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了一个自杀三次的人
今年9月10日我值班,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情令我记忆颇为深刻。那天,不仅仅是教师节,也是大家很少知晓的“世界预防自杀日”。
那天中午天气很热,一辆急救车呼啸而至,大家从车上抬下一名年轻女子。她呼吸微弱,脸色发紫,心电图显示“心室逸搏”,这往往是临终前的心律,外周血压已经测不到了,对外界刺激也没有任何反应。经验告诉我,这是一名极其危重的患者,生命对她而言稍纵即逝。
“马上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打开呼吸机,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建立静脉通道!配出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做好深静脉穿刺和临时心脏起搏准备。”我布置着任务,和急救小组一起投入到紧急救治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走出抢救室向家属了解情况。
门口站着一位年轻男子和一对老夫妇。年轻人告诉我,患者服用了数十片利血平、心律平和安定,可能还有其他药物。情况太危险了,利血平这种药降压作用持久,因为不安全,在临床上已经趋于淘汰;心律平会使患者心动过缓,甚至停止跳动;安定,则是传统的“自杀药”。患者真是九死一生!简单向家属交代病情后,我迅速返回抢救室,向大家指示进一步抢救方案:一定要维持住心率和血压,加大输液量和速度,送血尿毒物分析到实验室,临时心脏起搏,透析血液净化治疗……
经过全力以赴的抢救,患者脱离了危险,对此我颇有成就感。后来有一天,我与那名年轻男子不期而遇。他告诉我,患者是他的前妻,这已经是她第三次自杀了。我当时愕然!
在我的病人当中,很多垂暮之年的老人恳求医生延长他们的生命,而不少人正值青春年少却匆匆放弃宝贵的生命。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令人深思。
据悉,我国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自杀已成青少年首位死因。如今,当生存压力越来越让人窒息时,自杀成了许多人的逃避方式。
让人难以轻松的是,笔者写这篇文章时又惊悉附近大学一名学生坠楼自杀。愿全社会都来关注心理健康,愿生命之树常青!
(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医师), 百拇医药(郭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