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王力微
编号:11520831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5)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25日 新语丝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六、《黄帝内经》的流传情况

    《黄帝内经》编成后,命运如何?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无论王莽还是东汉,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把它颁行天下,作为医者必读之书。其其流传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东汉前期:

    在此期间,《黄帝内经》命运不佳,流传不广,几乎亡失。

    1).新莽末年到更始时期:王莽变法失败,引起了全国大混乱。地皇二年(公元21年),爆发了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己酉,长安少年朱弟、张渔等放火焚烧宫室,火及掖庭、承明殿。(《资治通鉴》卷39)
, 百拇医药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更始至长安,下诏大赦,非王莽子,一律免罪。当时,只有未央宫被焚毁。其它宫殿、仓库、官府都未殃及。市里不改于旧,更始在长乐宫居住,正常升殿、议事。(《资治通鉴》卷39)

    据《隋书·经籍志》,《七略》共载书33090卷。藏在天禄阁里。《隋书》为唐初的长孙无忌领衔编写,还能看到《七略》。汉室的书籍、档案也应保存基本完好,才会有在明帝、章帝即位后,能在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的事。校书郎班固、傅毅等掌管重新收集起来的图书资料,因而得以修成《汉书》。

    王莽死后,宫中发生大饥荒,很多宫女饿死。如果此时李柱国还活着,应在70—80岁左右,他有两种选择,一是留在宫中,二是趁乱逃出去。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即他对医书,抄有副本,供自己研读。他是校书官,又是侍医,这样做应该不犯禁。宫廷不愁帛布,所以书也比较轻便。在大乱以前或之时,他要是带书出宫,择人传递,《黄帝内经》就有机会保存下来了。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当然,也有是别人的可能。
, 百拇医药
    如果没传出来,只留在宫中,被毁的可能性极大。《隋书·经籍志》记载,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很多图书在劫难逃。在《隋书·经籍志》四,子部里,《汉书·艺文志》里记载的医书全部不见,只有《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全元起注的《素问》八卷,《黄帝针经》九卷。其它,显然是被毁了。如果不是大的劫难,如果传抄很多,流传很广,不会这样吧?《素问》八卷、《黄帝针经》九卷就算是《黄帝内经》,是侥幸留下来的,如果不是传出宫来,在民间秘密传递,恐怕也在劫难逃。

    皇帝收书、校书、编书的毛病是,编好后,只抄一部留在宫中,或偶尔看看,或束之高阁。《永乐大典》就是如此。《四库全书》吸取了《永乐大典》被毁被残的教训,抄了七部,仍是束之高阁,就是高官鸿儒,有谁看过?有的也全毁了。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在东汉期间,此书才传出宫外的可能。后面再讨论。

    2).《白虎通义》和《黄帝内经》:东汉初年,因对今文经学的理解有很大争议,章帝刘炟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诸儒生在白虎观议论经学,由五官中郎将魏应提出问题,诸儒生说自己的理解,由侍中淳于恭把各儒生的理解奏给章帝裁决,再命班固把结果写出来,就是《白虎通义》。
, http://www.100md.com
    《白虎通义》中的《情性》一章,与医术有关。其中对脏腑是这样描述的:

    “人本含六律五行气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乐动声仪》曰:……五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肝之为言干也;肺之为言费也,青动得序;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恩也;肾之为言写也,以窍写也;脾之为言辩也,所以积精禀气也。五脏,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元命苞》曰:……故《礼运记》曰:……”从此章中,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

    (1).五脏应五行、五色、五窍,与《黄帝内经》相同。(未引述)

    (2).四脏应四方,少“中”一方,与《黄帝内经》中的个别篇目吻合。(未引述)

    (3).所引的书,有《乐动声仪》、《元命苞》、《礼运记》,没有《黄帝内经》。

    (4).五脏和五常(仁、义、礼、智、信)联系,不见于《黄帝内经》。
, http://www.100md.com
    可以认为,诸儒生对《黄帝内经》不熟悉,《黄帝内经》也不是当时理解人体的最权威著作,没上升到经典的高度。也可以反证,《黄帝内经》的流传不广。实际上,这本书是被学问家当做方技书看待的,根本看不上眼;江湖医生,大都是靠几个秘方骗人,不读书。所以,《黄帝内经》不仅不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广为流传,在被整理出来的东汉时代,根本没有流行,更谈不上是非常通行、共同认可的经典著作。

    班固作为兰台史令,有机会接触汉室的藏书,他读没读过《黄帝内经》,读了以后是否深刻领会了,是另一回事。在《汉书·艺文志》里,班固还留下了这样的话:“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意思是:汉朝以来仓公的医术不错,现在尽是些庸医骗子。他说的是东汉早期的情况,可见当时的医疗技术的确不怎么样,班固不会无故说当时医疗情况的坏话吧?西汉200余年,只有一个仓公可以提得起来,是医术昌明吗?

    3).《论衡》和《黄帝内经》:王充(公元27——约97年),会稽上虞人,他的《论衡》涉及面很广,对“五行”的解释是:“金伤人,木殴人,土压人水溺人火烧人。”完全是实际作用的理解。他对孔孟有评议,也有涉及生命的篇章,对《黄帝内经》及其具体内容,没有任何引述和议论。可以认为,他没读过《黄帝内经》。
, http://www.100md.com
    4)《周礼注疏》和《黄帝内经》:郑玄(公元127——200年),东汉末经学家,为《周礼》作了详细的注解。注文就不全引了,对“疾医”中的面色的“五色”的注解是:“五色,面貌青紫黄白黑也。”《灵·五色》的描述是:“色者,青黑赤白黄,借端满有别乡。”其中的“紫”和“赤”显然是不同的。顺序也不同。说明郑玄没读过《黄帝内经》,至少没当作经典对待。到唐朝时就不同了,张守节为《史记》所作的“正义”里,引《素问》11次,《脉经》6次,《八十一难经》10次。在论赞后面,又将胃肠等脏腑的重量、全部列出,所根据的是《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所根据的是《九卷》,即《灵枢经》。文字全部相同。这说明,这些书在唐代,已经确立了经典地位,也受到了重视。同时,也值得注意,他没直接引《灵枢经》,是因为此书在当时已经不全了。

    5).出土文物: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竹简中,有92枚医简。据考证,写于公元55——68年。据研究,其中“腧府理论,尚不完善,针刺禁忌,内容繁杂。”[18]

    时间上写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后,内容却比《黄帝内经》原始,说明抄者不知《黄帝内经》的存在,也反证《黄帝内经》流传不广。

    这个时期,可以称做是《黄帝内经》的沉寂期。

    (待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