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6429
岑泽波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51期
     针对香港中医中药文化传统、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文化的关系、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等问题,记者走访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岑泽波。

    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曾担任过广东省中医院院长的岑泽波,今年虽然72岁了,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精神矍铄,思路缜密,言谈举止之间,透出一派儒雅之气。他受邀来港授中医药文化课7年,经验丰富,体会颇多。

    岑泽波说,香港中医中药传统是内地带起来的,与中医药文化密切相连。香港与广东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习惯、语言表达等方面相通,随着广东人大量进入香港,岭南医学和文化由此传入香港。香港民众在饮食、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都体现出中医药文化。他举例说,一些香港人时常到中药店买一些桂圆、枸杞、人参等煲汤,滋补身体,一些商家还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病症制成各种各样的凉茶,满足民众的需要。

    香港中医药呈马鞍型发展,1872年成立全国首家纯中医院———东华三院后,吸引了许多内地精英考入任职,知名的潘诗宪就是其中之一。香港中医药承担95%民众的医疗服务工作,1872到1941年达到了顶峰。日军占领香港的3年中,将东华三院改作后方军医院,取消了中医。1945年后,东华三院只开了中医门诊部,全港没有一所公立中医院,中医走入低谷。也正是由于缺乏中医院这个实践平台,加上西医观念的入侵,新一代的中医水平大不如前。岑泽波介绍,香港人口约700万,中医就有80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占了过半,剩下的大部分在50~60岁之间,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急需新鲜血液注入。
, http://www.100md.com
    “香港没有一所中医院,这是阻碍中医发展的一大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香港中医恢复昔日辉煌呢?岑泽波说,“关键是培养中医药人才,还要立法,建立中医院。”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准备再开设几家中医药学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已与香港高级官员达成了共识,重建香港公立中医院的目标将为时不远。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恢复了中医药学院,每年培养大约百名中医药人才。3所大学的中医药学院,只有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开设了中医药文化公共课———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医药历史。如中医与甲骨文、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变迁、《红楼梦》的中医情结、古代文化与中医关系、中医心理与医学伦理、生活中的中医药等等课程,不仅学中医药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吸引了计算机、生物学等学科的学生前来听课。

    这门中医药文化课程一学期3个学分,每星期3节课,有主讲,有讨论。课程包括文字、文学、伦理、道德、心理等,还将一些古代名人与中医药有关的诗词歌赋、文学故事纳入其中,不仅增添了文化内涵和知识趣味,也让学生从中了解当时社会变化与人情世故。说着说着,岑泽波吟起了著名诗人陆游的《晚岁行医诗》:“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并解释,这首诗描述了罢官后的陆翁以行医为生的坎坷经历,以及他高超的医术赢得劳苦大众一致好评的自豪心情。
, http://www.100md.com
    在香港执教的7年中,岑泽波深深体会到,传播中医药,必须以文化做后盾。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用重大。如药材包装说明,就是中医药文化的一种体现,药材的产地是否道地,炮制是否合乎规范,疗效是否确切,诚信二字就包含在内。药材果真像包装说明得那样真实、有效、安全,自然客流不息,财源滚滚。否则,轻则包赔,重则受人指控。作为医生,更应该以人为本,大医精诚,处处为患者着想,减轻他们的痛苦,抚慰其心灵,在相互理解和包容中降低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

    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中医药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传统文化水平。要培养像于丹、易中天那样的文化人才,用现代语言讲述中医药经典与故事,让更多的中国人、外国人听得清,听得懂;要拍摄像韩国“大长今”那样的大型电视剧,搭起一座连通中国与世界的中医药文化桥梁;要经常组织一些中医药宣传活动,深入社区和农村,让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中医药的文化历史、名人轶事,将中医药文化代代流传。, http://www.100md.com(周颖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