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血糖管理 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综合治疗
由中华医学会发起,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疾病血糖管理协作组(CGICC)于2007年11月正式成立。2007年12月1日,CGICC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在海南三亚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流行病学专家齐聚海南三亚,共同探讨协作组的未来工作内容及学术发展方向。在CGICC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召开之际,CGICC还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心血管疾病血糖管理高峰论坛”,论坛荟萃了2007年ACC、ADA、ESC、EASD等国际会议中心血管疾病血糖管理的最前沿学术进展。
CGICC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存在大量未及时诊治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患者可以提高糖尿病本身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同时,高血糖这一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还未得到与血压、血脂等因素相同程度的重视。2005年中国心脏调查研究表明,近8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血糖管理,更好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已迫在眉睫。
, 百拇医药
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疾病血糖管理协作组(CGICC)于2007年11月在京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旨在通过多学科合作,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高血糖患者做到早期发现、全面干预、综合治疗,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CGICC召开的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联合了心血管病学、脑血管病学、糖尿病学和流行病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当今心脑血管疾病高血糖学术研究发展方向及协作组未来的活动方案。
北京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介绍了CGICC成立的背景。他指出,当今心脑血管疾病高血糖学术研究的几个发展方向为:在合并危险因素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进行高血糖流行病学研究;在合并危险因素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如何更方便高效地进行高血糖筛查;对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血糖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以及对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CGICC的宗旨是早期干预、全面干预、综合治疗。CGICC还将设立医学科研基金,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医生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重视,促进对心脑血管疾病与糖代谢关系的研究,推动心脑血管疾病中血糖管理的临床实践。
, 百拇医药
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对CGICC医学基金进行了介绍。CGICC医学基金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资助,包括特殊项目基金和年度项目基金,分别对有重大意义的心脑血管疾病血糖管理项目和年度基金研究方向项目进行资助。CGICC将于每年3月发布年度基金研究方向,提出资助的主要范围,鼓励研究领域等,引导申请。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高血糖基础与临床工作、主治医师以上具有申请资格的医生可于每年4~6月填写申请书,经所在单位汇总申报。CGICC将以“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作为基金项目的评审标准,本着“专家论证”、“程序公开”、“择优支持”和“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对基金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经CGICC专家初审、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CGICC专家组终审后,于当年7月发布年度项目基金评选结果。
同时,为了加强CGICC成员之间及相关学科专家的沟通和联系,建立国内外相关学科新进展的交流平台,推动并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CGICC还特创办《CGICC心概念》专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介绍了《CGICC心概念》专刊的设想。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糖尚未与高血压、高血脂一样引起心内科和神经内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血糖管理能够更好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对于提高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设立《CGICC心概念》专刊同样意义深远。
, 百拇医药
专刊设立主编寄语、指南摘要、循证之路、科室动态、心星专栏和典型病例等栏目,各科室的专家和基层医生均可以就心血管领域血糖管理相关的文章进行投稿,稿件分别经主编初审和执行编委二次审稿后定稿。
与会专家表示,CGICC的成立是心脑血管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对未来中国心脑血管疾病血糖管理一定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届中国心血管疾病血糖管理高峰论坛
CGICC召开第一届中国心血管疾病血糖管理高峰论坛,杨文英教授、孙宁玲教授和赵冬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杨文英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有增长趋势。据2006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报告,200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为2.46亿。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会增长到3.8亿。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不仅是心血管事件,如心梗、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同时增加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发生风险。欧洲心脏调查和中国心脏调查均显示,超过2/3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 百拇医药
对于任何一种疾病,早期诊断是首要措施。目前心血管门诊常以空腹血糖增高诊断糖尿病,往往忽略餐后血糖的测定。而欧洲心脏调查和中国心脏调查均显示,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会漏诊2/3以上的新诊断高血糖患者。因此,2006年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建议:所有冠心病患者中未诊断为糖尿病者,应常规行OGTT检测。
2007年ESC/EASD指南引用的芬兰糖尿病危险评分根据年龄、体质指数、腰围、体育锻炼、饮食习惯、是否规律服用降压药、是否曾发现高血糖、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等对个体10年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进行评估,通过评分可以决定是否需对个体进行OGTT检查。而且实际上简化OGTT也方便易行,只需抽空腹静脉血后立即在3~5分钟内饮完75克糖水,从饮第一口糖水开始计时,120分钟后再次抽静脉血查血糖即可。综上所述,重视高血糖要从OGTT开始。
确诊高血糖后,对心血管疾病合并高血糖的患者该如何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呢?目前临床常用降糖药可分为抗高血糖药物和降血糖药物两大类。抗高血糖药物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包括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TZD)、?琢糖苷酶抑制剂;降血糖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包括磺脲类、格列奈类和胰岛素。
, 百拇医药
心血管疾病患者选择降糖药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心血管疾病合并高血糖的患者而言,选择降糖药首先要考虑到无心血管禁忌,以免加重已有的心血管疾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研究表明,罗格列酮增加心衰发生率,心衰NYHA分级Ⅲ级和Ⅳ级者禁用,而二甲双胍在严重缺氧状态下可导致乳酸酸中毒发生率增加,因此严重心肺疾病患者、老年人需慎用。阿卡波糖没有心血管禁忌,并且循证医学证据(如STOP-NIDDM,MERIA7)提示,其对IGT和2型糖尿病人群均有心血管益处。
第二, 不易发生低血糖。DCCT和UKPDS研究结果说明:不管是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与严重低血糖发生增加相关。低血糖是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胰岛素及一些胰岛素促泌剂容易引起低血糖,而抗高血糖药物则不易导致低血糖。
第三, 联合用药安全性。在联合用药方面,由于TZD类与胰岛素都可引起水肿,因此联合用药需谨慎,尤其对于有心衰倾向的患者。另外同类药物联合可使副作用发生率增加,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均为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低血糖发生率大大增加,因此不宜联合应用。阿卡波糖较少吸收入血,较少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可以与其他任何降糖药物联合,与ACEI、β受体阻滞剂、华法林等合用时也无药物间相互作用。
, 百拇医药
第四, 有效降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DECODA等大型临床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空腹高血糖与心血管事件无明显相关性。因此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对于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孙宁玲教授的学术报告题为《从全球到中国——如何迎接心血管疾病血糖管理的挑战?》。报告中,孙教授指出目前心血管疾病合并高血糖的形势严峻,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糖的早期筛查刻不容缓。DCCT、Steno-2等多项国际大型研究均证实,控制心血管疾病多重危险因素能获得显著临床益处,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大趋势,而血糖控制则是心血管疾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作为中国心脑血管病医生,应该以探索适合中国的血糖管理模式为己任。
赵冬教授则就血糖在多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且三者在整个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国内外心血管指南均将血糖水平作为影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显示了对高血糖的高度重视。
本次高峰论坛囊括了前沿的心血管领域血糖管理的学术进展和信息,获得了与会者一致好评,对于推动中国心血管领域血糖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本版由 海燕 整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宁玲 教授审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