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德医道
编号:11516347
修身养性 润物无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53期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逐步增强,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日益凸现,医疗纠纷越来越成为阻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羁绊。

    在医患关系恶化的大环境下,中医医院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由于中医医院在现有医疗体系中话语权的弱化和患者普遍存在有“中医治本”的较高期望,所以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就更容易诱发医患纠纷。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阻碍医院发展的不利因素是中医医院发展所面临的必然课题。从传统中医药文化中汲取营养,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可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信任的缺失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重建充满信任的医患关系离不开医务工作者良好的服务,除了精湛的技术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医疗实践中的人文精神,如正义、伦理、人道、自律、情感、责任等,正在被人们加以强化。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患者到医院就诊,除了需要解除生理上病痛之外,更需要人文关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式的转变就反应了这一变化。情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人需要有归属、安全、认同、亲情感。尊重就医者的权益,关注其情感需要,充分动员其在就医过程中战胜疾病的主观意志,对于医疗救治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重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同样也至关重要。
, 百拇医药
    2.推动中医文化建设,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良好形象

    中医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生命、疾病、健康等内容的文化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在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中都得到了深刻的认同和体现。可以说中医文化深深的根植于传统中国文化之中,并受其滋养。

    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修身养性,突出道德品质的修炼。古代杰出医学家重视个人品性修养,为后人树立了道德典范。如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李时珍等名医大家,他们为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淡泊名利、忠信笃诚的为人之道和慈悲为怀,救死扶伤的为医之道深得后人的敬仰。面对现实中医疗道德出现的问题,应重温古代先医大哲们的教诲,使之成为做医生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底线。

    谦和文雅的职业态度是古代医学家极其重视的礼仪风貌,其主要作用是处理好医患关系和同道关系。这方面内容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一文有较详细的论述。
, 百拇医药
    3.中医文化建设促进医生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化,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旧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任何疾病都是某一器官或细胞发生器质性或机能性病变的结果,这就难免造成“见病不见人”的倾向。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把生物医学成果同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健康和疾病放在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内部进行考察。尽管医学模式的转化已经提出了许多年,但是在旧的医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务人员自觉接受这种转化的速度还很缓慢,其后果就是在医疗活动中忽视患者的情感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中医理论充分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在绝对运动中所体现的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稳定。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抑或不健康状态就取决于人体处于和谐状态还是不和谐状态。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重视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体现了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学说在生命观念中的演绎,整体恒定论是在天人合一论前提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再认识,其特征是整体性及运动的系统辩证法,而体质相异论也着眼于不同的人之间的体质差异性,从形态类型到心理、生理因素,个体的差异性是决定治法、用药的重要依据。这些阐述皆不同于西医解剖镜下的微观认识,带有丰富的人文倾向和特征。中医治病的历史久远,中医把维护人体的健康长寿、预防疾病、调节心理平衡作为研究对象,整体调节、辨证论治、自然疗法所显示的优势也至今而存。

    加强中医文化建设,促进医务人员主动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是中医医院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百拇医药(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 王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