为,始载于《外台秘要》等“文献中记载之消肺、消中、消肾,不应是消渴病证之分类及辨证体系,而是消渴病发展进程中的合并证。”这里提出消渴病的治疗时间窗概念,若已出现“三消”为主证者,则病多已进入消渴病中、后期,并出现合并症,治疗较为困难。广安门医院仝小林先生亦认为,消渴病“三消辨证不合今宜,而其病机特点以痰湿、热毒、瘀滞为主。”由此系统提出消渴病郁、热、虚、损病机的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按此病机变化规律,在痰湿、热毒、瘀滞阶段,对消渴病进行积极治疗,较为有效。此阶段多为脾胃、散膏受损初期,若“由损致伤,由伤致逆,由逆致变。”即虚、损阶段,治之较难。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金洪元教授,从医40余年,一生溯求医源、精勤不倦,崇尚脾胃学说,尤擅调脾胃治消渴病,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厚味、脾胃功能失调,是消渴病重要病机。”在此临床思路指导下,我们多年探索从脾、散膏论治消渴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说明中医调理脾胃法蕴含调理“散膏”的丰富内容,值得深入研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