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我骄傲的中医世家
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秋功业不容抹煞,如今这颗璀璨的巨星,为世人所瞩目,被世人所认同,被世人所效法。
《中医与我的家庭》征文启事,闯进了我的心扉,回想往事浮想联翩,恍如昨日,令我心潮驿动,令我奋笔,一气疾书,呵成此稿。
我出生于一个有着六代中医传承的家庭,曾祖父的父亲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中医师,曾祖父管镇乾(管金墀)是清朝的二品官,广东岭南五大名医之一,他的医术尤以骨伤而闻名遐迩,他的医德,有口皆碑。去世前在佛山开医馆,经常周济贫穷者,佛山的一次特大火灾,他赠医施药,救治无数,去世后,当地为其建一祠堂供后人拜祭,足见其医德高尚,深入民心。
第三代的中医师是我的爷爷兄弟三人,他们均为当地德高望重的医师,其中管季耀,是位出色的教育家和医学家,他著有全国第一部《中医伤科学讲义》,当时这部巨著成了全国的中医专科学校的伤科教材。为了抵制国民党取缔中医的政策,他曾率广东代表团到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放弃取缔中医。他与有识之士在广州创办了广东保元中医专科学校等四所中医学校,并与儿子管霈民一起执教多年,桃李遍天下。
, http://www.100md.com
第四代是我父亲管铭生和堂伯父管霈民,其二人均为解放后省政府授予的“省名老中医”称号的获得者。我父亲管铭生,1938年毕业于广东保元中医专科学校,他一生学术严谨,知识渊博,谈吐典雅,在同行中被称为“管公”。
解放初期,父亲在广东南海工作,我记忆当中,他经常带着一班助手穿梭于乡村之间,为民众除害灭病,打预防针,种牛痘……我家住的地方不大,但却有—张家庭病床,供病重的患者使用,外婆和母亲轮流给病人熬药洗烫,来者多为贫苦的病人,赠医赠药是我们管家一贯的作风。
从小到大,父亲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忙”,父亲行走乡间除害灭病,完全是义务的,分文不收,解放初期实行公私合营的政策,我父亲带头策划筹建联合诊所,把家中一部分酸枝台椅等家私,捐出给联合诊所使用,开始时由于诊所业务不景气,我家的生活很清贫,母亲把陪嫁的金饰拿去典当,以支持生活,我已忘了曾经跟母亲去过多少回当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了南海县卫生协会的领导成员,他抽屉里的光荣奖章,写着“积极分子”、“代表证”等的红布条越来越多,小时候我经常拿出来挂在自己的胸前,对着镜子照呀看呀,好不洋洋自得,美极了!
, 百拇医药
1956年的湛江仍属比较穷困落后的新城市,需要大批知识分子去开发和建设,父亲响应党的号召,举家到湛江支援城市建设,一去竟是50年,直至1990年长眠此地。
1958年,毛主席作出西医学习中医、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指示,父亲积极响应,开办“西医学习中医班”、“中医研修班”、卫校的中专班、大专班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赤脚医生培训班”等,这些院校所用教材,例如《中医的脉学入门》等都是父亲所撰。父亲还满腔热情地创立了粤西人民医院(湛江中心医院)的中医科及中医病房,带教历届的广州中医学院实习生。
由于党组织的关怀和爱护,我父亲越干越欢,每年都是先进工作者,每日除上班外,回到家,还有一群等候他看病的民众,父亲都是把病人看完了才吃饭,并且分文不取。时任广州中医学院院长的罗元恺,曾多次邀请他到广州从事教学工作,都被父亲婉言谢绝了。晚年他写下了15万字的《医余随录》,他实在太辛苦了,他病倒前的一刻还在修改他的文章,每逢我回家抚摸着父亲生前用过的眼镜,都使我泪流满面。
, 百拇医药
父亲的业绩,不胜枚举,他一生没有给我们留下金钱或值钱的物品,但留下了一句遗言,足以叫人感动不己,他的遗言是:“你们兄弟姐妹,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这句遗言体现了他一生的信念,这句遗言成了我们在工作中奋发进取的动力。
父亲以上的几代中医工作者仙逝了,但他们活得有板有眼,活得无愧于芸芸众生!
我们这几代又如何呢?我哥哥管其健是中医副主任医师、湛江市名中医称号获得者。弟弟管永基、侄子管志远在不同的岗位上是众人称颂的好中医。
虽然我没有学成中医,然而上天却赐给我一位德才兼备,事业有成的好丈夫———邱健行主任中医师。邱健行196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曾任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是国家级中医师带徒专家、广东省名中医、第九界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每当他给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上医德课时的第一句话就是:“学医先要学做人,把病人当亲人,把医术当艺术”。这几句话也是他行医数十年的座右铭。
我的次子邱剑鸣,从西医院校毕业后,秉承家族事业,考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在中医骨伤科专业上努力进取。
我的家是地道的中医世家,中医人才辈出,祖辈父辈是我们工作中永远的榜样,他们的医德医风将长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也为有这样一个世家而感到无比幸运和自豪!D4, 百拇医药(管焕嫦)
《中医与我的家庭》征文启事,闯进了我的心扉,回想往事浮想联翩,恍如昨日,令我心潮驿动,令我奋笔,一气疾书,呵成此稿。
我出生于一个有着六代中医传承的家庭,曾祖父的父亲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中医师,曾祖父管镇乾(管金墀)是清朝的二品官,广东岭南五大名医之一,他的医术尤以骨伤而闻名遐迩,他的医德,有口皆碑。去世前在佛山开医馆,经常周济贫穷者,佛山的一次特大火灾,他赠医施药,救治无数,去世后,当地为其建一祠堂供后人拜祭,足见其医德高尚,深入民心。
第三代的中医师是我的爷爷兄弟三人,他们均为当地德高望重的医师,其中管季耀,是位出色的教育家和医学家,他著有全国第一部《中医伤科学讲义》,当时这部巨著成了全国的中医专科学校的伤科教材。为了抵制国民党取缔中医的政策,他曾率广东代表团到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放弃取缔中医。他与有识之士在广州创办了广东保元中医专科学校等四所中医学校,并与儿子管霈民一起执教多年,桃李遍天下。
, http://www.100md.com
第四代是我父亲管铭生和堂伯父管霈民,其二人均为解放后省政府授予的“省名老中医”称号的获得者。我父亲管铭生,1938年毕业于广东保元中医专科学校,他一生学术严谨,知识渊博,谈吐典雅,在同行中被称为“管公”。
解放初期,父亲在广东南海工作,我记忆当中,他经常带着一班助手穿梭于乡村之间,为民众除害灭病,打预防针,种牛痘……我家住的地方不大,但却有—张家庭病床,供病重的患者使用,外婆和母亲轮流给病人熬药洗烫,来者多为贫苦的病人,赠医赠药是我们管家一贯的作风。
从小到大,父亲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忙”,父亲行走乡间除害灭病,完全是义务的,分文不收,解放初期实行公私合营的政策,我父亲带头策划筹建联合诊所,把家中一部分酸枝台椅等家私,捐出给联合诊所使用,开始时由于诊所业务不景气,我家的生活很清贫,母亲把陪嫁的金饰拿去典当,以支持生活,我已忘了曾经跟母亲去过多少回当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了南海县卫生协会的领导成员,他抽屉里的光荣奖章,写着“积极分子”、“代表证”等的红布条越来越多,小时候我经常拿出来挂在自己的胸前,对着镜子照呀看呀,好不洋洋自得,美极了!
, 百拇医药
1956年的湛江仍属比较穷困落后的新城市,需要大批知识分子去开发和建设,父亲响应党的号召,举家到湛江支援城市建设,一去竟是50年,直至1990年长眠此地。
1958年,毛主席作出西医学习中医、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指示,父亲积极响应,开办“西医学习中医班”、“中医研修班”、卫校的中专班、大专班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赤脚医生培训班”等,这些院校所用教材,例如《中医的脉学入门》等都是父亲所撰。父亲还满腔热情地创立了粤西人民医院(湛江中心医院)的中医科及中医病房,带教历届的广州中医学院实习生。
由于党组织的关怀和爱护,我父亲越干越欢,每年都是先进工作者,每日除上班外,回到家,还有一群等候他看病的民众,父亲都是把病人看完了才吃饭,并且分文不取。时任广州中医学院院长的罗元恺,曾多次邀请他到广州从事教学工作,都被父亲婉言谢绝了。晚年他写下了15万字的《医余随录》,他实在太辛苦了,他病倒前的一刻还在修改他的文章,每逢我回家抚摸着父亲生前用过的眼镜,都使我泪流满面。
, 百拇医药
父亲的业绩,不胜枚举,他一生没有给我们留下金钱或值钱的物品,但留下了一句遗言,足以叫人感动不己,他的遗言是:“你们兄弟姐妹,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这句遗言体现了他一生的信念,这句遗言成了我们在工作中奋发进取的动力。
父亲以上的几代中医工作者仙逝了,但他们活得有板有眼,活得无愧于芸芸众生!
我们这几代又如何呢?我哥哥管其健是中医副主任医师、湛江市名中医称号获得者。弟弟管永基、侄子管志远在不同的岗位上是众人称颂的好中医。
虽然我没有学成中医,然而上天却赐给我一位德才兼备,事业有成的好丈夫———邱健行主任中医师。邱健行196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曾任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是国家级中医师带徒专家、广东省名中医、第九界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每当他给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上医德课时的第一句话就是:“学医先要学做人,把病人当亲人,把医术当艺术”。这几句话也是他行医数十年的座右铭。
我的次子邱剑鸣,从西医院校毕业后,秉承家族事业,考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在中医骨伤科专业上努力进取。
我的家是地道的中医世家,中医人才辈出,祖辈父辈是我们工作中永远的榜样,他们的医德医风将长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也为有这样一个世家而感到无比幸运和自豪!D4, 百拇医药(管焕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