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编者按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ement, VCI)的概念,呼吁积极识别和控制引起各种认知损害的血管性危险因素。为了促进国内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规范诊疗,国内著名神经科专家成立了共识专家组,经反复探讨和修订,共同编篡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全文已于2007年12月1日在《中华内科杂志》正式发表。此次共识的亮点在于从血管角度进一步探究认知功能损害,并呼吁临床加强对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重视与治疗。对于共识的出台,国内许多专家纷纷表示赞成与肯定,并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意见。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专家共识》的三大重任
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 教授
首先,《共识》的推出是为了提高医生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认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在卒中后1年,仍有将近70%的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图1)。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VCI的诊断率很低。
, 百拇医药
其次,该《共识》提供了一个相对规范的诊断方法,为临床实际操作提供了指导。
第三,《共识》将使脑卒中的治疗理念发生转变。传统观念更多关注躯体功能的恢复,实际上,认知和情绪也是影响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从单纯的治疗观念转变为全面的护理观念,关注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关注生活质量。
防治VCI,从卒中开始
北京安贞医院 张茁 教授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已证明,卒中不仅会导致偏瘫、失语等躯体功能障碍,大多数卒中患者还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约250万,这是个庞大的VCI高危人群。为有效预防VCI,应将防治工作提前到卒中发生时,甚至卒中发生前。将卒中作为防治VCI的切入点,在临床上简便易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卒中大国,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填补认知障碍领域的一大空白
上海仁济医院 李焰生 教授
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并非一定要达到痴呆那样严重的程度,而且达到那种程度时,基本已无能为力。所以,预防或识别出病情较轻的患者给予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一领域长期以来都是空白,因此VCI共识的推出在中国一定有前景。
积极识别和干预VCI的危险因素
北京军区总医院 张微微 教授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发展到痴呆程度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阶段,但如果出现血管性事件(如脑卒中),痴呆的进程就会大大加速。因此,在这个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预防和干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就可能延缓患者演变成痴呆的过程。对这些患者,应尽早使用疗效经大样本研究证实的药物,例如尼莫地平,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002年Cochrane循证医学中心对14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血管性、退行性和混和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图2)。
, http://www.100md.com
重视血管因素在痴呆中的地位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 王少石 教授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痴呆的发生与血管病密切相关。关于VCI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76%血管性痴呆和57%无痴呆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有卒中史。血管因素在痴呆发病过程中究竟起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进行干预?解答这些问题实际就是我们撰写《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专家共识》的主要目的。该《共识》的出台,对中国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血管因素在痴呆中的地位,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提醒医生:注重脑血管病的同时应注重认知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安定 教授
《共识》的推出,进一步深化及强调了早期具有血管性因素及早期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而在患者最终演变为痴呆之前的这个阶段,为我们进行早期干预提供了机会。我想这个《共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醒所有注重脑血管病的医生,应该更加注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痴呆的发病情况(图3)。
对医患双方均具有重要预防意义
广东省人民医院 王丽娟 教授
患者一旦发展到痴呆的程度,就已经错失了有效干预的最佳时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概念,对在痴呆前期进行早期干预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且,通过宣传推广,不仅医生,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患者及其家属也会认识到疾病相关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和早期症状,从而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这对痴呆的预防很有价值。,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