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临床读经典
□ 尚学瑞 赵士运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因其言简意奥,某些篇章多生歧义,此时若联系临床斟字酌句,往往柳暗花明,解决许多问题。
《伤寒论》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微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文中“其人短气但坐”,《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等教材都这样断句,把“但坐”当成“短气”的修饰词,表示短气严重,必须坐姿。其实这是错误的。太阳病发汗不透彻,致外邪不得宣泄,抑郁在表,肺气不利,出现病仍在太阳之面红、烦躁、痛苦不可名状、短气、脉涩等症。但“短气”究竟有多严重?从仲景文法看,“短气”与“喘”有程度之别,言“短气”则轻于“喘”,“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尚未到“但坐”地步,其“烦躁”也未到大青龙汤“不汗出而烦躁”的地步,而本条“短气”只是因“汗出不彻”,怎么可能“但坐”!从临床看,表证发汗不足,短气症状并不明显。后来细读知,此句应在“其人短气”后断句,“但坐”应随后句,即“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坐以”是古文常用的表原因的固定结构,意即“是因为”,如《外台秘要》有“夫酒客渴者,比致吐血。此坐以极饮过多所致也”,唐杜牧有“停车坐爱枫林晚”之句,其中“坐以”、“坐”均属此义。如此则文理皆通。
, 百拇医药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篇》第6条:“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其中“喜悲伤欲哭”句,有些学者、教材都把“喜”字释成脏躁的一个症状,即“喜笑不止”,其实这是错误的。仲景之脏躁证是因思虑或疲劳过度所致的阴津暗耗,心脾两虚的纯虚之证,以悲伤欲哭,情绪低沉为特点,所以用甘草、小麦、大枣来补益心脾而安神。笔者曾治一中年女性胡某,其夫突遇车祸而亡,使本来性格内向的她整日以泪洗面,失眠,消瘦。经用甘麦大枣汤加远志、酸枣仁,32剂基本治愈。如果把“喜”理解为“喜笑不止”,与“悲伤欲哭”并见,则属中医之“癫证”,有虚有实,甘麦大枣汤难收确效。因此,句中“喜”字作“喜好”讲,为意动词,《说文解字》释作“好也”,可引申为“易”等。仲景此类用法很多,如《伤寒论》96条“心烦喜呕”,第23条“其人喜忘者”,《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篇第1条“喜中风”等,“喜”字均属此义。
《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 百拇医药
文中“足”、“脚”同时出现,是否同义多有争议,全国高校教材《伤寒论选读》(1976版)、山西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1956版)等均将二者释作同一部位,指现代的脚。但这是错误的。足、脚在一段文字中同见,其义显然有别。其实,古语中的“脚”指的是小腿(膝以下,踝以上),而“足”才是真正的脚丫子。《说文解字》云:“脚,胫也”。笔者曾遇一病人,老年男性,小腿经常抽筋,腿难伸直,深以为苦。经西医补钙等治疗,效果不显。笔者诊其舌红少苔,脉弦细。辨为阴血不濡,筋脉失养。于是以芍药甘草汤加味,7剂而愈。可见脚挛急正是指小腿挛缩拘急。同理,《金匮要略》相关篇章中的“臂脚直”、“脚缩”、“脚重如脱”等,其“脚”字均指小腿而言。而“足”字则指现代的脚,如本条“厥愈足温”。《伤寒论》315条的“手足厥寒”,相当于西医之雷诺氏病,正发生于手脚末梢。其它还有《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的“独足肿大”等。
《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对“支节烦疼”之“烦”字,历代注释诸家常随文释义,作“热”、“闷”、“烦躁”解,伤寒大家成无己甚至注成“烦者,风也”,将“烦”当作因风引起的一个自觉症状。其实,“烦”字可作“烦闷”解,如本文一、三例中的“其人躁烦”、“心烦”等,但在此若作“烦闷”解,支节疼痛且烦就叫人费解。这里“烦”作副词解更妥,形容“疼”的程度,意为“很疼”、“疼得很”,这在古书也有例证,如《增韵》:“烦,不简也”。不简乃繁多之义。《商君书》云:“烦言饰辞,而无实用。”“烦言”即多余的话,烦作副词。《伤寒论》中,此类用法还见于174条“身体疼烦”,175条“骨节烦痛”等。笔者注意,临床上柴胡桂枝汤证患者,确实可出现身体及骨节疼痛甚者。 D3, 百拇医药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因其言简意奥,某些篇章多生歧义,此时若联系临床斟字酌句,往往柳暗花明,解决许多问题。
《伤寒论》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微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文中“其人短气但坐”,《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等教材都这样断句,把“但坐”当成“短气”的修饰词,表示短气严重,必须坐姿。其实这是错误的。太阳病发汗不透彻,致外邪不得宣泄,抑郁在表,肺气不利,出现病仍在太阳之面红、烦躁、痛苦不可名状、短气、脉涩等症。但“短气”究竟有多严重?从仲景文法看,“短气”与“喘”有程度之别,言“短气”则轻于“喘”,“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尚未到“但坐”地步,其“烦躁”也未到大青龙汤“不汗出而烦躁”的地步,而本条“短气”只是因“汗出不彻”,怎么可能“但坐”!从临床看,表证发汗不足,短气症状并不明显。后来细读知,此句应在“其人短气”后断句,“但坐”应随后句,即“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坐以”是古文常用的表原因的固定结构,意即“是因为”,如《外台秘要》有“夫酒客渴者,比致吐血。此坐以极饮过多所致也”,唐杜牧有“停车坐爱枫林晚”之句,其中“坐以”、“坐”均属此义。如此则文理皆通。
, 百拇医药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篇》第6条:“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其中“喜悲伤欲哭”句,有些学者、教材都把“喜”字释成脏躁的一个症状,即“喜笑不止”,其实这是错误的。仲景之脏躁证是因思虑或疲劳过度所致的阴津暗耗,心脾两虚的纯虚之证,以悲伤欲哭,情绪低沉为特点,所以用甘草、小麦、大枣来补益心脾而安神。笔者曾治一中年女性胡某,其夫突遇车祸而亡,使本来性格内向的她整日以泪洗面,失眠,消瘦。经用甘麦大枣汤加远志、酸枣仁,32剂基本治愈。如果把“喜”理解为“喜笑不止”,与“悲伤欲哭”并见,则属中医之“癫证”,有虚有实,甘麦大枣汤难收确效。因此,句中“喜”字作“喜好”讲,为意动词,《说文解字》释作“好也”,可引申为“易”等。仲景此类用法很多,如《伤寒论》96条“心烦喜呕”,第23条“其人喜忘者”,《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篇第1条“喜中风”等,“喜”字均属此义。
《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 百拇医药
文中“足”、“脚”同时出现,是否同义多有争议,全国高校教材《伤寒论选读》(1976版)、山西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1956版)等均将二者释作同一部位,指现代的脚。但这是错误的。足、脚在一段文字中同见,其义显然有别。其实,古语中的“脚”指的是小腿(膝以下,踝以上),而“足”才是真正的脚丫子。《说文解字》云:“脚,胫也”。笔者曾遇一病人,老年男性,小腿经常抽筋,腿难伸直,深以为苦。经西医补钙等治疗,效果不显。笔者诊其舌红少苔,脉弦细。辨为阴血不濡,筋脉失养。于是以芍药甘草汤加味,7剂而愈。可见脚挛急正是指小腿挛缩拘急。同理,《金匮要略》相关篇章中的“臂脚直”、“脚缩”、“脚重如脱”等,其“脚”字均指小腿而言。而“足”字则指现代的脚,如本条“厥愈足温”。《伤寒论》315条的“手足厥寒”,相当于西医之雷诺氏病,正发生于手脚末梢。其它还有《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的“独足肿大”等。
《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对“支节烦疼”之“烦”字,历代注释诸家常随文释义,作“热”、“闷”、“烦躁”解,伤寒大家成无己甚至注成“烦者,风也”,将“烦”当作因风引起的一个自觉症状。其实,“烦”字可作“烦闷”解,如本文一、三例中的“其人躁烦”、“心烦”等,但在此若作“烦闷”解,支节疼痛且烦就叫人费解。这里“烦”作副词解更妥,形容“疼”的程度,意为“很疼”、“疼得很”,这在古书也有例证,如《增韵》:“烦,不简也”。不简乃繁多之义。《商君书》云:“烦言饰辞,而无实用。”“烦言”即多余的话,烦作副词。《伤寒论》中,此类用法还见于174条“身体疼烦”,175条“骨节烦痛”等。笔者注意,临床上柴胡桂枝汤证患者,确实可出现身体及骨节疼痛甚者。 D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