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讲演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作者:翁敏华 来源:《文汇报》2007-11-18报道
今天,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成为全国上下乃至全球华人社会的热门话题。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家法定节假日作出调整,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将增设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这是中国文化建设上的大事。它的意义重大而悠远,怎么估量也不为过。
新年、清明、端午、中秋,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怎样过传统节日?
为了让我们的话题变得轻松,先来个“说文解字”吧!要说文,先得解字:“节日”这词从哪里来,是怎么组合成的?“节”字的原义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伸。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的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一晃就过去了,节日就是竹节部分,我们不愿让所有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
, http://www.100md.com
当然,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り”,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2004年,韩国准备将“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中国有许多人感到震惊,有的地方甚至打出了“保卫端午”的口号。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我们深邃的民间里,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些许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崩坏、在消逝,抢救与保护它们,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三年来,每到端午节那天,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
这三年里,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在空间上的体现是领土,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传统节日。
, 百拇医药
我们要像保卫领土完整一样,继承传统节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一、和谐天人 对自然的亲近
那么,哪些日子被我们的祖先派定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这根“竹子”上的“节”呢?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东西方很不一样,西方的节日每每总是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似乎西方的节日是人和人商量定的,中国的节日却是人和天商量着定下来的。
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其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比如清明、冬至;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故某月的初一、十五为节日者颇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为人们所喜爱和重视;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这就是: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些是“大节”,另外还有一些“小节”,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百花节”,六月六“晒衣节”,可过可不过,所以叫“不拘小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来成为佛教节日,另当别论。
, http://www.100md.com
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中国人顺应自然,但又不被动依赖,又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能动地适应”。我们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动、恋爱、生育,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传统节日的设置顾及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我这里所谓的“天”泛指大自然。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七月七是星星的节日,中秋是月亮的节日,九月九,登山去,斑斓的秋山是一年中的最美。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春的夏的秋的冬的节日。元霄节看起来比较关“人事”一些,它是灯节,足够闹腾,但究其实质,“闹元霄”就是“闹春耕”,是个关乎大地、关乎农耕、关乎丰收的节日,同样与自然关系密切。
, 百拇医药
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后与清明合并)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中国古代诗人的节日诗篇,无一不对节物作出描写、加以歌颂。
另一种“节物”则体现在人们的食桌上。新年的饺子(北方麦作文化)年糕(南方稻作文化)、元霄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都与日常食桌相关。
“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给眼睛的,给嘴巴的,给身心两面的。所以,节物又有个更感性的名字叫:节日媚物。
有一年暮春,我们学校的学思湖畔正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景色,一群男生经过,其中一个指着漫天飞舞的柳絮问:“这叫什么絮?”没人回答;又一对情侣路过,男的道:“哦,蒲公英!”女的道:“对,蒲公英!”倒是同声相应。近日,在报纸上看到,有中学生在作文里写道:“秋天了,人们在地里忙着采油菜花。”油菜花是春天开的,而且也不是“采”的。我们的年轻人对大自然无知,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 http://www.100md.com
过去,我们与大自然是多么接近,我们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重。我们惊讶起来的时候,叫的不是“天呐”就是“妈呀!”(现在叫“哇塞”),将天和母亲等同起来。我们管天叫“老天爷”、“天公”,准备出去旅游时遇到好天气叫“天公作美”,般配的情侣叫“天生一对”,最恶毒的骂是“天杀的”,最聪明的叫“天才”。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大自然那里曾经学到了多少东西!
如今,全人类的一个关键词是“环境保护”。“环保”不只是谁排污谁受罚的问题,还有更加基本、更加重要的事要做,比如:保护我们健康的传统文化,恢复和发扬我们的传统中向大自然学习、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种种心态与生活方式。
二、和谐人事 对人情的呼唤
我们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无庸讳言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十分忧虑的现象。我们的邻里关系有些冷漠了,我们的电梯每每是有人而无声的世界,大家只好用摆弄手机来掩饰尴尬。一位同事告诉我:她搬到现在的住处也有三四年了,一梯两户,对门那家的千金没有对他们发过一丝声音、露过一丝笑容。她也曾主动示笑搭话,皆以失败告终——自讨没趣。我们的家庭关系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亲子之间、夫妻之间、婆媳翁婿之间的争端官司,也常常见诸于报端。特别是所谓“代沟”的亲子关系,隔膜很深,有些甚至已不再是“沟”而堪称“峡”了。大学生小白领学习工作一忙,或者自己“翅膀一硬”,就搬出来自己住,嫌父母啰唆在家不自由,而后就不肯“常回家看看”了;做大人的则一味批评现在的年轻人不可理喻。
, http://www.100md.com
年轻人与他们自己的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以我们的眼目所及,他们爱起来爱煞,吵起来吵煞,他们这一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了,但是他们的“性别矛盾”——那些所谓的“玫瑰战争”,打起来一点都不比“阶级战争”和“民族战争”差。我们学校附近的那个公园,亭柱上有着许多刻字,在绝大多数“某某我爱你”之类的爱的誓词中,也会有“你去死”后面打着无数个惊叹号的,看了叫人惊心动魄。看样子,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确实也有着许多的病象。
传统节日,历来就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直至今天,我们也幸好有传统新年,亲朋好友走动、沟通,有了一个极好的时间节点和平台。
这里涉及到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引发了人们文化上的不安感,使人们普遍产生了认同危机。所以,“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变得更加普遍和迫切。列宁曾经说过:“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今天,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来想想过去,看看未来?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首先,它有时间上的优长,我们的许多传统节日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其次,它有空间上的优长,传统节日可以成为大江南北、港澳台与内地、中日韩越东亚汉字文化圈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话题。
, 百拇医药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你为什么投身在这一家而不是别家?你为什么嫁(娶)这个人而不是他人?你为什么和这些人一起上同一所学校?你为什么会选择住在这所城市这个地区?等等,人生旅途中有许多带一点神秘色彩的机遇,中国人把它归结为“缘”: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同窗缘等等。有人说,中国人碰到了解释不清的东西,就抛出个“缘”字来。
“缘”字由三部分组成。“亥”的本意是猪,这里表示祭祀用的祭品。许多由“亥”字组成的文字都含有古代祭祀的意义,比如“家”字就含有一个屋顶下的人共同祭祀,也就是祭祖,祭奠共同的老祖宗。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有血缘者祭祖先,有姻缘者祭媒神,有地缘者祭同一地的保护神(比如城隍神)。每一个节日其实都有民间崇拜的含义,而且每每是复合崇拜。新年(元旦)有太阳神崇拜又有祖先崇拜,三月三有水崇拜又有高媒崇拜,中秋有月亮崇拜又有对一年丰收的感恩,等等。
, http://www.100md.com
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节日是我们民族的祖先写在时间表上的“备忘录”,全世界的华人人同此心,都在阅读这份“备忘录”。一年中有这么多特殊的日子,我们吃同样的东西,举行同样的仪式和活动,实在是“我们感”、也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在维持着这些——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首先得“万众一食”。
现代中国人也在过着这些传统节日的,可是,我们似乎更强调的只是血缘和姻缘,相对比较疏忽了地缘。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有必要向韩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运用传统节日增强“地缘”情感,应当是今后我们的地区文化建设的重头之一。
现今,还有一些玩笑似地生发出来的节日,其中同样有“我们感”的意味存在。韩国人4月14日过“黑色情人节”,即没有情人的人们在一起喝黑啤,过自嘲式的“情人节”;中国人近年有把11月11日叫做“光棍节”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同“病”相怜的人们,在一起感受“我们感”的润泽。
, 百拇医药
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酬一酬缘,深化一下感情,最理想的是:我家今年的鳗鲞是老家带出来的,剪一段给你家尝尝味;你家这回的汤圆是自己在石磨上磨的水磨粉,端一碗来让我享用。
可惜,这些东西我们的超市样样有,却剥夺了我们原来的那点快乐。
节日也是和谐夫妻关系、情侣关系的好时机。夫妻情侣之间,平时有个争吵怄气,谁也不肯先下台阶,那么,乘节日之机,作出一个表态吧:买一束花,说两句软话,“相视一笑泯恩仇”,不就释然了?就我们熟悉的爱情剧言,《白蛇传》中,白娘子跟许仙相爱在清明,端午“现”的白蛇“原形”,重新和好在中秋。苏州弹词里有非常著名的开篇“赏中秋”,歌颂的就是失而复得的夫妻恩爱;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也与节日相辅相成。《长生殿》“禊游”出的背景是三月三,敷演两人的初爱。后来反目,靠“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重归于好,最后,两人阴阳相隔,相思难已,终于在中秋节于天上“重圆”。这些寓言式的故事告诉我们:节日是可以用来调节情感、和谐爱情生活的大好时机。
, 百拇医药
三、和谐身心 对生命的关怀
今天,人们的一些心理疾患,抑郁,狂暴,不快乐,幸福指数低,多是由竞争压力大、物质过剩、过度消费、享乐主义造成的。传统节日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治疗这些疾患的一贴药剂。回归传统节日,也就是在仪式上回到昨天。
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两千年前大不一样了,但是,节日却维系着我们和祖先之间的某种联系:两千年前人们已经在某一天放鞭炮了,我们今天也放;两千年前人们在某一天吃粽子,我们今天还吃。从这个意义上说,节日就像是时间隧道,联通着古今,联通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活在世上,怎么能忘本?如何能忘了昨天?怎么能不知道昨天是怎么回事?今天的人们,应该给昨天留一个位置。
“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个永恒的问题,我们须时时自问,时时解答,不然,心灵很容易失衡。
, http://www.100md.com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节就是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如今,物质丰富了,节日“特”在哪里?我觉得,可以“倒”过来做文章。
如今,人们过日子太容易了,那么在节日里,我们就来一个不那么容易的仪式——我提倡DIY过节,自己动手。我们小的时候,过年的糯米粉都是自己在石磨上磨出来的,芝麻都是在石臼里捣出来的,后来下乡,饺子都是自己擀皮自己剁陷自己包的。这不只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问题,这里面包含着对人生的感悟:似乎回到了石器时代,明白了石头对于人类有着恩人一般的作用,明白人应当感恩,对给予我们粮食菜果的天地感恩,对养育了我们的父亲母亲以及所有的长辈感恩,对给予自己启蒙深造、培育自己精神成长的师长感恩。
2005年,民俗学家在布依族集居的黔南州贵定县音寨考察发现,这里自1949年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刑事案件,这是在全世界都少见的一个奇迹。据当地人自己分析,这与当地从来没有间断过的传统节日有关。三月三、六月六等等,布依族人民的歌会开展得如火如荼。人们在节日狂欢中愉悦了性情,宣泄了压力,人的身心和谐了,社会生活、人际关系自然就和谐了。
, 百拇医药
我国的江苏、湖南、安徽、贵州、四川和台湾省等地,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自己一个人或者和亲友一起,诸如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台湾则是未婚少女可以“摸秋”,无论是葱还是菜,只要把别人家的“偷”到手,就是好兆头,表明她即将遇到如意郎君。日本也有“摸秋”奇俗,多是孩子们玩的,他们“偷”别人家地里的芋头,或者用长竹竿扎人家供奉的江米团,“偷”来吃掉,都是不要紧的。
“摸秋”这样的习俗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特别是少女、小孩不许偷,中秋夜,在这个特殊的时点,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浅尝辄止。见好就收。
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
, 百拇医药
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这,也许就叫“网开一面”吧!
以传统节日为首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先人创造的历史实录,是民族历史大树上的文化年轮。它们是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力和认同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与我们今天正面临的发展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不但不相左,而且还是促进力,推动力,推动着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民族与自己历史对话的手段。它们是我们这一族群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感”的根本所在。总之,它是代表中华民族整体的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以传统节日为首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先人创造的历史实录,是民族历史大树上的文化年轮。它们是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力和认同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与我们今天正面临的发展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不但不相左,而且还是促进力,推动力,推动着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民族与自己历史对话的手段。它们是我们这一族群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感”的根本所在。总之,它是代表中华民族整体的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
[讲演者小传]
翁敏华,1949年生,浙江宁波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龚自珍》、《中国戏曲》、《关汉卿戏曲选评》、《艺术学》(译著)、《中国戏剧与民俗》、《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等十三部。目前在研项目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东亚戏剧互动史》等。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共发表逾百万字,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百拇医药
今天,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成为全国上下乃至全球华人社会的热门话题。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家法定节假日作出调整,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将增设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这是中国文化建设上的大事。它的意义重大而悠远,怎么估量也不为过。
新年、清明、端午、中秋,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怎样过传统节日?
为了让我们的话题变得轻松,先来个“说文解字”吧!要说文,先得解字:“节日”这词从哪里来,是怎么组合成的?“节”字的原义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伸。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的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一晃就过去了,节日就是竹节部分,我们不愿让所有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
, http://www.100md.com
当然,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り”,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2004年,韩国准备将“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中国有许多人感到震惊,有的地方甚至打出了“保卫端午”的口号。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我们深邃的民间里,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些许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崩坏、在消逝,抢救与保护它们,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三年来,每到端午节那天,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
这三年里,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在空间上的体现是领土,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传统节日。
, 百拇医药
我们要像保卫领土完整一样,继承传统节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一、和谐天人 对自然的亲近
那么,哪些日子被我们的祖先派定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这根“竹子”上的“节”呢?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东西方很不一样,西方的节日每每总是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似乎西方的节日是人和人商量定的,中国的节日却是人和天商量着定下来的。
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其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比如清明、冬至;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故某月的初一、十五为节日者颇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为人们所喜爱和重视;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这就是: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些是“大节”,另外还有一些“小节”,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百花节”,六月六“晒衣节”,可过可不过,所以叫“不拘小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来成为佛教节日,另当别论。
, http://www.100md.com
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中国人顺应自然,但又不被动依赖,又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能动地适应”。我们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动、恋爱、生育,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传统节日的设置顾及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我这里所谓的“天”泛指大自然。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七月七是星星的节日,中秋是月亮的节日,九月九,登山去,斑斓的秋山是一年中的最美。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春的夏的秋的冬的节日。元霄节看起来比较关“人事”一些,它是灯节,足够闹腾,但究其实质,“闹元霄”就是“闹春耕”,是个关乎大地、关乎农耕、关乎丰收的节日,同样与自然关系密切。
, 百拇医药
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后与清明合并)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中国古代诗人的节日诗篇,无一不对节物作出描写、加以歌颂。
另一种“节物”则体现在人们的食桌上。新年的饺子(北方麦作文化)年糕(南方稻作文化)、元霄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都与日常食桌相关。
“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给眼睛的,给嘴巴的,给身心两面的。所以,节物又有个更感性的名字叫:节日媚物。
有一年暮春,我们学校的学思湖畔正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景色,一群男生经过,其中一个指着漫天飞舞的柳絮问:“这叫什么絮?”没人回答;又一对情侣路过,男的道:“哦,蒲公英!”女的道:“对,蒲公英!”倒是同声相应。近日,在报纸上看到,有中学生在作文里写道:“秋天了,人们在地里忙着采油菜花。”油菜花是春天开的,而且也不是“采”的。我们的年轻人对大自然无知,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 http://www.100md.com
过去,我们与大自然是多么接近,我们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重。我们惊讶起来的时候,叫的不是“天呐”就是“妈呀!”(现在叫“哇塞”),将天和母亲等同起来。我们管天叫“老天爷”、“天公”,准备出去旅游时遇到好天气叫“天公作美”,般配的情侣叫“天生一对”,最恶毒的骂是“天杀的”,最聪明的叫“天才”。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大自然那里曾经学到了多少东西!
如今,全人类的一个关键词是“环境保护”。“环保”不只是谁排污谁受罚的问题,还有更加基本、更加重要的事要做,比如:保护我们健康的传统文化,恢复和发扬我们的传统中向大自然学习、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种种心态与生活方式。
二、和谐人事 对人情的呼唤
我们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无庸讳言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十分忧虑的现象。我们的邻里关系有些冷漠了,我们的电梯每每是有人而无声的世界,大家只好用摆弄手机来掩饰尴尬。一位同事告诉我:她搬到现在的住处也有三四年了,一梯两户,对门那家的千金没有对他们发过一丝声音、露过一丝笑容。她也曾主动示笑搭话,皆以失败告终——自讨没趣。我们的家庭关系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亲子之间、夫妻之间、婆媳翁婿之间的争端官司,也常常见诸于报端。特别是所谓“代沟”的亲子关系,隔膜很深,有些甚至已不再是“沟”而堪称“峡”了。大学生小白领学习工作一忙,或者自己“翅膀一硬”,就搬出来自己住,嫌父母啰唆在家不自由,而后就不肯“常回家看看”了;做大人的则一味批评现在的年轻人不可理喻。
, http://www.100md.com
年轻人与他们自己的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以我们的眼目所及,他们爱起来爱煞,吵起来吵煞,他们这一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了,但是他们的“性别矛盾”——那些所谓的“玫瑰战争”,打起来一点都不比“阶级战争”和“民族战争”差。我们学校附近的那个公园,亭柱上有着许多刻字,在绝大多数“某某我爱你”之类的爱的誓词中,也会有“你去死”后面打着无数个惊叹号的,看了叫人惊心动魄。看样子,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确实也有着许多的病象。
传统节日,历来就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直至今天,我们也幸好有传统新年,亲朋好友走动、沟通,有了一个极好的时间节点和平台。
这里涉及到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引发了人们文化上的不安感,使人们普遍产生了认同危机。所以,“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变得更加普遍和迫切。列宁曾经说过:“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今天,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来想想过去,看看未来?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首先,它有时间上的优长,我们的许多传统节日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其次,它有空间上的优长,传统节日可以成为大江南北、港澳台与内地、中日韩越东亚汉字文化圈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话题。
, 百拇医药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你为什么投身在这一家而不是别家?你为什么嫁(娶)这个人而不是他人?你为什么和这些人一起上同一所学校?你为什么会选择住在这所城市这个地区?等等,人生旅途中有许多带一点神秘色彩的机遇,中国人把它归结为“缘”: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同窗缘等等。有人说,中国人碰到了解释不清的东西,就抛出个“缘”字来。
“缘”字由三部分组成。“亥”的本意是猪,这里表示祭祀用的祭品。许多由“亥”字组成的文字都含有古代祭祀的意义,比如“家”字就含有一个屋顶下的人共同祭祀,也就是祭祖,祭奠共同的老祖宗。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有血缘者祭祖先,有姻缘者祭媒神,有地缘者祭同一地的保护神(比如城隍神)。每一个节日其实都有民间崇拜的含义,而且每每是复合崇拜。新年(元旦)有太阳神崇拜又有祖先崇拜,三月三有水崇拜又有高媒崇拜,中秋有月亮崇拜又有对一年丰收的感恩,等等。
, http://www.100md.com
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节日是我们民族的祖先写在时间表上的“备忘录”,全世界的华人人同此心,都在阅读这份“备忘录”。一年中有这么多特殊的日子,我们吃同样的东西,举行同样的仪式和活动,实在是“我们感”、也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在维持着这些——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首先得“万众一食”。
现代中国人也在过着这些传统节日的,可是,我们似乎更强调的只是血缘和姻缘,相对比较疏忽了地缘。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有必要向韩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运用传统节日增强“地缘”情感,应当是今后我们的地区文化建设的重头之一。
现今,还有一些玩笑似地生发出来的节日,其中同样有“我们感”的意味存在。韩国人4月14日过“黑色情人节”,即没有情人的人们在一起喝黑啤,过自嘲式的“情人节”;中国人近年有把11月11日叫做“光棍节”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同“病”相怜的人们,在一起感受“我们感”的润泽。
, 百拇医药
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酬一酬缘,深化一下感情,最理想的是:我家今年的鳗鲞是老家带出来的,剪一段给你家尝尝味;你家这回的汤圆是自己在石磨上磨的水磨粉,端一碗来让我享用。
可惜,这些东西我们的超市样样有,却剥夺了我们原来的那点快乐。
节日也是和谐夫妻关系、情侣关系的好时机。夫妻情侣之间,平时有个争吵怄气,谁也不肯先下台阶,那么,乘节日之机,作出一个表态吧:买一束花,说两句软话,“相视一笑泯恩仇”,不就释然了?就我们熟悉的爱情剧言,《白蛇传》中,白娘子跟许仙相爱在清明,端午“现”的白蛇“原形”,重新和好在中秋。苏州弹词里有非常著名的开篇“赏中秋”,歌颂的就是失而复得的夫妻恩爱;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也与节日相辅相成。《长生殿》“禊游”出的背景是三月三,敷演两人的初爱。后来反目,靠“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重归于好,最后,两人阴阳相隔,相思难已,终于在中秋节于天上“重圆”。这些寓言式的故事告诉我们:节日是可以用来调节情感、和谐爱情生活的大好时机。
, 百拇医药
三、和谐身心 对生命的关怀
今天,人们的一些心理疾患,抑郁,狂暴,不快乐,幸福指数低,多是由竞争压力大、物质过剩、过度消费、享乐主义造成的。传统节日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治疗这些疾患的一贴药剂。回归传统节日,也就是在仪式上回到昨天。
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两千年前大不一样了,但是,节日却维系着我们和祖先之间的某种联系:两千年前人们已经在某一天放鞭炮了,我们今天也放;两千年前人们在某一天吃粽子,我们今天还吃。从这个意义上说,节日就像是时间隧道,联通着古今,联通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活在世上,怎么能忘本?如何能忘了昨天?怎么能不知道昨天是怎么回事?今天的人们,应该给昨天留一个位置。
“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个永恒的问题,我们须时时自问,时时解答,不然,心灵很容易失衡。
, http://www.100md.com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节就是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如今,物质丰富了,节日“特”在哪里?我觉得,可以“倒”过来做文章。
如今,人们过日子太容易了,那么在节日里,我们就来一个不那么容易的仪式——我提倡DIY过节,自己动手。我们小的时候,过年的糯米粉都是自己在石磨上磨出来的,芝麻都是在石臼里捣出来的,后来下乡,饺子都是自己擀皮自己剁陷自己包的。这不只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问题,这里面包含着对人生的感悟:似乎回到了石器时代,明白了石头对于人类有着恩人一般的作用,明白人应当感恩,对给予我们粮食菜果的天地感恩,对养育了我们的父亲母亲以及所有的长辈感恩,对给予自己启蒙深造、培育自己精神成长的师长感恩。
2005年,民俗学家在布依族集居的黔南州贵定县音寨考察发现,这里自1949年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刑事案件,这是在全世界都少见的一个奇迹。据当地人自己分析,这与当地从来没有间断过的传统节日有关。三月三、六月六等等,布依族人民的歌会开展得如火如荼。人们在节日狂欢中愉悦了性情,宣泄了压力,人的身心和谐了,社会生活、人际关系自然就和谐了。
, 百拇医药
我国的江苏、湖南、安徽、贵州、四川和台湾省等地,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自己一个人或者和亲友一起,诸如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台湾则是未婚少女可以“摸秋”,无论是葱还是菜,只要把别人家的“偷”到手,就是好兆头,表明她即将遇到如意郎君。日本也有“摸秋”奇俗,多是孩子们玩的,他们“偷”别人家地里的芋头,或者用长竹竿扎人家供奉的江米团,“偷”来吃掉,都是不要紧的。
“摸秋”这样的习俗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特别是少女、小孩不许偷,中秋夜,在这个特殊的时点,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浅尝辄止。见好就收。
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
, 百拇医药
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这,也许就叫“网开一面”吧!
以传统节日为首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先人创造的历史实录,是民族历史大树上的文化年轮。它们是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力和认同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与我们今天正面临的发展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不但不相左,而且还是促进力,推动力,推动着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民族与自己历史对话的手段。它们是我们这一族群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感”的根本所在。总之,它是代表中华民族整体的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以传统节日为首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先人创造的历史实录,是民族历史大树上的文化年轮。它们是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力和认同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与我们今天正面临的发展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不但不相左,而且还是促进力,推动力,推动着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民族与自己历史对话的手段。它们是我们这一族群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感”的根本所在。总之,它是代表中华民族整体的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
[讲演者小传]
翁敏华,1949年生,浙江宁波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龚自珍》、《中国戏曲》、《关汉卿戏曲选评》、《艺术学》(译著)、《中国戏剧与民俗》、《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等十三部。目前在研项目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东亚戏剧互动史》等。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共发表逾百万字,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