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在唐代失传了吗
历史如镜,可观得失,可知传承。每一学科都有每一学科自己的历史。《伤寒论》也有自己的传承历史。《伤寒论》是中医的灵魂,从事中医工作者没有不把此书作为第一必读之书,因此,了解《伤寒论》从汉代到目前近两千年的基本流传概貌,大体知道宋本《伤寒论》校定刊行以前还有哪些不同传本,存佚如何,这些不同传本具有哪些基本特点等等,都是广大中医工作者希望了解的事情。
研究考证《伤寒论》流传演变历史比研究考证其他古代医书更加困难,除了古代《伤寒论》传抄本已经丢失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隋书经籍志·医方论》说:“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亡。”《辨伤寒》即《伤寒论》。“梁有”者,谓梁代著名目录学家阮孝绪(479~536年)《七录》著录此书,“亡”者,谓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时期编撰《隋书经籍志》时已经亡佚。《隋书经籍志》所依据的目录著作主要是《七录》12卷及《隋大业正御书目录》9卷。这两部目录著作后均亡佚,但《七录》的主体内容却保存在《隋书经籍志》中。在编撰该书时,编撰人员曾经访问过孙思邈,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连博读医书的孙真人也没有见过《辨伤寒》十卷,以致《千金要方》收录的《伤寒论》条文很少,这些事实似乎说明《辨伤寒》十卷丢失了。
, http://www.100md.com
真的丢失了吗?
没有!不但没有丢失,而且保存基本完好,并且进入国家考试必读用书范围。下面这些文献史料足以说明《辨伤寒》在唐代流传的基本情况。
1.《旧唐书·经籍志》:“《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张仲景药方》在《隋书经籍志》里称为《张仲景方》十五卷,孙思邈称《仲景要方》皆为同一部书。此十五卷包括《伤寒论》及《杂病论》主体内容。
2.《新唐书·艺文志》:“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卒”是误字。北宋郭雍(1092~1187年)《伤寒补亡论》说:“问曰:《伤寒》何以谓之卒病?雍曰:无是说也。仲景叙论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标其目者,书为卒病,后学因之,乃谓六七日生死人(按,谓六七日病人或生或死),故谓之卒病。此说非也。古之传书怠惰者,因于字画,多省偏旁,书字或合二字为一,故书雜为杂,或再省为卒。今书卒病,则雜病字也。汉刘向校中秘书,有以赵为肖、以齐为立之说,皆从省文而至于此。与杂病之书为卒病无以异。”郭说是也,可却种种歧说误解,“卒”为误字无疑。
, 百拇医药
3.北宋林亿《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臣尝读唐令,见其制: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制”即帝王之命令。
4.王溥,生卒不详,五代后汉举进士第一,入宋进司空。所著《唐会要·医术》卷八十二载:“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以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经例处分。至三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长史王淑奏:医术请同明经法选人。自今以后,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十道、诸杂经方义二道。通七以上留,以下放。”
5.收录仲景方甚多的《小品方》在唐代较普及。林亿《校订备急千金要方后序》:“《张仲景方》今尚存于世,得以迹其为法,莫不有起死回生之功焉。以类推之,则《小品》亦仲景之比也。”
6.孙思邈(581~682年)《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所收《伤寒论》经与宋本《伤寒论》校读,所收条文及条数几乎与宋本《伤寒论》同,结构除《太阳上篇》为改编外,其余与宋本同(见笔者《伤寒论文献通考》)。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26说:“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方。”孙氏撰《千金翼方》30卷,以为《千金要方》之辅翼。孙氏享年102岁,是撰《千金翼方》时,从六朝流传之《辨伤寒》得见矣,是《伤寒论》未亡也。
7.王涛(670~755年)《外台秘要》大量引用《伤寒论》条文及《杂病论》条文。
上述史料确切证明,《伤寒论》在唐代没有失传。《章太炎全集·伤寒论单论本题辞》指出:“《千金翼方》所录《论》文《太阳篇》则孙氏以己意编次,检其文字,今作鞕者,皆作坚,固瘕亦作坚瘕。盖孙氏所据为梁本,继冲所献,亿等所校者,为隋本,故一不避隋讳,一避隋讳也。”由是言之,宋本《伤寒论》之传承,由隋唐而直追梁本矣。, 百拇医药(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考证《伤寒论》流传演变历史比研究考证其他古代医书更加困难,除了古代《伤寒论》传抄本已经丢失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隋书经籍志·医方论》说:“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亡。”《辨伤寒》即《伤寒论》。“梁有”者,谓梁代著名目录学家阮孝绪(479~536年)《七录》著录此书,“亡”者,谓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时期编撰《隋书经籍志》时已经亡佚。《隋书经籍志》所依据的目录著作主要是《七录》12卷及《隋大业正御书目录》9卷。这两部目录著作后均亡佚,但《七录》的主体内容却保存在《隋书经籍志》中。在编撰该书时,编撰人员曾经访问过孙思邈,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连博读医书的孙真人也没有见过《辨伤寒》十卷,以致《千金要方》收录的《伤寒论》条文很少,这些事实似乎说明《辨伤寒》十卷丢失了。
, http://www.100md.com
真的丢失了吗?
没有!不但没有丢失,而且保存基本完好,并且进入国家考试必读用书范围。下面这些文献史料足以说明《辨伤寒》在唐代流传的基本情况。
1.《旧唐书·经籍志》:“《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张仲景药方》在《隋书经籍志》里称为《张仲景方》十五卷,孙思邈称《仲景要方》皆为同一部书。此十五卷包括《伤寒论》及《杂病论》主体内容。
2.《新唐书·艺文志》:“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卒”是误字。北宋郭雍(1092~1187年)《伤寒补亡论》说:“问曰:《伤寒》何以谓之卒病?雍曰:无是说也。仲景叙论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标其目者,书为卒病,后学因之,乃谓六七日生死人(按,谓六七日病人或生或死),故谓之卒病。此说非也。古之传书怠惰者,因于字画,多省偏旁,书字或合二字为一,故书雜为杂,或再省为卒。今书卒病,则雜病字也。汉刘向校中秘书,有以赵为肖、以齐为立之说,皆从省文而至于此。与杂病之书为卒病无以异。”郭说是也,可却种种歧说误解,“卒”为误字无疑。
, 百拇医药
3.北宋林亿《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臣尝读唐令,见其制: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制”即帝王之命令。
4.王溥,生卒不详,五代后汉举进士第一,入宋进司空。所著《唐会要·医术》卷八十二载:“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以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经例处分。至三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长史王淑奏:医术请同明经法选人。自今以后,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十道、诸杂经方义二道。通七以上留,以下放。”
5.收录仲景方甚多的《小品方》在唐代较普及。林亿《校订备急千金要方后序》:“《张仲景方》今尚存于世,得以迹其为法,莫不有起死回生之功焉。以类推之,则《小品》亦仲景之比也。”
6.孙思邈(581~682年)《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所收《伤寒论》经与宋本《伤寒论》校读,所收条文及条数几乎与宋本《伤寒论》同,结构除《太阳上篇》为改编外,其余与宋本同(见笔者《伤寒论文献通考》)。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26说:“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方。”孙氏撰《千金翼方》30卷,以为《千金要方》之辅翼。孙氏享年102岁,是撰《千金翼方》时,从六朝流传之《辨伤寒》得见矣,是《伤寒论》未亡也。
7.王涛(670~755年)《外台秘要》大量引用《伤寒论》条文及《杂病论》条文。
上述史料确切证明,《伤寒论》在唐代没有失传。《章太炎全集·伤寒论单论本题辞》指出:“《千金翼方》所录《论》文《太阳篇》则孙氏以己意编次,检其文字,今作鞕者,皆作坚,固瘕亦作坚瘕。盖孙氏所据为梁本,继冲所献,亿等所校者,为隋本,故一不避隋讳,一避隋讳也。”由是言之,宋本《伤寒论》之传承,由隋唐而直追梁本矣。, 百拇医药(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