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王力微
编号:11520848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7)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25日 新语丝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3.中唐以后:

    1).王冰,号启玄子,中唐时人,花了12年时间,给《素问》作注。此时,全元起的注本还在,他对篇目的次序,作了全部调整,如:《上古天真论》本在第九卷(其中第七卷阙),王冰调为第一卷第一篇;本来只有八卷,王冰调为24卷,有些篇名做了改动,如把《十二脏相使》改为《灵兰秘典论》,有的分拆为两篇,如把《刺禁论》分为《宝命全形论》和《刺禁论》。第七卷阙如,他补充了七篇大论,放在第十九至二十一卷。王冰所注的本子,已非《素问》原貌,《灵枢》因残缺更重,没有注解。

    王冰在序文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素问》的状态:“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披会亦难,岁月既淹,习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 百拇医药
    这段话的意思是:世上流传的本子,错谬百出,主要是:有的篇目前后重复,有的文意上言不搭下语,让人不知所云,时间久了,形成流弊。有的本来是一篇,却用了两个篇名;有的在一篇里,讲的却是两件不同的事;或者问答还没完,旧跑到另一个题目里去了;或者文有缺漏。(下面是篇目混乱的举例)像这样的情况,多了去啦!

    王冰所写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没有印刷术,书籍在传抄的过程中,难免出错。他所根据的,是全元起的注本,全注本只有八卷,少一卷,比较符合《素问》的原貌。李柱国在编书时,面对的是互相重复,互相矛盾,一个篇目里记几个事情的情况,肯定比《战国策》的情况要乱得多。他要取舍,不能确定哪个对错的要几论并存,他的工作量很大,出现王冰所描述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个人认为,全元起只是注释而已,对他所见到的本子,不会对原文做很大改动。至于前言不搭后语,可能是这样的情况,丢了一页书,或有的字被老鼠啃了,或抄漏了,就会有这样的情况。

    王冰做了哪些事?他说:“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目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义。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祥其旨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
, 百拇医药
    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于脱漏的文字,上下意思不能相接的,根据别的经典文章,补在该处,使上下意思能连贯起来;对明显的缺字,酌情弥补,使意思能明确。有的一篇述互不相干几个内容,根据内容,将其分开,另立篇名。君臣问对,不合礼仪的,予以修改,使其合乎礼仪。文字前后重复冗赘的,予以简化,辞理深奥,难以表述的,别撰一本《玄珠》,来说明其深刻含义。凡是我加的字,用红字书写,以和古文区分。

    王冰为校注《素问》,花了12年时间,可以说很用心。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素问》,就是他校订的本子。所不同的是,他的原书,凡经他补入、加进的字句,都用红字区别,现在还看得到红字吗?看不到,我们也就不知道哪些字句是他所加的,改动的。这样整理、注解古籍的做法,我个人认为,不可取。这极有可能按自己的思路,改变了古籍的原始面貌。个人的改动,不应混入正文,应写在注文里,现在的《素问》,标上王冰修订比较恰当。

    王冰好道,按他自己的思路,对《素问》作了很大的改动,如:《上古天真论》列在篇首,显然是要强调仙道色彩,同时,先包装一个黄帝、一个天师,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请看:
, http://www.100md.com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几句话,有人怀疑是他加的,我也有这样的怀疑。这几句话,除了“成而登天”以外,全是抄《史记·五帝本纪》,“成而登天”是根据《史记》“成而聪明”改的,更增加了成仙的色彩。黄帝如此了得,他所求教的天师岐伯,还错得了吗?这是制造你必须相信这本书的需要。他先造出一个或几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圣人来,加以神化,就更加增添了这本书的神秘色彩。从第一到第六篇,都是讲如何养生和天人如何感应的,这很符合他的思想,而这些篇目,在全元起的注本里,不是这样排列的。

    王冰的改动,自然也成了字字珠玑的经典,的确起到了神化《黄帝内经》的效果。明朝的马莳注曰:“在上者,自然知道,在下者,从教以合于道”。后来人全是凡人,必须尊从《黄帝内经》的教导,才能知道怎样养生治病。

    这几句话,还引来了无数的注解,比如什么叫弱,什么叫成,什么叫登天,争论不休,好不热闹。徒增加神秘而已,和如何防病治病毫无关系。就说“天”吧,王冰引《史记》裴骃注为 “白日升天,羽化而去”,张介宾则以为不可能,应该是“死”,也有人说都不妥,应该是“登上帝位”。那么,“成”字如何理解,又成了问题。王冰同样引《史记》裴骃注为“黄帝铸鼎成功后,有龙垂下胡须,黄帝乘龙而去”。张介宾不同意,他说,应该是“治成功,天年尽,在位百年,寿百十一岁而升遐也”。这都很成问题,无论是成仙了,或者是去世了,又怎么和天师问答呢?又《史记正义》说:“成为年二十冠成人也。”这是对成字的很普通的解释,又麻烦了,才20岁,或升遐,或去世,怎么治国,怎么和天师问答?王冰添这几句话,考虑得实在太不周全了!
, 百拇医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总骧教授说王冰注《内经》[3],是个不小的错误。一个把经络都发明出来,并按在人、动植物身上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教授、北京经络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国际针灸学院特聘教授,享誉世界,应该熟读《内经》,不该发生如此低级的错误。《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二者不能等同。王冰在《素问注》第一次提出灵枢的名称,是因为这一部分在当时已经不全了,他只是拿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给《素问》作注解。一切发明、立论和阐述,都不能离开事实,更不能打马虎眼,去拔高不是事实的东西。一是一,二是二,决不能把1和2都说成是1.5。对于有多个耀眼头衔、得过多次大奖的、有给人解疑释惑的终身教授,更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吧?

    王冰的注本影响巨大,差不多就是经典地位,到宋朝林亿奉旨校勘以后,就成了官方的定本,一直传到现在,都是他所定的本子,只是还有两篇,即《刺法论篇》和《本病论篇》,是宋朝刘温舒补入的。

    2).林亿,北宋仁宗年间人,在他之前,《素问》曾有过一次校正,嘉佑中,又命林亿等再校《素问》。
, 百拇医药
    王冰《素问注》的命运如何?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里说:“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他所做的是:“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

    这是说,这么精微的书,却传给了极其浅陋的人,没亡失,就算幸运。他们搜集了多个种类的书籍,来考求各个字句的含义,纠正错误,只能做到十分之三四,其余的做不到。纠正了王冰注本的错误六千余字,增加了二千多条注释,每个字的取舍,都有考据,有含糊歧义的地方,因此得而详明了。

    林亿的序文说明,王冰校订的注本,仍有很多错误。有些错误,是笔误,读起来明显不通,有的是脱漏,有的则是把全元起的注释当成了原文,在林亿的补注里,很多都加以说明了。还有一些注文,明显地牵强,有些他自己不明白的,干脆没注,给后来人留下了怎么解释都有理的空间。
, http://www.100md.com
    林亿的校本,刻印刊行天下,《素问》的真正流传,应该是从此时开始的,这个版本一直流传到现在。

    3).史崧,南宋人,为《灵枢》九卷作音义,没有做注,一直流传到现在,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

    宋朝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曾令林亿领衔大规模校医书。《灵枢》因残缺太多,未校。朝鲜得知,献来《针经》十卷,以换《资治通鉴》。元祐八年正月庚子,(公元1093年),雕版颁行天下。后来,发生了金兵入侵的混乱局面,“靖康之难,馆阁之储,荡然糜遗”,书籍损失惨重。幸亏有雕版刊行天下,才能有南宋史崧献出家了藏的《灵枢》九卷,并加以音义的事,从此成为《灵枢》的定本。

    关于史崧献出的《灵枢》,有人认为是史崧的伪造。个人认为,《灵枢》曾雕版刊行过,史菘住在江南,可以有保存完好的本字。本人就其《经脉》一篇和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脉经》的描述作过比较,有个别字句有出入,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南宋年间,《黄帝内经太素》已经在国内亡失了,现在看到的是清末从日本传回来的。当然,《黄帝内经太素》在日本也失传了约4个世纪,19世纪20年代又重新发现,已不全了。《灵枢》如果朝鲜还有传本,是可以核对的。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内容。一个无庸置疑的事实是,研习、保存这本书的人不多,否则,国内应该有个副本可以核对。

    (待续), 百拇医药