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互藏五味理论应深入研究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提出了五脏互藏五味理论,以期解决中药理论中的归经问题及深入地研究古医方,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为了解读该理论,需要先将五行互藏、五脏互藏理论予以阐明。
一、五行互藏
所谓五行互藏,是指五行中任何一行皆包含有其他四行。五行互藏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蕴含。《素问·阴阳别论》曰:“脉有阴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划分人的体质类型时就是按照五行互藏的思想分类的。而明确提出五行互藏这一概念的是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统论》曰:“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明代医家赵献可对五行理论有精辟的论述,在《医贯·五行论》中指出“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五行各具一太极,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指出五行之中又寓五行,而每一五行皆是一生化之机,即五行互藏之义。
五行互藏理论使五行学说可以从更深层、多角度、多方位对事物及人体进行解释、划分。说明了每一事物之中,除自身所具有的某种性质以外,其内部依然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因素,从而更能揭示自然界及人体脏腑组织的复杂性及功能属性的多样性。故何梦瑶在《医碥》中慨叹:“知五脏各有五行,则其相关涉之故,愈推愈无穷,而生生之妙,不愈可见哉!”
, http://www.100md.com
二、五脏互藏
根据五行学说,五脏可类分为五行,“五行互藏”亦即有“五脏互藏”,就是说,五脏中的每一脏又孕含着五脏。正如张介宾《脉神章》所言:“凡五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藏之中,必各兼五气。”这里显然强调了五脏的每一脏中均含有他脏之气,与其中任何一脏都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五脏中的每一脏功能均受其他四脏影响,同时又调控着其他四脏的功能,这使得五脏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清晰而明了。
三、五脏互藏五味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以五行互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其见解独特。如“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提出了中药的五味分类也含有五脏互藏理论。这也为中药理论中相同味的药可以归不同的经,不同味的药可以归相同的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可帮助我们理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药性专长论》的话:“药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性热能治寒,性燥能治湿,芳香则通气,滋润则生津,此可解者也。同一发散也,桂枝则散太阳之邪,柴胡则散少阳之邪;同一滋阴也,麦冬则滋肺之阴,生地则滋肾之阴。”
, 百拇医药
四、五脏互藏五味实例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指出:“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有学者认为,辛味属木,辛味药中又有木、火、土、金、水。根据五脏互藏五味理论,我们认为辛味药皆属于木。由于五脏互藏五味,五脏中都有辛味,那么辛味药就处于属于五脏中的木位上,同理,咸味药就处于五脏中的火位上,其余亦然。如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朴硝”云:“味苦,寒。朴硝味咸而云苦者,或古时所产之地与今不同,故味异耶,抑或以咸极而生苦耶。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邪气凝结则生寒热,硝味咸苦,能软坚而解散之。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硝质重性轻而能透发郁结,置金石器中尚能渗出,故遇积聚等邪,无不消解也。能化七十二种石。此软坚之甚者。炼饵服之,轻身神仙。消尽人身之滓秽,以存其精华,故有此效。硝者,消也。朴硝乃至阴之精,而乘阳以出,其本水也,其标火也。遇湿则化为水,遇火则升为火,体最清而用最变,故丹家重之。石属金,硝遇火则亦变火。盖无火之性,而得火之精气者也。火铄金,故能化石。”就是对硝石的最好注解。
五脏互藏五味对于理解五脏大小补泻方、二旦方、六神方用药的绝妙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正如弘景曰:“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因此五脏互藏五味理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百拇医药(梁永林 甘肃中医学院)
一、五行互藏
所谓五行互藏,是指五行中任何一行皆包含有其他四行。五行互藏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蕴含。《素问·阴阳别论》曰:“脉有阴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划分人的体质类型时就是按照五行互藏的思想分类的。而明确提出五行互藏这一概念的是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统论》曰:“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明代医家赵献可对五行理论有精辟的论述,在《医贯·五行论》中指出“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五行各具一太极,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指出五行之中又寓五行,而每一五行皆是一生化之机,即五行互藏之义。
五行互藏理论使五行学说可以从更深层、多角度、多方位对事物及人体进行解释、划分。说明了每一事物之中,除自身所具有的某种性质以外,其内部依然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因素,从而更能揭示自然界及人体脏腑组织的复杂性及功能属性的多样性。故何梦瑶在《医碥》中慨叹:“知五脏各有五行,则其相关涉之故,愈推愈无穷,而生生之妙,不愈可见哉!”
, http://www.100md.com
二、五脏互藏
根据五行学说,五脏可类分为五行,“五行互藏”亦即有“五脏互藏”,就是说,五脏中的每一脏又孕含着五脏。正如张介宾《脉神章》所言:“凡五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藏之中,必各兼五气。”这里显然强调了五脏的每一脏中均含有他脏之气,与其中任何一脏都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五脏中的每一脏功能均受其他四脏影响,同时又调控着其他四脏的功能,这使得五脏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清晰而明了。
三、五脏互藏五味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以五行互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其见解独特。如“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提出了中药的五味分类也含有五脏互藏理论。这也为中药理论中相同味的药可以归不同的经,不同味的药可以归相同的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可帮助我们理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药性专长论》的话:“药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性热能治寒,性燥能治湿,芳香则通气,滋润则生津,此可解者也。同一发散也,桂枝则散太阳之邪,柴胡则散少阳之邪;同一滋阴也,麦冬则滋肺之阴,生地则滋肾之阴。”
, 百拇医药
四、五脏互藏五味实例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指出:“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有学者认为,辛味属木,辛味药中又有木、火、土、金、水。根据五脏互藏五味理论,我们认为辛味药皆属于木。由于五脏互藏五味,五脏中都有辛味,那么辛味药就处于属于五脏中的木位上,同理,咸味药就处于五脏中的火位上,其余亦然。如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朴硝”云:“味苦,寒。朴硝味咸而云苦者,或古时所产之地与今不同,故味异耶,抑或以咸极而生苦耶。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邪气凝结则生寒热,硝味咸苦,能软坚而解散之。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硝质重性轻而能透发郁结,置金石器中尚能渗出,故遇积聚等邪,无不消解也。能化七十二种石。此软坚之甚者。炼饵服之,轻身神仙。消尽人身之滓秽,以存其精华,故有此效。硝者,消也。朴硝乃至阴之精,而乘阳以出,其本水也,其标火也。遇湿则化为水,遇火则升为火,体最清而用最变,故丹家重之。石属金,硝遇火则亦变火。盖无火之性,而得火之精气者也。火铄金,故能化石。”就是对硝石的最好注解。
五脏互藏五味对于理解五脏大小补泻方、二旦方、六神方用药的绝妙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正如弘景曰:“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因此五脏互藏五味理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百拇医药(梁永林 甘肃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