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群体遭遇职业枯竭
导致医护群体职业枯竭的原因
研究证实,医护群体职业枯竭的产生是长期和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工作和职业特征因素;二是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三是个体因素。
工作和职业特征因素
包括工作压力、职业类型、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等。压力是医护群体职业枯竭产生的首要原因已得到证实。研究者已公认医护人员承受的压力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的水平。国外一项调查显示,英国护士的压力源主要包括工作负荷和护理个案的数量、支持和交流的问题、没有足够的人力应对危机情况等,而美国的护士主要压力源有未能满足病人的需求、自我期望太高、工作负荷太重、经验不足及收入与职责不相称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文等研究表明,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压力已成为国内护士的首要压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钟霞等研究表明,压力反应是影响医务人员消极应对方式的最主要原因,并且也会影响医务人员的积极应对策略。此外,众多研究表明:职业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职业枯竭存在中等或高等程度的相关。
, 百拇医药
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
包括医院改革、组织文化、激励制度等。在组织因素中公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不能在服务收入中得到合理体现,特别是在医疗行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分配不公。国外研究了政府部门员工对绩效评价的知觉和员工的职业枯竭及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程序公平性和分配性与职业枯竭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组织管理缺乏公正、公平等与职业枯竭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还表明:在工作中缺乏支持和资源也会导致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研究表明:来自上级的支持比来自同事的支持更为重要。国外研究表明正性的情绪性社会支持有助于消除职业倦怠,负性的情绪性社会支持却容易导致职业枯竭。
个体因素
包括应对方式、人格类型、工作期望值等。涉及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倔强、低自尊,外控型、神经质型性格,感觉型以及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职业枯竭,而个体的应对方式对职业枯竭存在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个人成就感;对工作的期望值的研究表明:喜欢工作的程度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职业枯竭程度越低,工作投入的热情就越高;反之职业枯竭程度就越高。2005年的系列研究表明:同事支持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与人格解体呈负相关。国外研究进一步提出,个人和组织在六个因素上不匹配可能引起职业枯竭,即工作量、控制感、报酬、一致性、公平性、价值。研究人员对1264名被试者进行了职业枯竭和工作家庭冲突、工作需求、家庭需求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需求、家庭需求既通过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倦怠产生影响,也直接影响了个体的倦怠水平。
, 百拇医药
在我国,随着医护人员从业环境的改变,就业压力加大,加之社会转型期医患纠纷增多,以及举证责任倒置制的实施,使得医护人员在承受高负荷工作的同时,又要面对强烈的心理压力,持续的、过于强烈的、高水平的压力可使他们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导致职业枯竭。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院廖庆兰通过查找国内外文献,对此现状进行了综述及分析。
国内外职业枯竭研究现状
国外的职业枯竭研究最早是从医护人员开始的,而国内对职业枯竭的研究并不多。在职业卫生领域,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职业心理紧张对健康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临床精神病学家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并在科学文献中首次出现。9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等重点探讨了工作环境与职业枯竭的关系,2002年又提出模型理论。2004年等重点从个体与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角度提出了多因素理论与职业枯竭的密切关系。2005年等对职业枯竭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和描述。2001年,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和苏格兰展开的一项调查发现,医院中的医护群体职业枯竭现象仍非常严重,在参与调查的5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40%的护士对目前工作不满意。在美国所有的护士中,有1/5者声称将在1年内停止工作,而年轻护士则有1/3表示将在近期提出辞职。因此,近年来美国加大对职业枯竭的研究力度,特别是在方法与干预措施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以达到缓解个体的工作倦怠感。而我国,对职业枯竭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近年来国内关于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枯竭现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内对220名护士调查发现:护士中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1%,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由于工作压力面出现工作满意感下降、情感淡漠等职业倦怠症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超平等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18名接受调查的医护人员中,42.1%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有22.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现象;48.6%的被试者缺乏个人成就感。众多调查表明:国内的医护人员面临严重的职业枯竭困扰,但国内对职业枯竭的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有效的干预研究和措施很少,是一个薄弱和急需开展研究的领域。
所谓职业枯竭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所致的一组以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以及去人性化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是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慢性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延迟性心理反应,也称之为心理枯竭、职业衰竭、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倦、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行为等,工作中表现为服务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对待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工作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导致被动行为等,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病症。
职业枯竭概念, 百拇医药
研究证实,医护群体职业枯竭的产生是长期和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工作和职业特征因素;二是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三是个体因素。
工作和职业特征因素
包括工作压力、职业类型、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等。压力是医护群体职业枯竭产生的首要原因已得到证实。研究者已公认医护人员承受的压力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的水平。国外一项调查显示,英国护士的压力源主要包括工作负荷和护理个案的数量、支持和交流的问题、没有足够的人力应对危机情况等,而美国的护士主要压力源有未能满足病人的需求、自我期望太高、工作负荷太重、经验不足及收入与职责不相称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文等研究表明,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压力已成为国内护士的首要压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钟霞等研究表明,压力反应是影响医务人员消极应对方式的最主要原因,并且也会影响医务人员的积极应对策略。此外,众多研究表明:职业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职业枯竭存在中等或高等程度的相关。
, 百拇医药
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
包括医院改革、组织文化、激励制度等。在组织因素中公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不能在服务收入中得到合理体现,特别是在医疗行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分配不公。国外研究了政府部门员工对绩效评价的知觉和员工的职业枯竭及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程序公平性和分配性与职业枯竭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组织管理缺乏公正、公平等与职业枯竭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还表明:在工作中缺乏支持和资源也会导致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研究表明:来自上级的支持比来自同事的支持更为重要。国外研究表明正性的情绪性社会支持有助于消除职业倦怠,负性的情绪性社会支持却容易导致职业枯竭。
个体因素
包括应对方式、人格类型、工作期望值等。涉及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倔强、低自尊,外控型、神经质型性格,感觉型以及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职业枯竭,而个体的应对方式对职业枯竭存在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个人成就感;对工作的期望值的研究表明:喜欢工作的程度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职业枯竭程度越低,工作投入的热情就越高;反之职业枯竭程度就越高。2005年的系列研究表明:同事支持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与人格解体呈负相关。国外研究进一步提出,个人和组织在六个因素上不匹配可能引起职业枯竭,即工作量、控制感、报酬、一致性、公平性、价值。研究人员对1264名被试者进行了职业枯竭和工作家庭冲突、工作需求、家庭需求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需求、家庭需求既通过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倦怠产生影响,也直接影响了个体的倦怠水平。
, 百拇医药
在我国,随着医护人员从业环境的改变,就业压力加大,加之社会转型期医患纠纷增多,以及举证责任倒置制的实施,使得医护人员在承受高负荷工作的同时,又要面对强烈的心理压力,持续的、过于强烈的、高水平的压力可使他们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导致职业枯竭。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院廖庆兰通过查找国内外文献,对此现状进行了综述及分析。
国内外职业枯竭研究现状
国外的职业枯竭研究最早是从医护人员开始的,而国内对职业枯竭的研究并不多。在职业卫生领域,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职业心理紧张对健康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临床精神病学家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并在科学文献中首次出现。9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等重点探讨了工作环境与职业枯竭的关系,2002年又提出模型理论。2004年等重点从个体与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角度提出了多因素理论与职业枯竭的密切关系。2005年等对职业枯竭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和描述。2001年,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和苏格兰展开的一项调查发现,医院中的医护群体职业枯竭现象仍非常严重,在参与调查的5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40%的护士对目前工作不满意。在美国所有的护士中,有1/5者声称将在1年内停止工作,而年轻护士则有1/3表示将在近期提出辞职。因此,近年来美国加大对职业枯竭的研究力度,特别是在方法与干预措施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以达到缓解个体的工作倦怠感。而我国,对职业枯竭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近年来国内关于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枯竭现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内对220名护士调查发现:护士中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1%,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由于工作压力面出现工作满意感下降、情感淡漠等职业倦怠症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超平等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18名接受调查的医护人员中,42.1%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有22.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现象;48.6%的被试者缺乏个人成就感。众多调查表明:国内的医护人员面临严重的职业枯竭困扰,但国内对职业枯竭的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有效的干预研究和措施很少,是一个薄弱和急需开展研究的领域。
所谓职业枯竭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所致的一组以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以及去人性化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是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慢性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延迟性心理反应,也称之为心理枯竭、职业衰竭、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倦、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行为等,工作中表现为服务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对待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工作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导致被动行为等,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病症。
职业枯竭概念,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