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类癌及类癌综合征 > 结、直肠癌
编号:11661851
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2日
     肠息肉

    大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大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息肉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的;可以分布于结肠、直肠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结肠和直肠;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

    病因

    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据研究可能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他慢性刺激、种族、饮食成分及结构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由于病理性质的类型不同,而临床表现或有差异,但主要以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为常见症状。

, http://www.100md.com     大肠腺瘤常无任何自觉症状,而是在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时偶然发现。大便带血或粘液血便是其多见症状,每次排便均见,并不与粪便混合,或在粪便表面;血色鲜红,量不多,夹有粘液,有时忽然大量出血;长时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位于直肠的较大腺瘤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有下坠感,很低的腺瘤大便时可脱出肛外。在个别情况,结肠腺瘤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

    儿童型息肉以便血、腹泻、息肉脱出或腹痛、贫血等症多见,有时还可并发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其血便色泽鲜红,附于粪便表面,不相混杂,出血量一般不大,甚似内痔出血。

    家族性息肉病,早期可完全无症状,出现症状的年龄平均约20岁左右;其临床表现亦主要是大便带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常有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时可见大小息肉脱至肛门。此外,患者还可有不同程序的腹部不适,以及疲乏、无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诊断依据
, http://www.100md.com
    (1)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①多有家族遗传史,青少年发病较多。

    ②可无症状,或出现腹痛、腹泻、血便或粘液血便、贫血、低蛋白血症、低血钾、肠梗阻等。

    ③结肠镜检查,息肉形态多样,球形、梨形或有分叶,单个或多个,多有蒂,表面光滑或有糜烂渗血,病理活检可以确诊。

    ④X线钡剂检查可见充盈缺损。

    (2)结肠息肉:

    ①便血或粘液便。

    ②可有里急后重、便包、或排便次数增多等。

    ③X线钡剂灌肠可有充盈缺损。
, http://www.100md.com
    ④纤维肠镜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肿块。

    ⑤病理切片明确诊断。

    (3)直肠息肉:

    ①大便带血,色鲜红、量不多,无自觉疼痛。排便时息肉可脱出,排便后还纳。偶可见粪便上有勾槽,多见于儿童。

    ②肛指检查可触及圆形、质软、有弹性、带蒂或无蒂之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肿物。

    ③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常可见肿物,并可采取活体组织明确诊断。

    ④X线钡剂灌肠,可确定息肉部位及数目,可助鉴别诊断。

    治疗

    根据息肉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平时最多见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前者与大肠炎症反应有关,后者则由于结肠粘膜表面细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对腺瘤性息肉,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它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如果长久存在于肠腔内,则有恶变的可能。因此,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得了炎症性息肉,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每隔1—2年作一次结肠镜随访即可。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过肠镜下电凝方法直接切除,凡直径≥lcm而完整摘除困难或广蒂者,先行咬取活检,排除癌变后经手术完整摘除。如有癌变则根据癌变范围,选择局部肠壁或肠切除手术。
, 百拇医药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又叫多发性息肉病,与以上息肉不同的是,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而且多发,可布满结肠和直肠,具有很高的癌变倾向。好发于青年,一般15~25岁青春期开始出现临床症状,30岁左右最明显。

    息肉的形态、大小不一,肉眼可见在肠粘膜上有许多散在的豆粒大小的息肉,或多发的小息肉在肠粘膜上呈绒毡状,小息肉有蒂者极少,病理与腺瘤样息肉相同。

    息肉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见的症状有腹泻、腹痛、便血。便血常持续,后期伴有恶变。若继发感染,以上症状则加重,大便稀软、味臭、带有泡沫,有时带粘液脓血。亦有大便秘结伴里急后重感。位于直肠下端较大瘤体,便后可脱出肛外,呈暗红色、乳头状肿物。患者由于长期消耗,常出现贫血、体重减轻。

    此病的严重性在于癌变率高,而且癌变常不限于一处,为多中心。患者12、13岁即可出现腺瘤性息肉,20岁时息肉已遍布大肠,如不及时治疗,40岁以后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癌变。据文献记载,大肠腺瘤演变为癌需时5~15年。癌变发生的部位和一般大肠癌规律类似,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来自息肉病的腺癌,发病早、发展快、易扩散,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也较低。
, 百拇医药
    此外,根据伴发的不同肠外表现,还有以下几种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

    P-J综合征,又叫黑斑息肉综合征。特征是特定部位有多发性黑色素沉着斑和胃肠道多发性息肉。色素斑可分布在口唇周围、口腔粘膜,还可在手指、足趾、手掌背面、眼、鼻、及肛周等处有棕色或黑色素沉着斑点,儿童及青春期色素斑较浅,至成年期逐渐变深,到老年又变淡,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息肉极少癌变。发病年龄在20~25岁。Gardner综合征,是指大肠多发性息肉伴有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还可伴牙齿,如埋伏齿、

    过剩齿等。发病年龄比家族性腺瘤发病晚,多在30~40岁,息肉在结肠、直肠内较分散,小肠也可以有,癌变率达45%。

    Turcot综合征,指息肉病伴中枢性神经系统肿瘤。此病属家族性息肉病范畴,多发生在25岁以下。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其特征为胃肠道息肉病伴有色素沉着、脱毛、指甲萎缩。症状为腹泻、粘液血便、脂肪样便等。此征的息肉不一定全属腺瘤性,也可以是错构瘤,与儿童息肉相似,很少癌变。发病年龄较晚,多在50~60岁。

    Cowden病,息肉可以波及口腔、胃、小肠等除食道外的全部消化道。伴多发性先天畸形、甲状腺肿瘤、乳腺纤维囊性病。息肉极少癌变。

    我们科对于肠息肉的治疗方法如下:

    小于1厘米的良性息肉,可在结肠镜下直接切除。若直径大于1厘米的良性息肉,距肛门10厘米以内,可采取经肛门直接切除。10厘米以上的结肠可采取腹腔镜下切除。若息肉为恶性,需按恶性肿瘤原则进行处理,如腹腔镜下手术或开腹手术。,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胃肠外科 > 直肠、肛管疾病 > 直肠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