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大师对禅定医疗说的贡献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27日
佛教虽以根除生老病死等苦为主旨,大乘更发愿“于诸病苦,为作良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但着眼于众生无明烦恼之心病的根治,而非舍本逐末,把疗治身病的医药学作为主攻方向,在三学六度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的禅定,虽有治病之效,但佛陀以之为得智慧断烦恼的必由之径,而未从医用气功的角度予以倡导。印度佛典中,说治病多主医药,兼以密咒,个别佛典如《杂阿含·治禅病秘要经》所言,也只限于坐禅中所起禅病的针治。
东晋南北朝,中国佛教界习禅成风,禅僧们积累了大量禅定实践(包括以禅治病的经验)。受中土传统医用气功的影响,一些禅僧对禅定治病较为重视。南北朝末集中印禅学大成的天台智顗大师,在其《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摩诃止观》、《禅门口诀》等著述中,从禅学角度,总结印度佛典中的禅定治病说及中国禅僧禅定治病的经验,并吸收中医、道教、民间气功医疗之说,依自身坐禅体验予以发扬,形成了相当系统的禅定医疗说,千余年来在佛教界内外影响颇大,利益良多,为古代医用气功文库中的瑰宝,在今天看来仍具实用价值。
, 百拇医药
禅定宜治的疾病
智顗大师对禅定治病的效用,予以高度重视。他肯定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小止观》)四百四病,乃印度佛典中的说法,谓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种病,合生四百四种,即一切身病的总称。《摩诃止观》卷8说,若能勤修天台宗四种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并说用医药治疗,费财用工,又苦涩难服,多所禁忌,何如以坐禅治之,“无一文之费,不废半日之功,无苦口之虑,恣意饮啖”,而当时世俗之人多不识禅定为何物,不肯坐禅,正是韵高和寡,使大师悲怀伤叹。
智顗大师虽肯定禅可治百病,但并不主张只用禅定一法治病,而分别病症病因,主张以医药、禅定、忏悔、方术等多种方法对症施治。
大师结合佛典与中医之说,把疾病症状分为四大病、五脏病、五根病、六神病四类,一一略举其症状。
, http://www.100md.com
一、四大病:为佛典中所述,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枯瘁痿痹;水大病相为虚肿胀胮、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火大病相为举身洪热、骨节酸楚、呼吸顿乏、大小便不通等;风大病相为心悬恍惚、懊闷忘失、肺闷胀急、呕逆气逆等。
二、五根病:指眼耳鼻舌身五感官病。
三、五脏病:肝病相为面无光泽、手足无汗、脉洪直;心病相为面色青白、脉轻浮;肺病相为面色黧黑、脉尖锐冲刺;肾病相为身无气力、脉如连珠;脾病相为体涩如麦糠、脉沉重迟缓。《摩诃止观》并详述肺克肝、肾克心、心克肺、脾克肾、肝克脾的诸般症状。
四、六神病:多昏为肝中无魂,多忘为心中无神,多恐怖疯颠为肺中无魄,多悲笑为肾中无志,多回惑为脾中无意,多帐怏为阴中无精。六神病说,出自中医。
智顗大师教诫习禅者应略学中医切脉法,配合以听声相色,诊断病相。并据佛典之说,谓坐禅所见境相及梦境,可据以诊占病情。如坐禅及梦中多见青色人兽、狮子虎狼而心生怖畏,为肝病之相;若多见火及赤色人兽、刀杖、赤身男女亲附抢持,或见父母兄弟等,心生喜畏,为心病相。肺、肾、脾病,例此类推。
, 百拇医药
智顗大师还把病因分为六种:
一、四大不调。指劳累过度及外感寒热湿燥等,导致身中四大不和,生四大病。
二、饮食不节。此分二类;一是贪食烈性食物而增益身中四大,引起四大不和而生病,如多食辛物致火大病,多食甘冷致水大病,多食梨致风大病,多食膏腻肥浓致地大病等。二是贪嗜五味增损五脏故致病,如嗜酸益肝而损脾,嗜苦益心而损肺,嗜辛益肺而损肝,嗜咸益肾而损心,嗜甜益脾而损肾等。
三、坐禅不善调身心息。由此所致病称“禅病”,类目甚多。
四、鬼病。因坐禅心邪,希望知吉凶等,于是兜醯罗等鬼神入其五根,令人得病。
五、魔病。因坐禅贪名利供养等,致天魔等入其心窍,导致精神病。
, 百拇医药
六、业病。指前世、今生的恶业所感召的果报,多属医药不治之症。
六类因所致病中,智顗大师认为第一类四大不调、第二类饮食不节所致病,以药物治疗为宜。第三类禅病,医药针灸等疗效甚微,须还以禅定来对治。第四、五类鬼魔病,须修深观,兼持神咒,也要在坐禅中对治。第六类业障病,须内修深观,外行忏悔,令心地净洁,业障消灭。这也须通过坐禅治疗。
禅定疗法
智顗大师系统总结各种禅定治病方法,他虽仍主要就坐禅者自疗其疾而言。但所举方法,实际上皆可看做气功疗法,提供临床医用。《摩诃止观》等把禅定疗法分为六类。
一、止。专指意守身体上某一点的“系缘止”,凡有四法。
一是系缘脐中如豆大的忧陀那——即中土所言丹田。此法出温禅师所传,法为:“系心在脐中如豆大,解衣谛了取相,后闭目,合口齿,举舌向腭,令气调恂,若心外驰,摄之令还。若念不见,复解衣看之,熟取相貌,还如前。”守此所以能治病者,因“丹田是气海,能销吞万病,若止心丹田,则气息调和,故能愈疾。”(《摩诃止观》卷8)另有禅师说,丹田在脐下二寸半处,守之可治上气胸满、两胁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脐下冷、上热下冷、气嗽、阴阳不和、心忡等病。系缘丹田修止,不仅治病,而且易发四禅八定,成就不净观、身念处观等。此法是今气功界流传最广的功法,亦为道教内丹的入手法门之一,实践证明有治病健身之效。
, 百拇医药
二是系缘足。《摩诃止观》谓此法能治百病,尤宜治恍惚懊闷一类风大病。何以故?因为“五识在头,心多上缘,心使风,风动火,火融水,水润身,是故上分调而下分乱,以致诸病,或脚足挛癖等。又五脏如莲花,靡靡向下,识多上缘,气强冲腑脏,翻破成病。心若缘下,吹火下溜,饮食消化,五脏顺也。”此言颇符中医阴平阳秘之论,对于治疗因思虑过度而致上亢下虚者,尤具特效。与足邻近的三里穴,守之可止痛,若不能除,移守足大拇指横文。头痛、目赤痛、唇口热、绕鼻胞子、腹卒痛、耳聋、颈项强等病,可于二足间想一境而缘之,若心闷,可稍休息,然后再系缘,病愈而止。若因此而致腰脚急痛,想足下有一丈深坑,移前境界于坑底而缘之,则愈。
三是系缘病痛处。《摩诃止观》云:“随诸病处,谛心止之,不出三日,无有异缘,无不得瘥。”心王所至,病贼随散,念之所止,气血随之,自能散病气、解壅滞。然不宜死守一处,应按医家五行生克之原理,灵活掌握。如肺强肝弱所致肝病,应系缘肺,摄取其中白气,肝病则愈。余四脏病依此类推。
, 百拇医药 四为止心于头顶,专治身体沉重一类地大病。
以止治病,宜依病相掌握用意之宽急,水大病用意宜紧,火大病用意宜宽缓。
《禅门口诀》还说,无论何种病,无须专门对治,只要止心于一缘,令心定气和,不出三日,自然除愈。
二、气,指“六字气”。此法最早见于《明医论》及道书《神仙食金柜妙录》,梁道士陶弘景所辑《养性延命录》引述之。智顗大师所述法则,较道书大为详悉,且略有不同。《小止观》述六字气分别治五脏病诀云: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摩诃止观》卷8所说则为:“呵治肝,吹呼治心,嘘治肺,嘻治肾,呬治脾。”又曰:“又六气同治一藏,藏有冷用吹,有热用呼,有痛用唏,有烦满用呵,有痰用嘘,有乏倦用呬。”肺克肝所生眼病等用呵气治,肾克心所生心淡热、手足逆冷、心闷少力、唇口燥裂、眩懊喜眠、四肢烦疼、心劳体蒸等病用吹呼二气治,心克肺或饮冷食热所生肺胀胸塞、肩胛疼、喉鼻疼、疮等病用嘘气治,脾害肾所生百脉不通、关节疼痛、体肿耳聋、四肢沉重、足膝冷、尿不利等病用嘻气治,肝害脾所生体闷痒等病用呬气治。
, 百拇医药
六字气的用法,是安坐调息令柔和自然,然后对症选字,于呼气时“带想作气”,“于唇吻吐纳,转侧牙舌,徐详用心。”若吹气去冷,应于吸时想鼻内徐徐吸入温和之气,七遍而止,然后再专注于吹气。口呼去热,应于吸时想吸入清凉之气。口唏去痛除风,想鼻中吸入安和之气。口呵去烦,下气散痰,想痰的上分随口吐出,下分随息下溜,不须鼻吸而补。口嘘去胀满,鼻中纳安和气消之。口呬去劳乏,鼻中纳和气补之。用六字气治病,病愈即止,不可过度。
六字气的用法,后来在道书、医书中有更为详悉的阐述,这一方法久经实践,证明效果颇佳,至今尚为气功界所广泛运用。
三、息。指调息、运气,《摩诃止观》等说十二种息法,各治某类病,其名目为:
上息,专治沉重一类地大病。其法盖为呼气时想气上行,或想内气从中脉上升头顶。
下息,专治虚悬一类风大病。其法盖为吸气时想气息下行至足底,以散泻头部之风。
, 百拇医药
焦息,专治腹中胀满及举身肿胀、虚胖面黄的业障病。《禅门口诀》所说“息”,亦属此类,诀云:“还用心息想作焦二息,从头至足溜气,四肢通遍,令候目中满得消,还用心息平心直住。”焦二息,盖谓呼吸时想象有烧焦、烧作用的气息往攻病患。
满息,又名“遍息”,专治枯瘠、四肢痿弱无力一类病。其法盖随吸气想气息周遍全身。
增长息,能增益身中四大,即中土服气法所言“生”,其法盖于吸气时想象吸入增长息。
灭坏息,能散诸阴瘼。其法盖想象有破坏力的气息吸入,往攻病灶,散灭病气,随呼而出。
冷息,专治热病,其法盖想象吸入冷气。
热息,专治寒病,其法盖想象吸入热气。
冲息,专治症结肿毒,盖想象具冲击力之刚猛气随吸而入,突击病灶,攻散肿结毒气。如《禅门口诀》云:“治肿法,作息肿断,令息撮聚欲遍,当肿以上,以心住定,穿作一孔,令息从中出入,即瘥耳。满法安心置孔外,细细引,自牵气令出,须臾自得瘥。”
, 百拇医药
持息,专治掉动不安。盖为吸气后屏息良久,如密宗宝瓶气持息法。
补息,专治虚乏。盖随息想象吸入有滋补力的外气。
和息,能通融身中四大。盖想象吸入中和之气,令身中阴阳平衡、四大调和。
《禅门口诀》还说有“刀息”专治骨髓病,法为想刀息破足十指头,并作息破足趺上骨,令病气出。若治肿,以刀息破足十指奇中令出;若遍身肿满,当安息足心下,身重作轻息,身轻作重息。刀息,谓象刀一样锋利,有斩割之能的气息。《口诀》还有治痢、嗽、头痛、腹中气满等息法。
治痢法:系缘脐下,若患冷痢调暖息入至脐下;患热痢调冷息入至脐下,病愈而止。
治咳嗽法:欲咳时,吐气三次,系缘心中,即愈。
治用脑过度所致头痛法:鼻中纳气,口中微吐,想头中病气随息吐出。若心细微调顺,吐气三度,将自然欠呿,欠呿不至十次即愈。
, http://www.100md.com
治腹中气满法:鼻中纳气,从口微吐,吐时想腹中闷气从口中出,嗌气。若极胀满,当仰卧,伸展手足,手轻抚腹上按摩十回五回,当有嗌气,还复起坐,依前法吐气治之。
治头中气急法:鼻中纳气,大开口,微引气出。
一息治身中种种病法:鼻中徐徐纳气,令气入遍身,然后慢慢闭口,任气息循行体内,意引其从骨中直下,从不净门散出。睡眠时引息至脚心。行住坐卧恒用此心,不论何处有病,即以意运气驱之。
凡调息治病,一时只可治一处,若两处同时治,会更增其病。
四、假想,即观想,当针对病情采用攻破之法。如治寒病观想火,治热病观想冰雪冷气,及《杂阿含》所述观想暖酥在顶滴滴融化入脑、下溉五脏、流润全身以治劳损虚乏法等。《摩诃止观》还举高丽辨禅师治瘿法及治腹中症结法,治瘿法为:观想瘿瘤如露蜂巢,群蜂在内,穿巢而出,脓溃膏流,瘿中处处穿孔,如空蜂巢。观想成就,瘿病渐除。治腹中症结观想金针刺入腹中,穿破其结,继观金针拔出,症结则除。观想治病法,亦为今气功界所普遍运用。
, 百拇医药
五、观心。病从业起,业由心造,心为病本。故欲治本,唯有观心,内究心在何处?在内?在外?抑在内外之中间?觅心不可得,从而悟心实性,心空念寂,入一行三昧,则病苦自然除愈。这是智者之师慧思大师经过亲证的经验之谈。
六、方术。指佛教界及民间流传的禁咒、以手痛捻丹田治卒昏迷、杖打痛处止痛、捻大指治肝病等方术,只要确有效验,不妨谨慎采用。
智顗大师当时多次传授禅法,从学者颇有依其所传法治愈病患者,如大中大夫蒋添玫、仪同公吴明彻,“皆禀息法,脚气获除”。(《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大师还指出,用禅定治病,因人有心利病轻、心利病重、心钝病轻、心钝病重之差,见效有顿渐迟速之别,但只要具备十法,无不见效。十法为:一信,即确信此法必能治此病,不怀狐疑;二用,实修禅定;三勤,每日早晚专心坐禅,每次以身出微汗为度;四恒,持之以恒;五别病,正确判断病状病因;六方便,根据病情灵活运用合宜的疗法,不死执一法;七久行不懈;八知取舍,善于辨别损益,有益则行,无益则舍;九善养护,慎饮食、避寒热、守禁忌;十知遮障,病未愈前,不随便将坐禅体验和效果向师长以外的人宣说。大师所说这些要点,基本上都是现代医用气功所强调的。
, 百拇医药
禅病及其针治
《摩诃止观》说,修禅者“若用心失所,则动四百四病”。坐禅偏差所致禅病,医药束手,唯以禅治禅,方易奏效。今气功界因偏差致病者,亦时有所闻,近见报载上海、天津各有数百人因练功不当而精神失控。佛门中对治此类病经验良多,智顗大师作了系统总结,其主要者略有六类。
一、坐禅时不善调身,佝偻、僵挺或倚壁靠柱,或坐禅时间过长过短,能引起背脊骨节疼痛的“注病”,甚为难医。治此类病,宜调和气息,由头顶向下沿脊骨运气,每节脊骨住气片刻,一节节直下,至于尾椎,反复多次,令中脊气通,即可渐愈。
二、坐禅中调息不当,有风、喘、滞相,久之能令人筋脉挛缩,或枯瘠赢瘦。治此宜用遍满息,以心注息,从头往下溜气,令气息遍满身中、四肢,止息,“平心直住不动”,久之自可康复。
修数息观至发八触,随息若与触相违,亦能致病。八触中,重涩冷软四触与入息相顺,轻滑热粗四触与出息相顺,须顺其相顺关系而随息,若相违则病。治此类病,只有依法调顺数、随。
, 百拇医药
初修数息观时,息若长短不一,易致心上至头部蒸热,可解衣宽带,闭口缩气向上至头顶,然后向下牵气,至呼吸平和、长短合度而止。
坐禅中忽觉气短,当先嘘气,再从鼻中纳气,想气循行全身而出,然后系缘掌文中,不久气息即调。
三、修系缘止时,死守一处,用意失度,不善及时修正,能致诸病。如死守下半身脐、足等处,易发地大病。治法当移守上半身眉间等处。若死守上半身某处,久之易发风大病。治法应移守下半身。用意过急过猛,易致火大病,治应宽缓其心;用意过于宽缓,则易致水大病,治法应提起精神,专注境缘。
四、修系缘于色声等境相的止观时,若不善于根据境相与五脏的生克关系灵活调节,易增损五脏气而致病。五境、五色、五音、五香、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如下表所示:
(此表少缺)
若顺五脏与五境等的相生关系而修观想,久之易过度增益某脏气而损及其余,因而致病,如久久观想青色,会增益肝气而克损脾胃,对治之法,当转观增益脾脏的黄色境。若顺五脏与五境等的相克关系而修观想,久之会克损某脏而致病,如久观白色境相能克肝而生肝病,对治当转观与肝为相生关系的青色境相。
, 百拇医药
但修观想时,若境缘不定,忽观此忽观彼,易致气乱而生风大病,故观境的转换不宜频繁。又所观境相,应为自心所喜乐,若强观不悦意的境相,久之易致水大病。
《禅门口诀》还说,若调心在身内或五脏中,以其定心来观想某种境相,久之能令五脏气脉与境相相连,而得急挛等病。治法:想象身中上下空如筒,身中气息下行入地,不久即愈。愈后转系缘脚踝,并作观心。又若坐禅观想某境相至现见,或得住心,见有光明照所观境,以为眼见实境而不识心意识所现,心着于境,能使人眼睛疼痛。治法:以心缘眼,心见眼合,察知非眼实见,观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随缘而生,颠倒心息,眼病即除。又若见所观境相上有尘起,凝如纺车,为风病的征兆,见此不可再修上地禅,易致发狂。宜作身念处观,治愈风大病,始可进一步修禅。
五、观心观境违反自然,如观心,心生时强谓灭,灭时强谓生,观境以青为黄等,久之易致地大病,可以治地大病法对治。
六、定中受内外刺激而致精神等病。对治此类病,除《治禅病秘要法》所述诸观想法外,《禅门口诀》所述治法如:
, http://www.100md.com
若入浅定,受外部恶声响等刺激时,即时觉知而出定,不致成病。如心生嫌恨瞋恼,则能致气满之病。若入深定,外有大声响,声虽在外,而觉声在身中或所观境上,欲出定不能,心生惊悸恐怖,后虽出定,也易生腹胀、暴下血等病。定中有事触身,也会发生这种情况。治法:调息,如前述治腹中气满法,随吐气散泻腹中闷气。
若初坐禅入细住,为人所触乱,气上冲肺,能令肺胀,过百日,吐逆不得饮食,为跋多或兜罗醯鬼神入身,当诵其名或佛菩萨密咒以治之。
又初坐禅发重触,被人所惊,心中迫迮,即时扪摸,可致大小便不通等病。治法:缩气向下,还牵向上,病愈而止。
又初坐时六神沉噎,被外人触惊,六神外奔,令身体青肿。治法:先合口缩气向上,二遍身中,还牵气向下,诵恶鬼神名字“葸醯跋韦多”,即愈。
又坐禅入细心定,若生忧愁恚恼,必成气患,可以前述治腹中气满法泻散之。
, 百拇医药
《禅门口诀》还有一些治禅病及禅定纠偏诀,诸如:
坐中觉喉内有物长一二寸,不肯去者,定心于其物,然后分心四向,自语云:内外皆空,病从何生?若解空性,遣之自去。
初坐禅身体骨节腰背疼痛,名“六根通身游戏”,可举身顶直三下,放松全身,数息,即愈。
初坐禅大小便不通,蹴气向上,还牵向下,即愈。
修数息观身卒痛,其病因有三说。一师云:因食太饱未消即坐,气粗念细使然,需节食二三天,节息令长,观出息,二三日即愈。另一师云:因摄念太急,气结致病。治法;想身若甑,有气从脐中起,出至口,渐变大变猛,吹身中气令散,即愈。又法,于未食时卧密室中,宽放四肢,于面门调和气息五过,坐二三日,即愈。第三师云:因初坐时行风犹盛,卒然就坐,体内住风与行风相争而生疼痛。治法:起立经行,从缓渐急,至五里左右,还复从急至缓而归,即坐,长嘘气三五度,放松四肢、全身、心意,经食顷,引息二三过,声勿令耳闻。复放松心念,经一食顷,然后摄念至一坐,即愈。
, 百拇医药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说:“般若一观能治五病。”只要依法修观,得真般若智,入般若定,即使不作意治病,病亦自然除愈。这是最简单易行而又最有效的治禅病、治百病法宝。
智顗大师所述禅定治病、针治禅病的法则,除个别依据佛典外,多数皆属中印禅僧口传经验的总结,加上大师自身坐禅中的创发,并吸收中医、道教、民间等世学,大大丰富发展了佛教禅定医疗学说。其基本原理及绝大多数方法,皆可在禅定中验证,不少已被诸家气功所吸收,对人类医用气功学、心身医学的发展,贡献甚巨。大师不仅为伟大的佛门宗师、禅学大家,而且堪称古代医用气功学的大师。智顗大师之后,湛然撰《止观辅行传弘决》,对大师的禅学包括禅定医疗说作了阐释。此后千余年来,中国佛教界对禅定医疗说虽未必无所发展,但再未见有总结整理性的专著出世,藏传密教的不少禅定医疗新说,多未传入内地,这不能不说是佛教禅学发展中的一大缺憾。今天,医用气功学集诸家气功之长,用科学手段实验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继承发扬智顗大师的禅定医疗说,应发扬大师的实践、创新精神,以开放的心态,博采现代医用气功精华,丰富发展佛教禅定医疗学,使之福祉人类,利济众生。
(网文转载,未得检校,或有错别,自当思择。), http://www.100md.com(陈重晖)
东晋南北朝,中国佛教界习禅成风,禅僧们积累了大量禅定实践(包括以禅治病的经验)。受中土传统医用气功的影响,一些禅僧对禅定治病较为重视。南北朝末集中印禅学大成的天台智顗大师,在其《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摩诃止观》、《禅门口诀》等著述中,从禅学角度,总结印度佛典中的禅定治病说及中国禅僧禅定治病的经验,并吸收中医、道教、民间气功医疗之说,依自身坐禅体验予以发扬,形成了相当系统的禅定医疗说,千余年来在佛教界内外影响颇大,利益良多,为古代医用气功文库中的瑰宝,在今天看来仍具实用价值。
, 百拇医药
禅定宜治的疾病
智顗大师对禅定治病的效用,予以高度重视。他肯定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小止观》)四百四病,乃印度佛典中的说法,谓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种病,合生四百四种,即一切身病的总称。《摩诃止观》卷8说,若能勤修天台宗四种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并说用医药治疗,费财用工,又苦涩难服,多所禁忌,何如以坐禅治之,“无一文之费,不废半日之功,无苦口之虑,恣意饮啖”,而当时世俗之人多不识禅定为何物,不肯坐禅,正是韵高和寡,使大师悲怀伤叹。
智顗大师虽肯定禅可治百病,但并不主张只用禅定一法治病,而分别病症病因,主张以医药、禅定、忏悔、方术等多种方法对症施治。
大师结合佛典与中医之说,把疾病症状分为四大病、五脏病、五根病、六神病四类,一一略举其症状。
, http://www.100md.com
一、四大病:为佛典中所述,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枯瘁痿痹;水大病相为虚肿胀胮、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火大病相为举身洪热、骨节酸楚、呼吸顿乏、大小便不通等;风大病相为心悬恍惚、懊闷忘失、肺闷胀急、呕逆气逆等。
二、五根病:指眼耳鼻舌身五感官病。
三、五脏病:肝病相为面无光泽、手足无汗、脉洪直;心病相为面色青白、脉轻浮;肺病相为面色黧黑、脉尖锐冲刺;肾病相为身无气力、脉如连珠;脾病相为体涩如麦糠、脉沉重迟缓。《摩诃止观》并详述肺克肝、肾克心、心克肺、脾克肾、肝克脾的诸般症状。
四、六神病:多昏为肝中无魂,多忘为心中无神,多恐怖疯颠为肺中无魄,多悲笑为肾中无志,多回惑为脾中无意,多帐怏为阴中无精。六神病说,出自中医。
智顗大师教诫习禅者应略学中医切脉法,配合以听声相色,诊断病相。并据佛典之说,谓坐禅所见境相及梦境,可据以诊占病情。如坐禅及梦中多见青色人兽、狮子虎狼而心生怖畏,为肝病之相;若多见火及赤色人兽、刀杖、赤身男女亲附抢持,或见父母兄弟等,心生喜畏,为心病相。肺、肾、脾病,例此类推。
, 百拇医药
智顗大师还把病因分为六种:
一、四大不调。指劳累过度及外感寒热湿燥等,导致身中四大不和,生四大病。
二、饮食不节。此分二类;一是贪食烈性食物而增益身中四大,引起四大不和而生病,如多食辛物致火大病,多食甘冷致水大病,多食梨致风大病,多食膏腻肥浓致地大病等。二是贪嗜五味增损五脏故致病,如嗜酸益肝而损脾,嗜苦益心而损肺,嗜辛益肺而损肝,嗜咸益肾而损心,嗜甜益脾而损肾等。
三、坐禅不善调身心息。由此所致病称“禅病”,类目甚多。
四、鬼病。因坐禅心邪,希望知吉凶等,于是兜醯罗等鬼神入其五根,令人得病。
五、魔病。因坐禅贪名利供养等,致天魔等入其心窍,导致精神病。
, 百拇医药
六、业病。指前世、今生的恶业所感召的果报,多属医药不治之症。
六类因所致病中,智顗大师认为第一类四大不调、第二类饮食不节所致病,以药物治疗为宜。第三类禅病,医药针灸等疗效甚微,须还以禅定来对治。第四、五类鬼魔病,须修深观,兼持神咒,也要在坐禅中对治。第六类业障病,须内修深观,外行忏悔,令心地净洁,业障消灭。这也须通过坐禅治疗。
禅定疗法
智顗大师系统总结各种禅定治病方法,他虽仍主要就坐禅者自疗其疾而言。但所举方法,实际上皆可看做气功疗法,提供临床医用。《摩诃止观》等把禅定疗法分为六类。
一、止。专指意守身体上某一点的“系缘止”,凡有四法。
一是系缘脐中如豆大的忧陀那——即中土所言丹田。此法出温禅师所传,法为:“系心在脐中如豆大,解衣谛了取相,后闭目,合口齿,举舌向腭,令气调恂,若心外驰,摄之令还。若念不见,复解衣看之,熟取相貌,还如前。”守此所以能治病者,因“丹田是气海,能销吞万病,若止心丹田,则气息调和,故能愈疾。”(《摩诃止观》卷8)另有禅师说,丹田在脐下二寸半处,守之可治上气胸满、两胁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脐下冷、上热下冷、气嗽、阴阳不和、心忡等病。系缘丹田修止,不仅治病,而且易发四禅八定,成就不净观、身念处观等。此法是今气功界流传最广的功法,亦为道教内丹的入手法门之一,实践证明有治病健身之效。
, 百拇医药
二是系缘足。《摩诃止观》谓此法能治百病,尤宜治恍惚懊闷一类风大病。何以故?因为“五识在头,心多上缘,心使风,风动火,火融水,水润身,是故上分调而下分乱,以致诸病,或脚足挛癖等。又五脏如莲花,靡靡向下,识多上缘,气强冲腑脏,翻破成病。心若缘下,吹火下溜,饮食消化,五脏顺也。”此言颇符中医阴平阳秘之论,对于治疗因思虑过度而致上亢下虚者,尤具特效。与足邻近的三里穴,守之可止痛,若不能除,移守足大拇指横文。头痛、目赤痛、唇口热、绕鼻胞子、腹卒痛、耳聋、颈项强等病,可于二足间想一境而缘之,若心闷,可稍休息,然后再系缘,病愈而止。若因此而致腰脚急痛,想足下有一丈深坑,移前境界于坑底而缘之,则愈。
三是系缘病痛处。《摩诃止观》云:“随诸病处,谛心止之,不出三日,无有异缘,无不得瘥。”心王所至,病贼随散,念之所止,气血随之,自能散病气、解壅滞。然不宜死守一处,应按医家五行生克之原理,灵活掌握。如肺强肝弱所致肝病,应系缘肺,摄取其中白气,肝病则愈。余四脏病依此类推。
, 百拇医药 四为止心于头顶,专治身体沉重一类地大病。
以止治病,宜依病相掌握用意之宽急,水大病用意宜紧,火大病用意宜宽缓。
《禅门口诀》还说,无论何种病,无须专门对治,只要止心于一缘,令心定气和,不出三日,自然除愈。
二、气,指“六字气”。此法最早见于《明医论》及道书《神仙食金柜妙录》,梁道士陶弘景所辑《养性延命录》引述之。智顗大师所述法则,较道书大为详悉,且略有不同。《小止观》述六字气分别治五脏病诀云: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摩诃止观》卷8所说则为:“呵治肝,吹呼治心,嘘治肺,嘻治肾,呬治脾。”又曰:“又六气同治一藏,藏有冷用吹,有热用呼,有痛用唏,有烦满用呵,有痰用嘘,有乏倦用呬。”肺克肝所生眼病等用呵气治,肾克心所生心淡热、手足逆冷、心闷少力、唇口燥裂、眩懊喜眠、四肢烦疼、心劳体蒸等病用吹呼二气治,心克肺或饮冷食热所生肺胀胸塞、肩胛疼、喉鼻疼、疮等病用嘘气治,脾害肾所生百脉不通、关节疼痛、体肿耳聋、四肢沉重、足膝冷、尿不利等病用嘻气治,肝害脾所生体闷痒等病用呬气治。
, 百拇医药
六字气的用法,是安坐调息令柔和自然,然后对症选字,于呼气时“带想作气”,“于唇吻吐纳,转侧牙舌,徐详用心。”若吹气去冷,应于吸时想鼻内徐徐吸入温和之气,七遍而止,然后再专注于吹气。口呼去热,应于吸时想吸入清凉之气。口唏去痛除风,想鼻中吸入安和之气。口呵去烦,下气散痰,想痰的上分随口吐出,下分随息下溜,不须鼻吸而补。口嘘去胀满,鼻中纳安和气消之。口呬去劳乏,鼻中纳和气补之。用六字气治病,病愈即止,不可过度。
六字气的用法,后来在道书、医书中有更为详悉的阐述,这一方法久经实践,证明效果颇佳,至今尚为气功界所广泛运用。
三、息。指调息、运气,《摩诃止观》等说十二种息法,各治某类病,其名目为:
上息,专治沉重一类地大病。其法盖为呼气时想气上行,或想内气从中脉上升头顶。
下息,专治虚悬一类风大病。其法盖为吸气时想气息下行至足底,以散泻头部之风。
, 百拇医药
焦息,专治腹中胀满及举身肿胀、虚胖面黄的业障病。《禅门口诀》所说“息”,亦属此类,诀云:“还用心息想作焦二息,从头至足溜气,四肢通遍,令候目中满得消,还用心息平心直住。”焦二息,盖谓呼吸时想象有烧焦、烧作用的气息往攻病患。
满息,又名“遍息”,专治枯瘠、四肢痿弱无力一类病。其法盖随吸气想气息周遍全身。
增长息,能增益身中四大,即中土服气法所言“生”,其法盖于吸气时想象吸入增长息。
灭坏息,能散诸阴瘼。其法盖想象有破坏力的气息吸入,往攻病灶,散灭病气,随呼而出。
冷息,专治热病,其法盖想象吸入冷气。
热息,专治寒病,其法盖想象吸入热气。
冲息,专治症结肿毒,盖想象具冲击力之刚猛气随吸而入,突击病灶,攻散肿结毒气。如《禅门口诀》云:“治肿法,作息肿断,令息撮聚欲遍,当肿以上,以心住定,穿作一孔,令息从中出入,即瘥耳。满法安心置孔外,细细引,自牵气令出,须臾自得瘥。”
, 百拇医药
持息,专治掉动不安。盖为吸气后屏息良久,如密宗宝瓶气持息法。
补息,专治虚乏。盖随息想象吸入有滋补力的外气。
和息,能通融身中四大。盖想象吸入中和之气,令身中阴阳平衡、四大调和。
《禅门口诀》还说有“刀息”专治骨髓病,法为想刀息破足十指头,并作息破足趺上骨,令病气出。若治肿,以刀息破足十指奇中令出;若遍身肿满,当安息足心下,身重作轻息,身轻作重息。刀息,谓象刀一样锋利,有斩割之能的气息。《口诀》还有治痢、嗽、头痛、腹中气满等息法。
治痢法:系缘脐下,若患冷痢调暖息入至脐下;患热痢调冷息入至脐下,病愈而止。
治咳嗽法:欲咳时,吐气三次,系缘心中,即愈。
治用脑过度所致头痛法:鼻中纳气,口中微吐,想头中病气随息吐出。若心细微调顺,吐气三度,将自然欠呿,欠呿不至十次即愈。
, http://www.100md.com
治腹中气满法:鼻中纳气,从口微吐,吐时想腹中闷气从口中出,嗌气。若极胀满,当仰卧,伸展手足,手轻抚腹上按摩十回五回,当有嗌气,还复起坐,依前法吐气治之。
治头中气急法:鼻中纳气,大开口,微引气出。
一息治身中种种病法:鼻中徐徐纳气,令气入遍身,然后慢慢闭口,任气息循行体内,意引其从骨中直下,从不净门散出。睡眠时引息至脚心。行住坐卧恒用此心,不论何处有病,即以意运气驱之。
凡调息治病,一时只可治一处,若两处同时治,会更增其病。
四、假想,即观想,当针对病情采用攻破之法。如治寒病观想火,治热病观想冰雪冷气,及《杂阿含》所述观想暖酥在顶滴滴融化入脑、下溉五脏、流润全身以治劳损虚乏法等。《摩诃止观》还举高丽辨禅师治瘿法及治腹中症结法,治瘿法为:观想瘿瘤如露蜂巢,群蜂在内,穿巢而出,脓溃膏流,瘿中处处穿孔,如空蜂巢。观想成就,瘿病渐除。治腹中症结观想金针刺入腹中,穿破其结,继观金针拔出,症结则除。观想治病法,亦为今气功界所普遍运用。
, 百拇医药
五、观心。病从业起,业由心造,心为病本。故欲治本,唯有观心,内究心在何处?在内?在外?抑在内外之中间?觅心不可得,从而悟心实性,心空念寂,入一行三昧,则病苦自然除愈。这是智者之师慧思大师经过亲证的经验之谈。
六、方术。指佛教界及民间流传的禁咒、以手痛捻丹田治卒昏迷、杖打痛处止痛、捻大指治肝病等方术,只要确有效验,不妨谨慎采用。
智顗大师当时多次传授禅法,从学者颇有依其所传法治愈病患者,如大中大夫蒋添玫、仪同公吴明彻,“皆禀息法,脚气获除”。(《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大师还指出,用禅定治病,因人有心利病轻、心利病重、心钝病轻、心钝病重之差,见效有顿渐迟速之别,但只要具备十法,无不见效。十法为:一信,即确信此法必能治此病,不怀狐疑;二用,实修禅定;三勤,每日早晚专心坐禅,每次以身出微汗为度;四恒,持之以恒;五别病,正确判断病状病因;六方便,根据病情灵活运用合宜的疗法,不死执一法;七久行不懈;八知取舍,善于辨别损益,有益则行,无益则舍;九善养护,慎饮食、避寒热、守禁忌;十知遮障,病未愈前,不随便将坐禅体验和效果向师长以外的人宣说。大师所说这些要点,基本上都是现代医用气功所强调的。
, 百拇医药
禅病及其针治
《摩诃止观》说,修禅者“若用心失所,则动四百四病”。坐禅偏差所致禅病,医药束手,唯以禅治禅,方易奏效。今气功界因偏差致病者,亦时有所闻,近见报载上海、天津各有数百人因练功不当而精神失控。佛门中对治此类病经验良多,智顗大师作了系统总结,其主要者略有六类。
一、坐禅时不善调身,佝偻、僵挺或倚壁靠柱,或坐禅时间过长过短,能引起背脊骨节疼痛的“注病”,甚为难医。治此类病,宜调和气息,由头顶向下沿脊骨运气,每节脊骨住气片刻,一节节直下,至于尾椎,反复多次,令中脊气通,即可渐愈。
二、坐禅中调息不当,有风、喘、滞相,久之能令人筋脉挛缩,或枯瘠赢瘦。治此宜用遍满息,以心注息,从头往下溜气,令气息遍满身中、四肢,止息,“平心直住不动”,久之自可康复。
修数息观至发八触,随息若与触相违,亦能致病。八触中,重涩冷软四触与入息相顺,轻滑热粗四触与出息相顺,须顺其相顺关系而随息,若相违则病。治此类病,只有依法调顺数、随。
, 百拇医药
初修数息观时,息若长短不一,易致心上至头部蒸热,可解衣宽带,闭口缩气向上至头顶,然后向下牵气,至呼吸平和、长短合度而止。
坐禅中忽觉气短,当先嘘气,再从鼻中纳气,想气循行全身而出,然后系缘掌文中,不久气息即调。
三、修系缘止时,死守一处,用意失度,不善及时修正,能致诸病。如死守下半身脐、足等处,易发地大病。治法当移守上半身眉间等处。若死守上半身某处,久之易发风大病。治法应移守下半身。用意过急过猛,易致火大病,治应宽缓其心;用意过于宽缓,则易致水大病,治法应提起精神,专注境缘。
四、修系缘于色声等境相的止观时,若不善于根据境相与五脏的生克关系灵活调节,易增损五脏气而致病。五境、五色、五音、五香、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如下表所示:
(此表少缺)
若顺五脏与五境等的相生关系而修观想,久之易过度增益某脏气而损及其余,因而致病,如久久观想青色,会增益肝气而克损脾胃,对治之法,当转观增益脾脏的黄色境。若顺五脏与五境等的相克关系而修观想,久之会克损某脏而致病,如久观白色境相能克肝而生肝病,对治当转观与肝为相生关系的青色境相。
, 百拇医药
但修观想时,若境缘不定,忽观此忽观彼,易致气乱而生风大病,故观境的转换不宜频繁。又所观境相,应为自心所喜乐,若强观不悦意的境相,久之易致水大病。
《禅门口诀》还说,若调心在身内或五脏中,以其定心来观想某种境相,久之能令五脏气脉与境相相连,而得急挛等病。治法:想象身中上下空如筒,身中气息下行入地,不久即愈。愈后转系缘脚踝,并作观心。又若坐禅观想某境相至现见,或得住心,见有光明照所观境,以为眼见实境而不识心意识所现,心着于境,能使人眼睛疼痛。治法:以心缘眼,心见眼合,察知非眼实见,观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随缘而生,颠倒心息,眼病即除。又若见所观境相上有尘起,凝如纺车,为风病的征兆,见此不可再修上地禅,易致发狂。宜作身念处观,治愈风大病,始可进一步修禅。
五、观心观境违反自然,如观心,心生时强谓灭,灭时强谓生,观境以青为黄等,久之易致地大病,可以治地大病法对治。
六、定中受内外刺激而致精神等病。对治此类病,除《治禅病秘要法》所述诸观想法外,《禅门口诀》所述治法如:
, http://www.100md.com
若入浅定,受外部恶声响等刺激时,即时觉知而出定,不致成病。如心生嫌恨瞋恼,则能致气满之病。若入深定,外有大声响,声虽在外,而觉声在身中或所观境上,欲出定不能,心生惊悸恐怖,后虽出定,也易生腹胀、暴下血等病。定中有事触身,也会发生这种情况。治法:调息,如前述治腹中气满法,随吐气散泻腹中闷气。
若初坐禅入细住,为人所触乱,气上冲肺,能令肺胀,过百日,吐逆不得饮食,为跋多或兜罗醯鬼神入身,当诵其名或佛菩萨密咒以治之。
又初坐禅发重触,被人所惊,心中迫迮,即时扪摸,可致大小便不通等病。治法:缩气向下,还牵向上,病愈而止。
又初坐时六神沉噎,被外人触惊,六神外奔,令身体青肿。治法:先合口缩气向上,二遍身中,还牵气向下,诵恶鬼神名字“葸醯跋韦多”,即愈。
又坐禅入细心定,若生忧愁恚恼,必成气患,可以前述治腹中气满法泻散之。
, 百拇医药
《禅门口诀》还有一些治禅病及禅定纠偏诀,诸如:
坐中觉喉内有物长一二寸,不肯去者,定心于其物,然后分心四向,自语云:内外皆空,病从何生?若解空性,遣之自去。
初坐禅身体骨节腰背疼痛,名“六根通身游戏”,可举身顶直三下,放松全身,数息,即愈。
初坐禅大小便不通,蹴气向上,还牵向下,即愈。
修数息观身卒痛,其病因有三说。一师云:因食太饱未消即坐,气粗念细使然,需节食二三天,节息令长,观出息,二三日即愈。另一师云:因摄念太急,气结致病。治法;想身若甑,有气从脐中起,出至口,渐变大变猛,吹身中气令散,即愈。又法,于未食时卧密室中,宽放四肢,于面门调和气息五过,坐二三日,即愈。第三师云:因初坐时行风犹盛,卒然就坐,体内住风与行风相争而生疼痛。治法:起立经行,从缓渐急,至五里左右,还复从急至缓而归,即坐,长嘘气三五度,放松四肢、全身、心意,经食顷,引息二三过,声勿令耳闻。复放松心念,经一食顷,然后摄念至一坐,即愈。
, 百拇医药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说:“般若一观能治五病。”只要依法修观,得真般若智,入般若定,即使不作意治病,病亦自然除愈。这是最简单易行而又最有效的治禅病、治百病法宝。
智顗大师所述禅定治病、针治禅病的法则,除个别依据佛典外,多数皆属中印禅僧口传经验的总结,加上大师自身坐禅中的创发,并吸收中医、道教、民间等世学,大大丰富发展了佛教禅定医疗学说。其基本原理及绝大多数方法,皆可在禅定中验证,不少已被诸家气功所吸收,对人类医用气功学、心身医学的发展,贡献甚巨。大师不仅为伟大的佛门宗师、禅学大家,而且堪称古代医用气功学的大师。智顗大师之后,湛然撰《止观辅行传弘决》,对大师的禅学包括禅定医疗说作了阐释。此后千余年来,中国佛教界对禅定医疗说虽未必无所发展,但再未见有总结整理性的专著出世,藏传密教的不少禅定医疗新说,多未传入内地,这不能不说是佛教禅学发展中的一大缺憾。今天,医用气功学集诸家气功之长,用科学手段实验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继承发扬智顗大师的禅定医疗说,应发扬大师的实践、创新精神,以开放的心态,博采现代医用气功精华,丰富发展佛教禅定医疗学,使之福祉人类,利济众生。
(网文转载,未得检校,或有错别,自当思择。), http://www.100md.com(陈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